廣東省博物館,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國慶節展館開放。上世紀九十年代進行了一次擴建。
2010年新館建成,歷時六年,耗資近九億。新館坐落於珠江新城,有「月光寶盒」之稱。
廣東省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6萬餘件(套)。在「月光寶盒」新館開放之時,進行了一次「十大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
由專家選出30件珍貴文物作為備選,觀眾從中進行投票,票數最多的十件作為觀眾心目中的「十大鎮館之寶」。
經過四十多天的展覽投票活動,最終產生了」十大鎮館之寶「。這些「鎮館之寶很多都帶有獨特的地域色彩,像大神龕,還有廣彩瓷等等。
一、信宜銅盉
屬西周青銅器。1974年10月,信宜縣松香廠基建工地施工時挖出。通高26.2釐米,口徑14.2釐米。
盉身似鬲,長流有蓋。流嘴和蓋鈕飾以瑞獸頭。器身飾有饕餮紋、夔龍紋等。
此件青銅器收到觀眾投票數最多。
二、陽春孔雀石
長80釐米,寬40釐米,連座高53釐米。
孔雀石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得名。陽春孔雀石產於廣東省陽春市的石菉銅礦。最早開採孔雀石為了煉銅,後來用於工藝品製作及觀賞石等。
三、雷州窯釉下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
元代瓷器。1957年,出土於海康縣(現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庫元代墓葬。通高31釐米、口徑9.8釐米、底徑13.4釐米。
灰胎,直口、豐肩、鼓腹。口罩以有荷葉形蓋。罐身紋飾共六層,三大主體紋飾被三圈細紋隔開。主體紋飾以菊花鳳鳥為題。
四、端石千金猴王硯
清末端硯。1951年,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先生從廣州文物店購得。後轉讓給廣東省文管會,廣東省博物館建成時入藏。長25.5釐米、寬17.6釐米、厚2.7釐米。
以端石中最名貴的老坑石雕刻而成。 硯中集合了魚腦凍、 胭脂火捺、 微塵青花、 玫瑰紫和金線等眾多名貴石品。硯堂中的天然魚腦凍形似獼猴,因而得名。
五、明德化窯張壽山塑負書羅漢像
高23釐米。這是一尊白色釉羅漢塑像,一笑面羅漢背負四本綑紮的經書。
張壽山是明代德化窯瓷塑名家,擅塑羅漢像。據說其傳世作品,國內僅存兩件,另一件為香港私人所藏。
六、金漆木雕大神龕
民國時期製成。高330釐米,寬231釐米,深145釐米。
此件神龕為潮汕地區供奉祖先牌位所用。採用雕刻、髹漆、貼金、漆畫等多種工藝,是潮州木雕中難得的精品。
七、南宋鎏金腰帶(金項飾)
1987年,打撈於「南海一號」古沉船中。
長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條鎏金線編織而成,首尾兩端有環扣和掛鈎。是一件異域器物。
現在認為這是一條金項鍊,當初出水時定為金腰帶。因為是一件外域器物,還無定論。
八、元白玉鏤雕龍穿牡丹蓋鈕
高8.4釐米,寬6.8釐米。用新疆和田青白玉立體鏤雕而成。
整體呈圓柱形,通體雕有花卉草木和五爪蒼龍,立體感十足。底部有四個小孔,可穿繩附於器物之上。
九、趙孟行書《陋室銘》卷
縱49釐米、橫131釐米,紙本。錄書唐劉禹錫《陋室銘》全文。專家鑑定為趙孟早期作品。
十、廣彩人物雙耳蓋盅
清代瓷器。廣彩,全稱為「廣州織金彩瓷」,是清雍正乾隆時期出現的,廣州地方燒制的一種主要供於歐美國家的瓷器,彩用彩繪、描金等技法,繪以各種繁複的花鳥人物等圖案。
此器表面以人物故事為題,侈口鼓腹,底部內收,器蓋碩大,蓋鈕釉色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