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西北,在國土版圖上形式似「玉如意」,而這裡也確實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自八千年前的「彩陶文化」開始,這裡的文明之火一直照耀著古老的西北天空。漫漫的絲綢之路在此經過,留下了東西文化交流的印記。
甘肅省博物館裡最具特色的便是「絲路文明」的展示。特殊時期,人們無法實地參觀,很多博物館都進行了「線上展覽」。甘肅省博物館也參與其中。並在4月份的時候,進行了一個「十大經典文物展覽」的直播活動。在官方的「文案上」,宣傳的是對「十大鎮館之寶」的展示和講解。
不過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裡,實際展示了11件(組)藏品。不過講解員「小姐姐」自始至終只對一件文物,提到「鎮館之寶」四個字。這就是世人皆知的「銅奔馬」,以前曾被叫做「馬踏飛燕」。
甘肅省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兩個展館就是「絲綢之路」展和彩陶展。這十大經典(或者說十一大)館藏文物有八件出自「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一、鏤空鞘青銅短劍
1972年,出土於甘肅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中。通長24.3釐米,鞘長18.7釐米,寬10.5釐米。劍鞘鏤空,上刻有蛇和兩隻小犀牛。劍身刻有紋飾。
二、鼎形銅行燈
1999年出,出土於平涼市廟莊戰國秦墓。是貴族出行時的照明用燈。閉合時,外形為一個三足圓鼎。使用時,頂蓋翻起有支架支撐。此器構思精巧,工藝精湛。
三、禮縣大堡子山秦先公墓金飾片
大堡子山秦先公墓群,曾遭嚴重偷盜破壞,大量文物流失海外。這些金飾片很多是由海外歸還。可能用作士卒鎧甲裝飾、馬胄飾物、棺具裝飾、車輛裝飾等。
四、《儀禮》簡
1959年,出土於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分木質和竹質兩種,共496枚,為甲、乙、丙三種版本《儀禮》共九篇。這是目前所見《儀禮》的最古寫本,是漢代墨寫隸書的上品。
五、銅奔馬
1969年,出土於武威市雷臺漢墓。最為世人所知的國寶文物,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曾被叫做「馬踏飛燕」。
六、「驛使圖」壁畫磚
1972年,出土於嘉峪關市魏晉5號墓。上為一個郵驛使策馬送信的場景。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驛的形象資料。
七、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
1988年,甘肅靖遠一農民在家中修葺房屋時發現。直徑31釐米,上刻有葡萄和鳥獸花紋,還有希臘神話故事人物。是一個極具西方特色的器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八、元玻璃蓮花託盞
1999年,出土於在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徐家坪汪世顯家族墓。玻璃材質,呈藍色,上下兩部分。盞為七瓣蓮花型,託外延為八瓣蓮花型,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託盞。汪氏為顯赫的蒙古家族。
剩下的兩(三)件在彩陶館展出。
九、鯢魚紋彩陶瓶
1958年,出土於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瓶腹繪黑色人首形的鯢魚圖樣,屬於國寶級文物。
十、「彩陶王」——渦紋彩陶甕
出土於永登縣蔣家坪,高52釐米,口徑19.6釐米,底徑12.5釐米。是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最大的彩陶。
十一、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1973年,出土於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女性形象。圓鼓腹,平底。瓶高32.3釐米,口4釐米,底徑6.8釐米。器身有黑色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