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依舊有很多中老年人有「過於節約」的理念,在外吃自助餐講究「光碟行動」,在家吃食物,即便有問題變質了,也會留下好的部分。
如果你正在這麼做,那麼一定要當心一種劇毒物質,並且還會致癌的「黃麴黴毒素」,它的危險性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
黃麴黴毒素1毫克就能夠致癌!
1毫克大家心裡或許有這個概念,幾乎劑量很小,可見它的毒素有多麼強大。大家不要認為這是謠言,據調查資料顯示,早在1993年時,世界衛生組織旗下國際癌症機構,便已經把黃麴黴毒素列為1類致癌物,僅僅攝入1毫克就能夠致癌。
1類致癌物是什麼意思?它是指有明確致癌作用的成分,和菸草、檳榔、酒精一個等級。
黃麴黴毒素連高溫也殺不死!
也許有人認為細菌、病原體在高溫下,就能夠全部被殺死,失去活性後便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但黃麴黴毒素十分特殊,一次性攝入20mg還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對於普通高溫烹飪,黃麴黴毒素幾乎無動於衷,只有在280攝氏度下才能夠被滅活。所以,對待這種劇毒物質大家一定要當心,尤其是這幾類食物裡面都有,要避免。
1、發黴的花生:黃麴黴毒素在合適的高溫、潮溼下極易滋生,尤其是已經發黴的花生,一袋子中有一顆,幾乎剩下的花生都有可能被傳染上,安全為上不要吃了。
2、發黴的玉米:玉米富含澱粉,也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即便放在冰箱內,有水蒸氣的影響,也會導致玉米頭出現發黴跡象,這樣的玉米也不適合再吃了。
3、發苦的堅果:如比較常見的花生瓜子,還有儲存時間較長的腰果、松子、核桃、開心果等等,一旦品嘗時發現有苦味後,就一定要吐出來,很可能是黃麴黴毒素。
4、有異味的食用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等,經常油炸後常溫儲存,食用油被氧化後,也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當碰到有異味的食用油,就不要再碰了。
5、發黴的饅頭:發黴饅頭,剩下完好無損的地方,大家不要吃了,很容易出現黃麴黴毒素中毒。
6、變質的大米:大米富含澱粉,也屬於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的食物,但發現大米變質後,當心黃麴黴毒素就不要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