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成功,與他出色的英語水平有很大關係。
他的英語這麼好,據說是因為小時候與他老爸吵架的過程中,發現用英語跟老爸吵架,老爸聽不懂。
於是讓小馬雲嘗到了學英語的甜頭,激發了他學英語的興趣。
不管段子是真是假,讓孩子嘗到學習的甜頭,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肯定是真的。
我有一親戚,現在是某省政府機關的領導,算是老家裡發展得非常好的,被老家親戚視為驕傲。
據他說,他在初一之前,學習都是吊兒郎當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有一天,鄰居家的親戚來了一封信需要回信,由於鄰居家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他這個初一的學生在他們的眼裡已經是「秀才」的級別了,給親戚的回信就託他代勞。
信寫得怎麼樣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鄰居送了他那時一種比較稀罕的點心以示感謝。
從此他意識到,學習真的有用,開始用功讀書。後來考高中、上大學,才有了今天的發展。
還記得周星馳電影《百變星君》裡的這個「小光頭」嗎?這個地地道道的學渣,在老師(周星馳飾演)安排的一次考試中,答對了「乾隆是雍正的兒子」這樣一道題,受到激勵,由此浪子回頭,下決心要「好好學習」。
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每個孩子天生都有自卑感的,這種自卑感要通過取得成就感和優越感來克服。孩子們在入學之初,都希望能從學習中取得成就感和優越感。
由於種種原因(如發育快慢、入學時基礎的強弱等),使有的孩子並沒有取得成就感和優越感,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有的孩子會轉向其他方面(如擾亂課堂秩序、欺負同學)來獲得這種感覺。
如果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也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優越感,他們興趣還有可能回到學習上來。給鄰居寫的親戚和「小光頭」基本屬於這種情況。
上七年級的馬同學,是班裡成績中等。「成績一般」、「不太用功」是家長提到他時,使用頻次最高的詞語,讓我們一想到馬同學,腦海裡就浮現出兩個大大的「標籤」。
馬同學的學習狀態也和大多數成績中等的同學差不多:作業能按時完成,上課聽講也大多數也能聽得進去,但想讓他再利用空餘時間主動地去學習,就有點困難了。我們稱這種現象為「中等生的學習疲憊」。
馬同學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再學恐怕也趕不上我們班上那幾個學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馬同學學習不是很努力的原因在於,他不相信再努力一點會讓他的成績變得更好。
當時,馬同學的媽媽找到我們,問我們是否可以幫馬同學的學習再進一步。
我們告訴馬媽媽,任何孩子,無論現在學習情況怎麼樣,都是可以再進一步的,因為,他們的努力程度、學習方法等都遠未達到他們能達到的最好的狀態。
那怎麼讓馬同學的學習更進一步呢?
從大方向上,有兩種方法:
一是制定可以帶來「成就感」的目標。先不要把學霸作為超越的對象,因為在短期內實現超越會有困難,可以先超越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幾個同學。
可以先所班上同學先成幾個「梯隊」,比如學霸為「第一梯隊」、成績中等的同學為「第二梯隊」。以馬同學的水平,目前應屬於「第二梯隊」。
馬同學如果把學習目標直接定為進入「第一梯隊」,他的壓力會很大,也會沒有信心,但完全可能把目標確定為在「第二梯隊」裡面實現成績領先,實現這個目標同樣可以帶來「成就感」,然後再向「第一梯隊」看齊。對這個目標馬同學是有信心的。
二是讓馬同學嘗到學習的「甜頭」。根據馬同學的具體情況,找出他各門功課最有潛力、最可能讓他嘗到學習的「甜頭」的地方(可稱之為「潛力點」),然後把這種潛力「變現」。
我們在數學方面幫馬同學找到了「潛力點」,在一個月以後的一次考試中,果然取得了明顯進步,馬同學就像「小光頭」一樣,一下子來了信心和激情。
幫馬同學找的「潛力點」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通過分析馬同學的試卷,我們看到馬同學很多丟分是因為在考試、或做作業時做題習慣不好:
……
我們根據馬同學的特點,給他總結了一個口訣:「兩圈圖,問念確」,其中:
「兩」是讀題兩遍,「圈」是將題目中的關鍵詞圈出來,「圖」是必要時要畫圖幫助理解題目,「問」是對題目中給的條件要問下自己為什麼要給這個條件,「念」是做題時要默念,「確」是每寫完一步要快速確認一下看是否有錯。
我們告訴馬媽媽,每天(尤其是做作業時)都讓馬同學背誦幾遍這六個字,不要著急,不要指望三五天就能把那些毛病全改掉,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穫。
有家長會問,馬同學的「潛力點」找到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潛力點」呢?
是的,而且很容易找,幾乎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比如:
……
潛力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馬同學現在愛上學習了,不單是愛上了數學,語文、英語他現在也覺得很有信心,學習積極性很高。這不,即使是放假期期間,馬同學每天醒後就會主動學習,而在之前絕對是他用手機玩遊戲的時間。
馬媽媽說:「有一天,只有6點鐘,馬同學背英語單詞時不留神大聲讀了出來,把還在睡夢中的媽媽吵醒了。」
「你有沒有因為被吵醒而不高興呢?」
「別說吵醒一次,吵醒我1000遍,我也沒意見。」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匯集上海百餘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如需個別交流,可關注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