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們好,我是威爾,來自哈工大。」在義烏舉辦的2017中國人工智慧博覽會上,主持人「威爾」的路演幽默風趣,成為現場備受矚目的「明星」。
「威爾」是來自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款智能服務型機器人。展會現場,「威爾」還有30多個「同伴」,它們或為人類的醫療康復、日常生活、文化娛樂服務,或為不同產品的生產工藝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展廳陳列的各式機器人。浙江在線記者 林雲龍 攝
研發生產這些機器人的公司——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成立至今還不滿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們來到哈爾濱,走進它的生產研發基地,近距離接觸了這匹在中國智能製造業界悄然崛起的「黑馬」。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位於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帶一圈」創新創業園區。從展示牆上可見,以哈爾濱為總部基地,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已在北京、重慶、上海、深圳等多地設立業務中心,還在美國、日本等地設立了海外業務中心。
「集團遵循立足黑龍江、協同全國、面向世界的發展策略,自創建以來,集團突出根植學校和緊密聯繫市場的特色優勢,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產業』聯動發展的業務模式,已建成機器人行業領先的全球化創新創業產業聯動發展生態圈。近3年來,集團集聚和孵化了30多個產業化項目。」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副總裁蔡德章說,他們要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東北振興、「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提供不可缺少的技術活力。
伴隨著全球製造業的「大回歸」浪潮,機器人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態加速發展。機器人在流水線生產作業已不新鮮,但更靈動、更智能的工作,能交給機器人去做嗎?在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
走攜精密擺線針輪減速器、基於ROS的智能控制器等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四軸工業機器人、六軸工業機器人、輕型柔性機械臂、系列AGV等工業機器人……這些為製造商量身定製的機器人,都能輕鬆達到人類難以企及的精度和準度。
「在十九大報告中,我們看到未來的發展機遇。」蔡德章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讓集團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業務快速發展的信心。
機器人,不僅是先進位造業的關鍵技術支撐,也將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生活。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展廳裡,我們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一款脊柱康復機器人已在當地一家三甲醫院投入使用,用於病患的腰椎和頸椎精密康復治療;居家陪伴類機器人具備心率、血壓、心電圖檢測等智能健康管理功能,宛如貼心的家庭醫生;消防機器人可代替消防、救災人員,進入危險的災害事故現場……科技之光,已照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以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今兩者的技術邊界正在消失。蔡德章表示,這種融合,將使機器人變得更聰明、更成熟,能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掃二維碼觀看視頻
【記者走筆】科技創新 只爭朝夕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這句名言,被後人作出了各種解讀。靈感與汗水,孰輕孰重?我不敢妄下結論,但不可否認,人類歷史上無數的高光時刻,都伴隨著創造力的靈光一現。
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我們看到了童年的「夢」。儘管沒有哆啦A夢,但機器人在諸如教育、醫療、康復等眾多領域的廣泛應用,著實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1920年,若不是科幻作家恰佩克的靈感,或許至今也不會有Robot(機器人)這個單詞。1959年,美國人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設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自此,「機器人時代」拉開了由想像走進現實的序幕。
如今,人類永無止境的想像,正不斷賦予機器人各種可能性——特種機器人、醫養康助機器人、生活服務機器人、文娛機器人……我們採訪中看到的只是當代機器人產業的一幕。
這個年輕的產業會去向何方?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並未在時代之問前停頓,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同樣沒有屬於我們的疑慮時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所說:「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隻爭朝夕的勁頭。」科技創新不僅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它不僅決定經濟增長,還影響著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
科技創新,只爭朝夕;科技創新,未來可期。(錢振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