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為文創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在文創產業發展方面有許多獨到的做法和經驗,特別是在培養人才、市場開發、品牌推廣等方面有許多值得中國大陸學習和借鑑的經驗。在近日舉行的2014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成都峰會「公共創意與文化市場」論壇上,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北市原副市長李永萍向大家介紹了臺灣文創產業成功的經驗。她表示,中國大陸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用合適的方式推廣出去,而臺灣在這方面成功的經驗就是文化創意產品需要向生活用品轉化。以下為演講實錄,有刪節。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張晶雪整理
從2011年開始我不斷在大陸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大陸很多朋友問,我們的孫悟空那麼好,為什麼沒有辦法變成一源多用?也就是說孫悟空這個源非常好,可是它如何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當代世界與會裡面取得一席創新之地?所以中國大陸遇到的問題是寶藏金礦就在我們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但是如何趕快做一個時光機,在二十一世紀可以成功推廣,而且超越語言文化隔閡障礙,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臺灣經驗。
今天大主題叫做「公共創意與文化市場」,我當時接到這個題目非常感動,因為就在今年初我到北大參加新年論壇的時候,當時這兩個題目還沒有擺在一起,當時覺得還是對立的。文化要不然就做公共性,市場要不然就做市場化。在臺灣,所有的關鍵都是在於政府一定要有相當程度的投入,而這個投入跟市場方向非但不是逆行有衝突,而是完全必須相輔相成。簡單說,這兩件事情是必須要同步來做的。我今天分享的角度就來跟大家談說政府投入到底要投入哪一個環節?哪一個環節是政府做,哪一個環節是民間做?
首先,大家很熟悉的文創園區環節,成都也做得很好,臺北也很好。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我特別是給大家看的是周杰倫的餐廳,還有五月天的咖啡廳。這是嵩山文創園區,裡面是以設計產業為主題的,是世界設計大展。這是西門紅樓,原創園區複合型多功能多方面大家都能做,問題在於政府要做什麼?政府必須投入的是民間願意來做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政府要給予財政支持做孵化器。剛才大家看到的嵩山創意園和華山創意園,裡面成功進駐的品牌有60%,特別是嵩山的成品店都是我們西門紅樓的孵化器,在很小的空間裡面孵化出來的。
它的機制是什麼呢?它下面是一個市集,我們利用市集門檻非常低的情況下,每個周末都辦,讓成百上千的年輕人統統過來擺攤,在裡面做競賽選拔輔導機制,進行品牌的輔導。我們的經驗,大概一年半就可以輔導得很成功,現在臺灣優秀的年輕品牌有非常高的比例都是由這裡輔導出來的。這裡面融入的項目一定要有複合型,有表演,有劇場,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認為大陸還可以引進的是街頭藝人,因為表演是非常關鍵的。
這是寶藏巖,這是另外一個模式,現在農村進行保存,破爛的房子不必統統更新,大家看國際藝術家的引進就可以變成這樣的,除了國際藝術村之外我們做青年旅館,綜合起來講我們的經驗混搭、跨界體驗,最重要的是商業跟尖端藝術,原創精神,也就是公共服務和商業文化要混搭在裡面,缺一不可,商業化過頭了這個地方毫無特色,做公共性的園區沒有辦法運作,因此園區必須原創概念也是生活美學。
最重要的是最後達成的是整個城市文明生活的提升,你講到文明生活的提升,文創無所不在,策略到底是什麼?公共藝術是非常有效的策略。公共藝術不是城市雕塑,大家在談一定要重視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什麼意思?就是民眾如何跟它互動和參與。公共藝術可以產生很多的部分,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要做成一種反差的效果和趣味。我們傳統的小吃攤用原住民的編著法把豬雪糕變成時尚化,這其實是像成都這種美食文化有很深的底蘊,這是最好的一個策略。
公共藝術不是只是固定的雕塑品,可以是一個活動性的,這是臺北市政府在元宵燈會市政府大樓變成大花燈,它的剪紙也是用的中華經驗。那一年虎年,臺北市政府的大建築物上面讓小朋友可以坐十五秒鐘的市長,因為他一下去馬上他的臉就變成了小老虎跟全市說你好。像這樣的公共藝術的活動最能夠產生對民眾的感染力,所以我們推文創的時候不是由上而下的規劃整個設計,而是要讓所有民眾都參與。
這個轉型的策略是什麼呢?這裡我給大家介紹我們的策略。設計師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這樣文化概念跑去包裝糕餅,結果他們就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賣餅的概念。以前我們賣餅是紅豆餅買一盒,綠豆糕買一盒,鳳梨酥賣一盒,最後各種各樣的包裝之後變成書本的系列,所以你就失去理智了,有可能紅豆糕買了五盒,因為它用不同的包裝。現在在臺灣食品是文創,材料也是文創,大家看到這是米,這個米的包裝得到了世界國際的金獎,也是我送給羅浮宮館長的文創商品,它把他發展成小包裝高附加值的產品。
這是燻衣草,這全部是結合地方美麗鄉村的小農,但是把它貫穿在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燻衣草森林概念,完全把很窮的縣變成了成功的文創產業。但是現在講美麗鄉村到底怎麼處理?這是一個模式。臺灣作為一個地理環境非常難以品牌化的地方,可是臺灣怎麼做呢?臺灣的地理像一個番薯,他想辦法用各種素材去凸顯臺灣之後,可以把臺灣重新再造的部分進行授權以後可以做裝飾品。這還拯救了即將倒閉的糕品業,他把臺灣的設計授權給糕品廠商,結果做的餅,把這個變成我們國家級的旅遊辦手禮,現在在彰化賣得非常好。
大家一直說古都,成都的地理環境有沒有辦法把它變成是餅,變成是我們到成都一遊一定可以帶回去的東西?中華文化復興是現在兩岸都在談的,我們有飲食,有傳統,我要給大家看的就是博物館代理的策略,這是臺北故宮的產品,臺灣和大陸現在在所有文化瑰寶,文創商品差異最大的是大陸直接縮小複製化,都不加轉換,可是臺灣是用形象把它進行生活用品的轉換。這個青宮杯是歐美賣得第一火的商品,它們是進行異功能的聯繫轉換,這樣才有辦法國際化。另外和科技結合,互動科技,展示方式,這絕對是兩岸攜手復興中華文化的強項。
我有五項建議,第一個現在兩岸很適合可以引入臺灣的複合型體驗經濟的園區,和中國大陸現在已經發展,尤其像成都發展已經很不錯的園區做結合。
第二個善用臺灣文創優勢,非常重視原創力和生活美學,更重要的是臺灣對於中華文化如何和國際接軌這件事情現在是我們的強項,利用臺灣和大陸擁有的文化瑰寶來做結合建立品牌。
第三個兩岸共同攜手一起培育所有跟文創相關的人才。
第四個是立刻要做的,大陸的博物館,大陸的景區沒有伴手禮可以買。伴手禮一定要是你生活的用品,它最好是消耗品,吃的餅,食物吃完了還會再買。現在臺北故宮最紅的授權商品叫做「朕知道了」的貼紙,那個貼紙才幾十塊錢,一直貼就會一直買。博物館所,文化瑰寶,旅遊景區不要給大家很重的擺設的東西,要多元性的。
剛才介紹的燻衣草森林等這可以是大陸現在美麗鄉村,怎麼樣讓鄉村在文創這一波經濟也得到活力的方式。
傳遞文化產業資訊 提供政策解讀 打造權威平臺
本微信公眾號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主辦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
*訂閱
→搜索「中經文化產業」或微信號CEwenhua
→點擊標題下方「中經文化產業」訂閱
*交流
→歡迎聯繫在線小編小文(微信號ce83512266)
→投稿或合作請發郵件至wenhua@ce.cn
*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