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心寬皆是路, 心安即是家

2020-12-20 愛情電影探秘

「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顛簸與風雨成為這趟旅行的主題。

獨自旅行的經歷往往不如想像的那樣美好。

在這場苦旅之中,有人畏難啜泣,有人不懼風雨。有人太息掩涕嘆人生多艱,有人竹杖芒鞋享一蓑煙雨。

不同的心態,看不同的風景。

人心寬處皆是路,有容乃大才是福

寬容是一種人生修養。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寬容不是縱容,而是與人為善。

寬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敵。與暴力相較,善的東西,雖柔軟,卻更有力量。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寬容、忍讓、和善。 」陽明心學裡也說要修心,要寬容。寬容既指寬容他人,也指寬容自己。

1、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人都會犯錯,「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能原諒的過錯就選擇原諒。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王陽明的一位部下因失誤戰敗,王陽明不僅沒有問罪於他,反而還安撫他。過後,這位部下在戰事中立下大功。

時時盯著別人的過錯,為別人的錯誤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

人生在世,要受許多委屈。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價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讓它們揪緊你的心。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謙虛其心,宏大其量」,面對傷害、中傷,成熟的人會忍他、讓他、容他、再看他。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智者懂得在寬容中壯大。

「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不斤斤計較,給別人留後路,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留路。當你寬容別人,別人才可能寬容你,睚眥必報的人只能越走越窄。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彼此都能開朗愉快地生活。

2、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原諒別人或許容易,原諒自己卻很難,老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總是容易沉迷於過去,沉迷於自己的錯誤中,折磨自己。

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無論如何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善待自己。如果執著於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限制自己的思維與發展。

心小,所有的事情都大了;心大,所有的事情都小了。

我們不必要為了已經發生的錯誤浪費時間。放棄不相干的心靈負累,多花些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比耿耿於懷收穫的要多。

在被貶龍場的三年間,如果王陽明沉迷過去不得解脫,日日嘆息悔不當初,自然就不會有龍場悟道,更不會有所謂的「聖人」了。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是一種人生態度。身體可以漂泊,心靈必須沉靜。

當我們不停地奔波,捨棄了思考的時間,靈魂也如無根的浮萍,找不到自己的歸屬,這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危險的。

與當代人相較,古人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歸屬。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心安是一種踏實,既要做到心靜又要做到心淨。

1、心靜修福報

常言到:人心靜方能生慧。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看到自己的本心,回歸自我。

王陽明在悟出「聖人之道」之前,經歷了一個「靜」的過程。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官場到蠻荒之地的驛站,當心靈脫離了浮躁,才能真正獲得感悟。

心靜才能有好心境。陽明心學有以坐入靜之法,通過靜坐去雜思、私慾來達到沉靜內心的效果。

生活的痛苦在於總想著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把心拉回來,好好觀察、體會、感受當下的生活,學會感恩和珍惜。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追尋的是什麼,只是被裹挾在人流中,被急匆匆的人群推著走。只有靜心,拋卻急切和暴躁,才能擁有一份堅強、寧靜、祥和的幸福。

如果我們只追求幸福也就罷了,但我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想去追求比別人更幸福。

心靜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心靜下來,專注做好身邊的小事,不要與他人比較,學會體驗生活中的美好,認真過好當下。

人生的幸福原本有限,它不在於各種外在條件,而在於你是否善於享受生活的樂趣。

心靜了,踏實了,看開了,福報自然就來了。

2、心淨有好命

人要有一顆乾淨的心,心的通透是最美的。對人幾分真,就會換取幾分真心。

顧城有首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身處俗世,卻不能被俗世所染,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守好自己的初心。

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有對物質的追求,這些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物慾拋棄自己的良知與初心。

《傳習錄》中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陽明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也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心要乾淨,做人要有原則與底線。別想佔別人的便宜,別昧著自己的良心,不屬於你的費盡心機得到也會失去。別為了錢財名利害人,真情實意才是一生最重。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一個人心寬了,路就會越走越寬;一個人心安了,生活才能越過越甜。

相關焦點

  • 佛說:隨緣放下,心安即是家!(收藏經典)
    生活,求的心安,快樂。一生美麗過便是不枉,蝶來蝶去隨蝶意,靜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歲月。隨緣,不是給平庸找藉口,而是為生活覓出口。隨緣,是一種心態。你不是如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你只是個凡人,總有些人事在你掌控之外。隨緣者,凡事盡力,問心無愧,拿得起,放得下。一片葉,落在哪裡都是歸宿。一朵花,開在哪裡都是芳香。
  • 夜讀|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人生路漫漫,你我皆過客。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歸處。我們都見證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也曾感受過一個人穿過漆黑的夜,走過泥濘的街。心若安了,即使在面對人生苦難,一切皆可淡化。如果一顆心總是浮躁、忐忑、起伏不平、或驚或憂或悲,那麼這顆心一定是一顆不安的心;如果一顆心不安,那便沒有自在的心境,幸福感自然無從建立,導致失去外在的福分,或許這就是唐伯虎所說的「心安是福」。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孔子有一個人生態度非常重要,就是求心安,孔子認為心若安了,那外面的風吹雨打都可以化作過眼雲煙,他對儒家之禮的闡釋,孔子認為,禮節儀式與其奢侈繁華,倒不如節儉一點,就好像現在的人辦的喪禮那樣,與其在儀式上面特別隆重,特別周到,倒不如在內心沉痛的去,哀悼死者。因為心中有你,比所有的外在形式都重要,不要拘泥於那些形式,自己內心是怎麼想的所表現出來的,才是最真實的。
  • 心寬似海,百福皆來(寫的真好)
    看淡得失,人生世事皆有因果,無需強求,任其一切隨時間變得深淺或濃淡,任其一切自然的來與去。每天原諒所有的人與事,不但能讓心胸變得寬闊大度,還能讓心安然於時光歲月的最深處,也便於每天可以輕鬆自如地走路。有些人若留不住,那就任他選擇另外一個開始,其實他的離去,同時也給了你指明了一條更寬更長更遠的路。把心放寬,把眼放遠,大事看小,小事看淡,那麼擁有的將是無盡的喜悅與幸福。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是一種領悟,無論悲喜都包含著不同黯淡與精彩的真實。
  • 處世為人先修「心」:心念一轉,萬念皆轉,心路一通,萬路皆通
    我們的生活過得怎樣,我們自己將變得如何,不由外在的環境決定,因為在大環境下所有人都平等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決定。心寬則天地寬,心窄則寸步難行。心的寬度將決定人生的寬度,心的厚度將決定生活的厚度。你有怎樣的心,你看世界也就會是怎樣的眼光。
  • 願平安喜樂,勿忘心安,祝你也祝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山山水水,皆是一來一去,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年少求異,長大求同,後來求己,但求心安。心安處處安,何處不自在;心寬天地寬,無人成敵對。生活皆成長,成長即人生;懂得皆放下,放下即心安。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 心、意、物:王陽明認識論的展開
    這種二重性即表現在理與氣、太極與存在、形上與形下、心與物對立中的二元論向度,這種二元分際是以邏輯的分辨考察為依據的。而且,宋儒所建構的世界模式指向一種超驗的、邏輯意義上純理性的存在,從而缺乏一個實踐的主體,並無關乎人的認知與實踐活動。所以對這種邏輯來說,始終存在一個理論難題,即如何讓二重世界統一於人的具體認知與實踐活動之中。
  • 學會心安,天地自寬(深度好文)
    學會心安,天地自寬。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很多,煩惱也很多。究其痛苦的根本,還在於擁有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太想要。 長時間被煩惱包圍著,身心俱疲,躁鬱不安,喪從心來,無能為力。 人生路上,與其尋尋覓覓,不得所以,不如瀟瀟灑灑,把心放寬向寬處行。 學會心安,不執著於過去的錯誤,不計較今朝的得失,不憂患明天的成敗,知足感恩,用心過好每一天。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人生在世,心安,即是福!(句句精闢)
    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心若安,可步步生蓮!心清一切明,心濁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禪。心是人生戲的導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內心。痴與執、怨與恨,只會讓心翻滾、讓人不安。只有放下它們,才能輕鬆自然。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人如紙鳶, 我們總想緊緊抓住手上那一根線, 但風起時, 下一刻又不知身居何處, 前路何方。
  • 人生何處是吾家?心安即是歸處
    一直以為有了房子便有了家,有了愛的人便有了家,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閨蜜最近總是覺得自己很累,身心俱疲,問起原因,居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搞得大家也愛莫能助。無意中翻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才明白,或許閨蜜缺的是「心安」。
  •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走過山山水水,一來一去,皆是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 百毒不侵的內心,往往會被一句簡單的安慰打敗,刀槍不入的偽裝,常常在懂你人的面前徹底投降。要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原因,並有助於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人生中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來幫助你實現目標和夢想的,要麼為了考驗你,要麼為了成就你,心存感恩才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
  •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電視劇安家#《安家》即將大結局了,這部劇通過小小門店的房屋買賣,拉開了人性或醜陋、自私、貪婪,或美好、溫暖、善良的大幕,讓我們冷暖自知、一地雞毛的生活無所遁形。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直把女兒當成搖錢樹,張嘴就要一百萬,只為給自己兒子買房。這個數目對於獨自在異地打拼,常年被壓榨的房似錦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明白「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
    王陽明出身文人世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龍場悟道,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貶至貴州龍場。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明朝一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思想豁達,光明磊落,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字如其人,心存美善,萬物皆詩。看透世事滄桑,人事冷暖,世態炎涼,句句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百年人生的感悟——我生本無鄉,心安即歸處。平淡無華的文字,充滿生活的哲理,用人生經歷的真實感受,與讀者心與心的交流,閒談家常理短中透著人生大智慧。講實話,真性情,看清世事。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 王陽明:心中有光,不畏將來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菜根譚》中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王陽明認為:苦不入心,心便不苦,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樂觀的心態。
  • 【博學之】工作即修行!王陽明斬釘截鐵地說
    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 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了。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