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師弗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法,他提出「潛意識」說,在他看來,潛意識隱藏在意識之下,人們往往覺察不到,就像只可見一角的海面冰山,見不到的大部分全在在海面下。那有人可能會問了,這有啥用呢?今天小編就此話題和眾位聊聊。
我們都知道一個新理論或新思想的誕生,所帶來的是思想的解放與認知的進步,就是說以前人類考慮問題沒有從這個角度出發,但是新思想的出現可能會改變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新思想產生的是新觀念、新方法,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創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有這樣的功效,它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影響深遠而長久。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許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作家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成果運用到實際的創作過程中。以現代文學為例,魯迅的創作較早的融合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他的《不周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響。
魯迅第一篇白話文作品《狂人日記》中從一個「迫害妄想症」患者的角度來敘述中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之所以會產生其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吃人世界」這一想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形成於早期的生活經驗中。早期的經驗對「狂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深深地紮根於他的潛意識,所以「狂人」對「吃人」有著特殊的敏感,直到最後他發現哥哥也是「吃人的人」。「狂人」因為精神與常人有所不同,在本我與超我的對抗下,他隱藏在潛意識裡的東西更容易被激發出來。
鬱達夫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頗大,其作品《沉淪》《遲桂花》等均能看到弗氏的影子。以《沉淪》為例,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因欲望被壓抑而逐步墮落、沉淪的過程。主人公因性渴望無法滿足,而感到內心的苦悶,當思想上意淫,行為上墮落時,主人公又陷入強烈的自責中,從而產生新的苦悶,這苦悶來源於靈與肉的衝突。
弗氏對新感覺派作家施蟄存等人的影響顯著,除此之外張愛玲對性失常狀態的刻畫顯然也離不開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國當代作家中,有兩個人的作品不可以忽略,一是張裕和的《鄒氏女》,另一是白先勇的《孽子》,這兩部作品分別講述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帶有弗氏深深的烙印。
總之弗洛伊德文藝心理學對中國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有著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尤其明顯。
小編建議大家去讀一讀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其中的「戀母弒父」情節可從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得到答案,也能夠加深各位對精神分析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