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的星級到底怎麼評?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一百多年前誕生在法國的米其林紅寶書,憑什麼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餐飲指南?它的成功靠的是人們對法國菜的推崇嗎?

2016 年,米其林終於光顧中國大陸,發布了《上海米其林指南2017》。這本紅寶書一問世,立刻讓本地食客炸了鍋,它不光是總共只給了這座城市35 顆星,還不到2017 年香港榜單86 顆星的一半;榜單裡的粵菜館更是多過上海本幫菜餐廳,唯一一家三星也給了主打粵菜的唐閣。

部分網友評論

這不是米其林第一次引發爭議,在它的誕生地法國,米其林同樣評出過很多讓食客詫異的結果:2016 年才終於拿回三星的巴黎四季酒店Le Cinq 餐廳,此前連續8 年「屈居」二星;而法國的超級名廚、有「世紀廚師」稱號的喬爾·侯布匈(Joël Robuchon)依舊在巴黎默默等待三星的降臨。

讓食客或食評人無法理解也不算什麼,米其林還曾經跟它親自加星的廚師做出相反判斷。2015 年英國和愛爾蘭的米其林指南發布時,英國廚師西蒙·羅根(Simon Rogan)在倫敦的Fera 餐廳拿到一星,他位於曼徹斯特的The French 餐廳沒能摘星。在接受《曼徹斯特晚報》採訪時他表示:本以為會摘星的是The French,對Fera 沒抱任何期待。

但儘管質疑不斷,從1900 年創立至今,米其林仍然是全世界最權威的美食指南,被它加星的餐廳總會變得食客爆滿,生意興隆;反過來,吃過多少米其林星級餐廳也仍然是晉級美食家的基本門檻。米其林到底憑什麼維持這樣的地位呢?

絕對保密的客觀標準

一位叫做Shaun Hill 的英國廚師這樣評論米其林的成功:「你可以贊同或不贊同他們的結果,但是你無法不贊同他們是在用一個客觀的方式在為餐廳評星。」

再高明的美食家也免不了被自己的主觀口味牽著鼻子,米其林榜單從創立之初就刻意在避免這點。它僱傭的評審員都是餐飲業中頗有建樹的老饕,卻被要求在履行職務時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一邊,變成一個冰冷的打分工具。好或壞,全看被品評的對象是否符合米其林事先制定的統一標準。

《米其林指南》誕生於1900 年,一開始是本汽車旅行相關的小手冊,使用3 個星級進行評價的做法要到1931 年才開始

那麼,米其林到底制定了一個怎樣的標準呢?這又恰恰是這個神一樣的指南從1931 年推出三星分級評價以來最大的秘密。米其林官方只給出了五點粗略的解釋:盤中食材的水準、料理食物的技藝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創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餐廳烹飪水準的穩定性。至於這些大綱背後更詳盡的評價標準,就是只有當事評審員才知道的絕密文件了。

正是因為嚴格執行這樣的保密標準,才讓那麼多廚師和美食評論家都在米其林跟前擺了烏龍。哪怕是譽滿天下的名廚,不符合米其林的標準就無法得到三星。而對於那些等待米其林星星的廚師,又絕不能把它當做一個勢必拿下的目標,它在暗處,你在明處,根本無法有的放矢,就算有再高的技藝也找不到釋放的著力點。

也正是因為故意隱瞞了評價標準,才讓米其林百年來持續不斷地給食客帶來驚喜。烹飪本來就充滿無限可能,教大廚們揮灑想像,只在機緣合適時撞上米其林的星星。便很難有人吃膩了米其林,也永遠叫米其林跟得上烹飪的時代變換,只把它的三星授予「極致的用餐體驗」。

當然,隨著米其林點評的範圍越來越廣,外界對其評價標準的猜測越來越多,他們也有必要打破沉默,給大眾一些確切的答案了。米其林的評判除了食物,還考量服務、裝潢、地段嗎?英國和愛爾蘭米其林指南的主編麗貝卡·伯爾對The Telegraph 網站給出了答覆:「只與食物有關,這很確定!」

今年7 月公開的新加坡米其林指南是對他說法最好的例證:有兩間小販攤——位於禧街的大華豬肉粿條面和在牛車水熟食中心營業的香港油雞飯面,被授予米其林一星評級。它們沒有高檔的店面,沒有精緻的餐盤,價格更不會昂貴,但製作的食物達到了米其林的標準,便得以摘星。

如何執行客觀的標準

無論米其林制定了怎樣的標準,它的評價始終是要交給人來完成的。這並不是一件任何人都足以勝任的職責,米其林評審員都是資深的專業人士,其隊伍並不龐大,據說全世界範圍內僅有不足200 人。他們的工作也並不輕鬆,每年都要奔波數萬公裡,像普通食客一樣去尋找優秀的餐廳,大多數時間在旅途中度過。

外界很喜歡猜測米其林評審員的行動特徵,電影《燃情主廚》(Burnt)將其描述為:都是兩個評審員同時出現,衣著正式,一個點套餐,另外一個單點,他們會點半瓶酒,還會故意把叉子趁人不注意放到地上,看服務生會不會發現。

電影《燃情主廚》情節

然而這也跟眾多關於評審員的猜測一樣,部分有依據,其餘的則是憑空遐想。米其林評審員是和米其林評星準則一樣被嚴格保密的「資產」。每個評審員都是匿名的,用餐的所有花費都由他們自行買單,除了他們自己,沒人知道他們用餐的目的。甚至連不管轄指南部門的米其林公司高層都不知道評審員是誰。

如果評審員感覺到被認出來,他會立即取消這次用餐,並由他的同事接替這個餐廳的匿名評級。而他在接下來10 年中都將不會在此地區繼續任職。

有如此保密級別,認出評審員基本是不可能的,他們也會儘量降低同一個人在同一家餐廳用餐的次數。不過《燃情主廚》的某些猜測應該是準確的,如「兩個評審員同時出現」,這點曾為The Telegraph 網站報導:他們往往成對出現,「扮演」成情侶或商業夥伴。這可以減少單人評判造成的誤差。

電影《燃情主廚》情節

據此還可以推測,「一個點套餐,另一個單點」的說法也是合理的,在評審員數量珍稀的情況下,品嘗不一樣的菜式才能在之後作出點評並給出菜式推薦(米其林指南除了評星之外,還會為餐廳下評語,並推薦4 個招牌菜式,雖然評語經常很空泛)。

米其林指南的發布周期是每年一次,因此,之前點評過的每家餐廳在這一年中都要重新吃過,但只吃一次恐怕是不夠的。米其林的評價不僅要消除評審員的個人誤差,還得消除廚師在不同時間烹飪所產生的偏差,在其公布的標準大綱裡,就有一條對穩定性的要求。

雖然米其林官方從未公布在每年榜單發布之前評審員光臨餐廳的次數,但一位前評審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說,他們確實會不止一次地秘探餐廳,尤其是想給一家餐廳加星或減星時,更要儘量去吃很多次,確保每次的感受都保持一致,可以對加/減星決定抱有絕對的確信。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會中途換人,由不同的評審員繼續評價,以消除個人誤差。

跟「正宗法國菜」關係不大

2006 年,米其林走出歐洲推出紐約指南,繼而又開始踏足亞洲市場。一旦它對某座城市的餐館評價過低,通常會得到的指責便是:「米其林是法國標準,討好的只是那些愛吃法國菜的人。」

由於評價細則從不公開,遭受這樣的指責也是在情理之中。不知是不是為了回應質疑,米其林在亞洲表現得「太過不給法國菜面子」,還迅速把日本變成了他們「最愛」的國家,甚至超過老家法國。

2016 年光東京就有13 家三星餐廳、51 家二星和153 家一星,分別超過同年巴黎的10 家三星、14 家二星和76 家一星(若按照整個國家來看,即便米其林沒有推出日本全境榜單,但覆蓋地區的26 家三星也已經與法國全境的三星總數持平了)。

全球首家獲得米其林星級的東京拉麵店「蔦」

要得出這樣的結果,米其林的標準顯然不能太「法國」,最起碼它不可以要求別國的廚師也像法國人那樣做菜。比如在法國,法餐裡一道鴨肉如果做到五分熟以上(除非是食客特意要求),必定會被認為是失敗的作品。但在獲得米其林三星評級的香港四季酒店龍景軒,「北京片皮烤鴨」卻是做到了全熟。

在英國美食評論人、吃過全世界所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安迪·海勒看來,米其林在不同地區標準的差異性極大,尤其是把歐洲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和新推出的市場——比如香港——的星級餐廳相比較時。至於他的個人經驗是否可靠,米其林又究竟是如何在不同地區調整其號稱客觀的標準,這就只能是個揭不開的謎了。

即便是針對法國菜,米其林的標準與中國人眼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正宗」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個已經存在百年的標準,但並不是隨著時代改變而一成不變的標準。過去一百年間,烹飪從歐洲皇室的傳統古典料理進化到1970 年代在法國興起的「新料理」(Nouvelle Cuisine),這股浪潮再融合1980 年代末從西班牙ElBulli 餐廳萌發的現代料理(Modernist Cuisine)革命,一直延續到今天。

以分子料理聞名的ElBulli 餐廳

1931 年,米其林的三星評級體系誕生,當時的法國菜與現在完全不同。它的特色是過度熬煮的高湯,過度濃縮甚至已經變苦的醬汁,讓人根本吃不出來食物本身的味道。

1965 年,距離法國裡昂不遠處的La Maison Troisgros 餐廳推出了一道新菜式:三文魚佐酸模醬汁。醬汁比之前所謂的傳統法式醬汁更加清爽,三文魚的做法則堪稱「革命」,受啟發於日本人吃生魚片,三文魚在平底鍋中稍煎一下就出鍋。儘管法國人花了很長時間來接受和欣賞這道菜,它最終還是徹底改變了他們吃魚的習慣。

三文魚佐酸模醬汁

類似這樣的變革,引導著法國人的味蕾向世界開放。我們所認為的法式傳統菜色裡不乏義大利、西班牙甚至俄式和東方的烹飪元素。而法餐的靈魂——醬汁,在過去30 年間也已經變得必須能夠完美展現主食材的風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歐洲,米其林指南經常遭遇其他勢力挑戰,起因多為它過於保守。最大的衝擊發生在1969 年,因為米其林沒有及時認可「新料理」風潮,亨利·戈特和克裡斯汀·米蘭兩個美食評論人創辦了《新指南》(Le Nouveau Guide),用「新」來暗指米其林指南的「舊」。第一期《新指南》的封面標題直接就向米其林叫板:「米其林:別忘了這48 個新星!」其中的領軍人物便是如今被尊為20 世紀最偉大法國廚師的保羅·博古斯。不過事實上,早在1965 年,米其林就給了保羅·博古斯第3 顆星。

新料理時期最偉大的廚師之一保羅·博古斯

這場衝擊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米其林仍舊屹立不倒,還往歐洲之外開枝散葉了。但食客們應當感謝這些挑戰者,正是有他們的出現,米其林才必須不斷調整,從法國米其林變成世界的米其林。

有趣的是,從1931 年至今,85 年間,米其林指南的形式基本沒有改變過。雖然今天從網上也可以獲取它的部分信息,但最完善的內容還是只能通過購買「紅寶書」來獲取,一如從前。它仍然不發表除收錄餐廳之外的觀點,也不靠標題獲取額外的眼球關注。對於初心,它有自己的堅持;對於變化,它有自己標準的捕捉。

相關焦點

  • 米其林餐廳來上海 米其林評選星級的標誌是什麼
    昨日,米其林正式發布首版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在本版米其林指南中,總共有1家餐廳獲得三星,7家餐廳獲得兩星,18家餐廳獲得一星,以及25家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
  • 米其林的魔咒,過分追求米其林評星其實弊大於利!
    我們都知道,在西餐體系裡,米其林評星是一家餐廳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所以很多餐廳和主廚畢生都在花費巨大的精力和人力、財力來追求米其林評星,那麼,這種一味追求米其林評星的做法究竟能帶來什麼呢?我認為,這種過分追求米其林評星的做法其實弊大於利!
  • 米其林餐廳到底指的是什麼?
    ▲米其林的一般評等不是所有 沾上「米其林」的餐廳都是星級餐廳,米其林指南分為:一般評等和星級評等。我們 先看下一般評等:以符號「叉匙」「人頭標誌(BibGourmand)」「兩個 銅板」進行標記。叉匙:主要指的是就餐環境的舒適程 度。
  • 倫敦那些大名鼎鼎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米其林的評審相當嚴謹,甚至近乎苛刻,一旦檢查完畢,該監察員在隨後的若干年裡都不可以再出現在這家餐館,以確保下一次檢查的公允,而且監察員必須自己掏腰包。出現在《米其林指南》上的餐館至少先要獲得「一副刀叉」的標記,這種標記是指南對餐館的基礎品評標準,從5副到1副不等,表明餐館的舒適度。在此之上的評選,才是米其林星級,從一顆星到最高的三顆星,主要針對的是烹飪水準。
  • 搶先看|2020年米其林最新星級餐廳
    雖然還未邁入2020年,但米其林指南已經陸續推出部分國家地區的2020年餐廳榜單了!心急的小夥伴可以拉到底,查收這份最新榜單,包括近日剛出爐的2019年新加坡,以及2020年英國、愛爾蘭、京都、大阪、華盛頓特區榜單。從何時起,米其林指南即美食正義?
  • 米其林餐廳的大帽子
    #120年前,米其林輪胎公司的創始人米其林兄弟對未來吃著火鍋開著車的汽車旅行業相當看好,他們覺得要讓大家都喜歡上去旅遊,旅遊要開車,開車多了輪胎也就換的多,輪胎換得多他們的輪胎生意也就更好了。那麼,讓我們旅行吧,怎麼促使大家去旅行呢,民以食為天,不如把各地的美食餐廳搜羅一下,咱們挨個去吃個遍吧。於是,在萬國世界博覽會期間,他們推出了一本《米其林指南》,就類似於現在的地圖app,裡面有餐廳、地圖、加油站、維修廠、旅館等衣食住行一體化導遊項目,小小的一本方便攜帶。
  • 韓國主廚起訴米其林:被評星上榜,是對自己的侮辱
    2017年和2018年,該餐廳兩次獲評米其林一星,2019年沒有評星,但被列入「米其林餐盤」(Michelin the Plate)。11月14日發布的2020年版裡,Ristorante Eo依舊在「餐盤」之列。
  • 為什麼米其林星級餐廳在中國這麼少?瞧瞧米其林怎麼說!
    米其林之前是一個造汽車輪胎的,後來米其林兄弟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在世界各地收錄知名餐廳,帶動人們駕車旅行,從而消耗汽車輪胎,帶動汽車輪胎產業。」可以說這個想法是非常棒的,但他們並沒有想到因為米其林紅色寶典對老外的實用性,可能賣書已經成為他們另一個產業。
  • 米其林宣布明年第二季度首發《廣州米其林指南》
    全球美食界標杆《米其林指南》將正式進駐廣州。昨日,米其林宣布將在2018年第二季度發布首版《廣州米其林指南》。屆時吃貨可通過米其林指南中國APP獲取評選結果,跟著「米其林」去食在廣州。哪些廣州餐廳的美食符合「米其林」評審員的胃口呢?
  • 米其林星級大廚烹製 泰國白蘭氏推出600道「星級燕窩菜餚」
    曼谷2018年5月17日電 /美通社/ -- 5月11日-13日,泰國老字號品牌白蘭氏在曼谷中央世界購物中心舉行首次大型燕窩回饋活動,攜手三位米其林星級廚師精心準備共600道精美的燕窩菜餚免費回饋給新老客戶。
  • 米其林餐廳和米其林輪胎什麼關係?為啥美食需要有標準?
    ,可是米其林卻得到了世界上很多人的支持,而且米其林的價值選擇也成為了一個飲食風向標。對於中國美食,米其林始終就是在用一種玩鬧的態度來對待,法國人吃中餐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對於中國餐飲文化,他們始終都在用西餐的方式去品評,倒是一些比較有特點好玩的食物成為了她們關注的焦點。
  • UKAI米其林星級主廚客座重慶麗晶酒店
    麗晶美食傳奇賞味之旅 重慶2018年8月2日電 /美通社/ -- 麗晶食藝廊定製米其林專屬晚宴自2017年開啟後就不斷受到美食家們的讚賞和推薦。今年重慶麗晶酒店又將邀請到日本連續多年獲評米其林鐵板燒類別星級評鑑餐廳殊榮的餐飲集團 -- UKAI集團於2018年8月16-18日客座重慶麗晶酒店2樓羅賓斯牛排館,為重慶食客帶來驚豔的UKAI米其林星級美食傳奇。
  • 永利澳門榮獲《米其林指南 香港 澳門 2012》星級評鑑
    永利澳門榮獲《米其林指南 香港 澳門 2012》星級評鑑 永利軒中餐廳首獲米其林兩星餐廳殊榮 京花軒首度榮獲米其林星級餐廳評鑑
  • 米其林指南在中國是怎麼跌下神壇的?
    米其林指南到底懂不懂中餐?一周前,2021北京米其林餐廳指南發布,這個被爭論了幾年的問題也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在相關新聞的微博下,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調侃道,「迪士尼懂《花木蘭》嗎?」
  • 2020廣州米其林榜單完整版來了!老火靚湯哪家強?
    今天上午,2020版廣州米其林指南在廣州正式發布!新版的必比登推介榜單、星級榜單及米其林餐盤榜單同時揭曉。每次米其林在中國城市發布榜單,都是和本地老饕們的一次靈魂碰撞。外來的和尚到底會不會念經?以及他們是怎麼評判這些本地餐廳的?
  • 2015米其林星級餐廳出爐!港澳必吃篇
    原標題:2015米其林星級餐廳出爐!港澳必吃篇   被饕客們視為美食聖經的《米其林指南》近日公布了2015年度香港、澳門的星級餐廳名單,242家香港餐廳中5家被評選為最高的三星級、14家被評為二星以及45家一星。
  • 探秘米其林餐廳,到底好不好吃?吃一頓多少錢?怎麼評選的?
    米其林餐盤屬於評審員萬裡選一的餐廳,必須符合食材新鮮、烹調用心、菜餚美味等條件,才能被選為米其林餐盤。同時殊榮還有AZUR獲得了黑珍珠1鑽,.這間店也是Mauro Colagreco大廚在中國唯一的分店。北京香格裡飯店Azur「聚」餐廳。
  • 尋味上海,推薦幾家上海比較值得一去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上海應該是我國米其林餐廳密度最高的一個城市,也是中國首個推出米其林星級指南的城市,但由於測評時間較短,榜單並不是特別靠譜喔!不少上海的小夥伴去吃了都覺得這些餐廳不該被列入榜單內呀!但也有幾家,雖然與星標等級不太符合,但出品也還算不錯,接下來,我就給你推薦幾家比較值得一去的上海米其林星級餐廳吧!1.唐閣唐閣主打粵菜,晚膳最低單點不能低於270元,主餐室只有六張餐桌,如果行程比較趕的話,最好提前預訂呢!招牌「東星斑一魚兩吃」味道真的一鳴驚人,連湯都特別鮮甜,想一飲而盡。
  • 米其林餐廳的菜到底有多貴,一份盒飯賣到6000元
    聽到米其林餐廳這五個字眼,我腦海裡出現了這幾個形容詞:昂貴、精緻、講究。所以米其林餐廳一直標榜的也是富人餐廳。正是因為如此,米其林餐廳的入選和考核也非常的嚴格。米其林星級是有一批經過篩選的「美食密探」進行評判的,他們被稱作「監察員」。
  • 米其林星級團隊「捌伍添第」進駐臺北101
    「捌伍添第」門廊示意圖,以臺灣坑道為設計元素。圖/初哆咪 信義商圈高空景觀餐廳大戰越來越火熱,臺北101大樓85樓繼「欣葉食藝軒」在今年二月底租約到期熄燈後,接棒者由米其林星級餐飲團隊「嘉林餐旅」打造全新品牌「捌伍添第」進駐,並特別挖角連續3年拿到米其林一星的「雅閣」餐廳主廚謝文掌勺,料理將以中華料理各菜系特色與臺灣風味融合,打造專屬臺灣風格的中菜,店裝也將臺灣風土、山海景致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