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流行之前的中秋吃什麼?吃肉肉

2020-12-22 新京報官微

中秋靠著自己獨特的滿月良辰和兼收並蓄的親民特性俘獲了廣大人心。它也找到了一件足以代表自己節日特色的食物:月餅。

文7610字,閱讀約需15分鐘

泱泱中華是飲食大國的明證之一,就是各大節日都有相應吃食,甚至還用食物為節日命名。譬如上元是元宵節,端午是粽子節,那麼如今身披清輝昂揚而至的中秋,自然可以喚一聲「月餅節」。

這也難怪,提到中秋就想起月餅,已經成了今人的思維定式。每年臨近這個時節,各式各樣的月餅便會紛紛披金戴銀、裹繡纏帛,搔首弄姿地去「打劫」我們的錢包。儘管明知中秋良夜一過,這群餅界千金的身價便會一落千丈,但每隻口袋還是甘願為伊消得人憔悴。畢竟,這是一年一度的團圓佳節,縱使平日裡為豆漿喝甜吃鹹都會鬥得其樂無窮的冤家對手,在這天晚上,都會各自拿起一隻五仁或是火腿月餅,一邊應景吞咽,一邊延頸仰望,同享天涯同此時的一輪圓月。

從這一點來看,或許沒有哪種食物比月餅更能代表中秋節的真諦了:渾圓的外形、金黃的色澤,既宛如夜空中那輪完滿無缺的圓月,又讓人聯想到團圓和富足。早在四百年前,古人就已經為這種吃食賦予了中秋特供的美好寓意:「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贈者,取團圓之義」——近乎完美的象徵寓意,加上以百年計算的悠久歷史,讓月餅當之無愧地成為中秋佳節首選的傳統美食。

今天的中國人幾乎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月餅的中秋節。但月餅真的一直以來就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標配食物嗎?

━━━━━

袁枚的中秋最愛:蒸豬頭

古人的中秋節,到底在吃什麼?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出被當代文藝青年奉為天下第一吃貨的清代文人袁枚。這位吃貨以其私人食譜《隨園食單》流芳後世,幾乎每位想給自家飯菜灑些風雅作料的餐廳老闆,都會在口頭供上他的牌位。作為一代食林宗師,他當然也有著自己的中秋美食體驗。

考慮到在袁枚生活的盛清乾隆時代,月餅早已風行大江南北,他自己也確實在《隨園食單》中記載過一種「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的「劉方伯月餅」,但這僅僅是他食單中記載的諸多美味糕點中的一種。真正讓他終生難忘的中秋美食,卻不是月餅。

那是1768年的中秋節,一個叫唐眉岑的人帶著兒子來到袁枚在南京的私家園林隨園,向他和三位來訪貴客獻上了一道獨特的中秋賞月美食——「烝彘首」,也就是蒸豬頭。

這道蒸豬頭讓袁枚和三位訪客大快朵頤,「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絕於口」。這豬頭讓人停不下嘴的絕頂美味,直到袁枚在多年後撰寫《戊子中秋記遊》回憶這場中秋歡宴時,還口有餘香:

「嘻!餘過來五十三中秋矣,幼時不能記,長大後無可記,今以一彘首故,得與群賢披煙雲,辨古蹟,遂歷歷然若真可記者。」

這位從小到大過了五十三個中秋的天下第一吃貨,居然為了一個蒸豬頭把這個中秋記了一輩子,讓人在垂涎這個豬頭的絕頂美味之餘,不由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是豬頭而不是月餅,成了這位美食家的中秋主角?袁枚與豬頭的中秋情緣當然可以被視為做作文人偶一為之的戲劇表演,但這場表演卻吐露出一段遮蔽許久的中秋秘辛——比起月餅與中秋之間看似順理成章的金玉良緣,肉與中秋之間的感情經歷堪稱一場集分分合合之大成的愛情史詩。

▲一般認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的味道「香鬆柔膩,迥異尋常」的「劉方伯月餅」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五仁月餅。

━━━━━

月即是肉

秋天過節要吃肉

說起中秋和肉之間的姻緣,可真是一言難盡。將兩者牽在一起的媒人,應該就是月亮。中秋的核心,可以說就是月亮:月餅是仿效八月十五的滿月形狀,中秋必不可少的節俗活動除了吃月餅之外,就是賞月。因此,關於中秋與肉之間關係最直截了當的證明,就是中國古代權威字典《玉篇》中的解釋:

「月,同肉。」

既然月肉一體,那麼肉與中秋的關係便毋庸置疑。證迄。

但這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純屬胡說八道。「月」之所以「同肉」,並不是因為月肉一體。而是因為古人造字時犯的一個錯誤,或者用美化的說法,是文字演化過程中迸出的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窘困難題。月和肉在最初造字時,本來是兩樣完全不搭界的事物,兩者之間唯一的共同點都是象形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肉」是「胾肉。象形。」也就是切下來的一大塊肉的樣子。「月」則是「闕也。大陰之精。象形。」也就是缺了一塊的月亮的形象,之所以是缺了一塊的月亮,是因為如果也畫成滿月的樣子,就跟表示太陽的「日」字區分不開了。

▲月與肉的字形分合圖

古人造「月」字,倒是刻意與同為天體的「日」字進行了區分,但意想不到的是,月與日漸行漸遠,卻跟與它素無瓜葛的肉越走越近。漢字的發展方向是不斷簡化,「肉」最初的字形是一大塊肋排,結果到了周代竟然變成了兩條肋骨,而月字原本是像一張弓一樣有一橫封口的,卻也不知不覺豁了口,原先裡面的一點也變成了一橫。等到了秦代篆書出現時,人們驚訝地發現,肉字和月字已經變得難以區分了,只能根據上下文意思來猜這個字究竟是月還是肉。

面對這種窘況,人們只好再把月和肉進行區分。肉成了原先的四條肋骨,月則保持不變。但問題是,在文字演化過程中,月和肉又和其他文字進行搭配,組成了與月或與肉有關的新文字。比如形容人渾身是肉的「胖」字,按理說應該是「肉」字旁。但大家已經習慣了寫成一個「月」加一個「半」,再加上在如此逼仄狹窄的偏旁部首裡還要擠這麼多筆畫,想像一下兒在使用毛筆為主要書寫工具的古代,其困難程度不言而喻。

於是,很可能正是在「能少寫幾筆算幾筆」的思想指引下,除了將肉字解放出來之外,其他以肉為偏旁的合成字基本上全部保留原樣,成了月字旁。我們今天習焉不察的月字旁文字,諸如「肥」「胖」「肚」「肺」都應該是肉字旁。當《玉篇》解釋說「月,同肉」時,指的也正是這種狀況。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腦洞,把兩個易混字拼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冷僻字。這個字念nǜ。它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古代天文學上的,形容農曆月朔月見於東方。另一重含義則是口頭俗語。意思是扭傷。例句:我因為送給女朋友的中秋禮物是用迪奧盒子包裝的一塊五花肉,所以被踢出門去,閃朒了腿。

儘管從文字學的角度將肉和中秋拉在一起的解釋方法證明全部成立,但它得出的結論卻是肉之所以與中秋產生聯繫的重要前提:從肉月文字演化分合這件小事,足以管窺古人在處理事情時的心態,絕不像我們今天所想像的那樣不憚繁瑣,勤勤懇懇。這種心態往好處說是善於化繁為簡,但更直接的目的恐怕也是為了省事偷懶,所以簡化取巧。而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可以說就是因為怕麻煩而省事偷懶創造的節日。

中秋這個概念雖然出現得很早,但最開始時,它並不是節日,而是指秋天一個月份。古人將給兄弟排行的孟、仲、季拿來給月份排行。於是秋天的三個月就被稱為孟秋、仲秋和季秋。仲秋確實包含兩個重要節日,但沒有一個是安排在八月十五這天。

這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秋分,一個是秋社。秋分的主要活動是祭拜月亮,所謂「秋分於殿庭之東,西向而拜月」。秋社的主要活動則是祭祀社神,「社者,五土之總神」,也就是祭祀土地神。這兩個節日的第一大共同特點是都會用到肉,而且是大量的肉。秋分祭月要用「羊彘特」也就是一羊一豬。而祭祀掌管土地的社神,其目的是為了報答神庥,賜予豐收,也就是所謂的「豐年祭」,所以除了殺牛祭祀之外,還要大擺筵席,飲酒食肉。祭神犧牲的肉自然也不會浪費,在象徵性地給神靈看過聞過之後,便會切割分塊,由眾人分享。就像南梁時代《荊楚歲時記》中所記載的那樣:「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帳盛於仲秋之月。社之餘胙,悉貢於鄉裡,周於族。」直到北宋末年,《東京夢華錄》中還記載秋社風俗,「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棊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

可以說,秋分和秋社這兩大仲秋節日,就是吃肉節。過節吃肉自然是年中樂事,但問題在於,這兩大節日的麻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吃肉帶來的歡愉。且不說秋分祭月和秋社祭祀土神的儀式繁瑣而冗長,單是這兩個節日的日期就足夠讓人頭疼。對使用太陽曆的我們來說,秋分是根據地日繞行劃分的節氣,因此日期固定在每年9月22日或23日,很好記憶。但對使用太陰曆的中國古人來說,秋分的日期每年都在變化,光是推算秋分日期就夠繁瑣。

但比起秋分,秋社日期才真正是魔鬼般的折磨。譬如漢代規定,秋社的日期是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如此,除了要推算立秋日期之外,還要向後推算日期幹支。這套折磨人的規定,乃是基於帝制時代一套證明王朝合法性的神秘理論:五德終始論。根據這套理論,萬事萬物都可以套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大到王朝更迭,小到幹支記日。由於漢朝認定自己屬於火德,因此,它在祭祀神靈的日期上,也要找到一個能與自己火德相配的日子。而戌日之所以成為選定的日子,是因為根據五行理論,戌屬土,火生土,是相生關係;戌之前是酉屬金,火克金,是相勝的關係;而戌之後的亥屬水,水克火,是相剋的關係。由相勝,到相生,再到相剋,位於中間的戌剛好處在一個轉折點上。而對土神的祭祀,也是一個時節的轉折點,於是兩相對應,秋社日期便被如此規定下來。

這聽起來簡直像是另一套「月,同肉」的胡言亂語。為了過節吃口肉居然要如此煞費心機,就像一份故意不寫明時間地點的宴會請柬一樣,讓人不得不懷疑對方用心。但這正是設計這套節日規則的人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將那些不配掌握這套密碼般複雜規則的平頭百姓排斥在外。無論是秋分祭月,還是秋社祭神,安排日期和主持儀式的只能是權力者和他手下的臣僕,也唯有他們有權從神靈的鼻子底下把祭祀肉類拿走瓜分,大快朵頤。這或許正是他們被稱為「肉食者」的真正原因。

━━━━━

合二為一

中秋的崛起,月餅的爆發

如果說秋分尚有一個晝夜等分的標識,那麼秋社的標誌也太模糊不清——節日的生命力在於它必須具有某種讓人一見難忘的獨質特性。中秋恰恰符合這一點。但挑上它的理由卻充分體現了古人怕麻煩圖省事的便宜心態。

「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大寒,夏則蒸雲大熱,雲遮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乎玩。秋之於時,後夏先冬;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 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 取於月數,則蟾兔圓。」

秋天天氣合適,不冷不熱,八月剛好趕在秋季三月的中間,十五又趕在八月的中間,這天又剛好是滿月。這就是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給出的八月十五中秋賞月的四大理由,同時解決了天氣、日期和節日特性三大問題。中秋由寂寂無聞的滿月之夜,一躍邁上節日舞臺。在唐宋文人中秋賞月詩詞的齊聲讚譽中,向著成為中國經典傳統節日邁進。最開始,它不過是小眾文人發現的一個發洩詩興的賞月良辰,到北宋末年,它儼然成為普羅大眾集體賞月的民俗盛典。

《東京夢華錄》記述道: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中秋終於成為足以與秋社和秋分比肩的全國性節日。隨著它在節日舞臺上的站位愈發醒目,秋分和秋社這兩大昔日明星,卻逐漸淪為明日黃花,步步退隱幕後。如果說記述北宋末年汴梁節俗的《東京夢華錄》中尚且對秋社不吝鋪陳濃墨,那麼到了記載南宋臨安節俗的《夢梁錄》裡,秋社就只被擠得剩下一句話:「秋社日,有士庶家妻女歸外家回,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等為遺,俗諺雲謂之『宜良外甥兒』之兆耳。」與之相對,卻是對中秋節俗的大肆鋪陳: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中秋成了一場全民賞月狂歡節。但寵幸中秋的主人卻不是帝王將相,而是平民百姓。秋分的拜月儀式被順理成章納入中秋節俗之中。南宋《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了中秋新興的拜月儀式,「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拜月不再是統治者獨享的特權。同樣,秋社祭祀土神的儀典也被中秋吸收,從四川嘉定,到廣東東莞;從山東萊蕪,到臺灣臺北,許多地方祭祀土地神的賽會都合併到中秋節的狂歡當中。在福建同安,土地爺的生日乾脆就挪到了中秋節。當地流行的薌劇如此唱道:

「八月十五是中秋,土地公伯仔在做壽,有的擔豬腳,有的提燒酒。」

中秋靠著自己獨特的滿月良辰和兼收並蓄的親民特性俘獲了廣大人心。它也找到了一件足以代表自己節日特色的食物:月餅。但月餅卻並非一開始就加入中秋行列。從12世紀中秋被民眾抬上節日舞臺,到月餅登臺成為中秋最佳拍檔,中間隔了將近四個世紀。月餅出現的時間很早。《夢梁錄》中列舉臨安市面販售的點心中就包括「月餅」,但卻指出這種點心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並非中秋特供。直到16世紀初的晚明嘉靖年間,月餅才突然躥上舞臺,與中秋搭檔獻藝。在北方,嘉靖《威縣誌》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同一時期的《太倉州志》也記載「富家婦女設瓜果圓餅中庭,以拜月」。《西湖遊覽志餘》也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

▲乾隆時代繪製的《太平歡樂圖》中做月餅的情景,其中介紹了桂花、棗泥兒和豆沙三種餡的月餅。

但究竟是誰讓月餅和中秋走在一起,共結連理,卻始終是個謎。這種節日特供食物就像雨後春筍一樣,乍然出現,遍地湧現,以至於找不到一個最初的播種者。但毫無疑問,它一旦出現,便風行全國。到清代,幾乎每個省的地方志裡,都會提到中秋月餅的記載。這種圓形烙有花紋的帶餡兒麵餅,就這樣神奇地成為了中秋節的特供食物,而被中秋吞併的秋分和秋社兩大過氣節日的必備食物肉,卻很少出現在記載中了。

但月餅果真就戰勝了肉,成為中秋節說一不二的獨角霸主了嗎?風水輪流轉,就在月餅在舞臺上耀武揚威之時,一旁冷眼觀瞧的肉卻並沒有甘心退居臺下。

━━━━━

中秋不吃肉,對不起月半節

「中秋這個日期,並不是各地都一致重視的。」

在今天,誰若口出這句話,定會以不敬傳統之罪,遭到群起圍攻。但說這番話的人,本身就是一位生長傳統中國、蜚聲於世的掌故學家,就頗值得玩味了。齊如山在說出這番話時,他所描述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的回憶中,北方雖然極重視中秋,但鄉間情形卻不比城裡,「因為鄉間點心鋪很少,吃得到月餅的人很少,大約一生沒有吃過月餅的人,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即使是長於河北鄉村優越之家的齊如山,「活到十二歲,才摸得到第一次吃月餅。」而且他吃到的第一塊月餅,還是人家送的。滿心好奇的齊如山問母親「這不就是點心嘛,怎麼叫月餅呢?」母親才第一次告訴他月餅與平常點心之間的不同。

▲齊如山(右)與梅蘭芳,齊如山是我國著名戲曲理論家。

「在彼時,舍下的境況在吾鄉中還是較為優越的家庭,還是那樣沒有見過世面,其餘的人家總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還不及舍下,則其沒有見過月餅,就更可想而知了。」

齊如山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了20世紀初。月餅從16世紀晚明時代風行以來,到此時又過了將近四個世紀,但就像齊如山所發現的那樣,在河北鄉間「一生沒有吃過月餅的人,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吃不起甚至沒見過月餅,但中秋節卻仍然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節日帶來的卻不是月餅,而是肉:

「北方鄉間大概的情形是,較大的地主僱著較多的農工,這樣的人家在中秋節非吃一頓好的不可,然能夠吃到月餅的,也不過百分之二三,大多數是燉一鍋肉,做幾樣菜,喝點酒,吃一頓白麵餅或饅頭而已;次一等的或包一頓餃子,也就算很好的了。」

中秋沒有月餅,卻可以吃上肉,這似乎與前面肉食者專享節日肉食大餐的結論相悖。但事實上,這兩者並不矛盾。在生產力落後的傳統時代,能夠酣暢淋漓大碗吃肉的人和能夠享受精緻酥皮月餅的人同樣都是少數。只是他們稀少的原因不同。

月餅稀少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它需要採買各種原料,需要對原料進行深度加工,需要把店鋪開設在有大量潛在顧客群的地方,因此,它只能分布在人煙稠密的城裡。地廣人稀的鄉村,人口稀少,又難以採買材料,月餅商自然也不願將買賣開設到這種地方。而肉食的稀少是因為畜牧業不發達導致的產量低下,所以價格昂貴,但它的分布廣泛,幾乎每個鄉村都會看到豬羊的身影。但究竟誰能佔有它們並且最終吃到嘴裡,則又回到了那個肉食者的結論。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圖》,中秋之所以在南宋時期成為全國性的狂歡佳節,很可能與錢塘江大潮有關。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潮汐與月相有關,錢塘江觀潮期恰與中秋節相合,給建都臨安的南宋君民以視覺上的巨大衝擊,對中秋節的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月餅如此遙遠,而肉食近在咫尺,因此,對最廣大的中國人來說,中秋吃上一口肉,才是可望可及的願望。但這點兒願望也很難滿足。不妨以天下第一吃貨袁枚居住的南京為例,1934年對江寧縣286家的調查顯示,全年沒吃過一口肉的家庭有49戶,佔到總戶數的17.13%,這還是江南富庶的地區。而在北平近郊的農村,一百戶農民裡,有87家一年到頭都沒有嘗過肉的滋味。

這些佔人口絕大多數的社會底層想像不到肉所帶來的感官歡愉,但他們依然像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一樣,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過著同一個中秋節,在他們的頭頂,是同一輪圓滿無缺的中秋朗月。

回顧了如此漫長的歷史,那麼究竟中秋是該吃月餅還是該吃肉呢?月餅固然是中秋節的半路夫妻,但經過了數百年感情磨合,早已與流傳至今的中秋傳統合為一體,再挑撥離間,也難以撼動它的地位分毫。更何況它打扮得如此珠光寶氣,花枝招展,宛若鳳冠霞帔,讓人不由得心生愛敬,把手伸向錢包。

但中秋節日的正牌原配畢竟還是肉。或許,我們可以像天下第一吃貨袁枚一樣,嘗試享受一個沒有月餅只有肉的中秋。畢竟,在過去的幾千年裡,肉才是節日裡人們最深的執念和渴望——哪怕是為了讀完文章後感受一下兒成為肉食者的美好幻想;或者是憶苦思甜,體會一下兒中國老百姓終於可以大口吃肉的艱辛歷程。在《明月幾時有》婉轉低回的歌聲中,讓自己感動的眼淚和著皎潔的月光一起,大滴大滴地落在豐腴肥美的東坡肉上。

附錄:讓天下第一吃貨袁枚終生難忘的中秋蒸豬頭秘方(出自《隨園食單》卷二《特牲單》)

選五斤重豬頭一隻,洗淨,用甜酒三斤。先將豬頭下鍋同酒煮,放入三十根蔥,三錢八角,煮至水沸騰,滾二百滾。加入秋油一大杯,糖一兩。煮熟以後嘗鹹淡,酌加秋油。找一個木桶,放入鍋簾卡在木桶裡,把豬頭連佐料一起放進去,加開水沒過豬頭。密封好。整個放在一個大鍋裡隔水蒸至軟爛即可。

註:豬頭太貴,用肘子依配方親測,巨難吃。

文/李夏恩 編輯 走走 校對 翟永軍

值班編輯 吾彥祖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中秋月餅種類大全,你喜歡吃哪一種
    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大家不僅能享受到月餅,還能長達八天的假期,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你是否已經備好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月餅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目前都有什麼類型的月餅,看看你喜歡吃哪一種?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中秋節的意義: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範疇。
  • 吃月餅的寓意、中秋買的月餅吃不完怎麼辦?
    中秋月餅這類食品是大家每一年到中秋佳節的情況下吃的數量最多的一種甜點了,中秋佳節在大家我國是一個相對比較隆重的民族節日,在中秋佳節的這一天許多 地方都會吃月餅來慶賀這一天的來臨,那麼大伙兒了解在中秋佳節吃月餅的寓意有什麼嗎?
  • 過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的來歷是什麼?
    小編說到吃月餅,想必大家肯定會想到中秋,可是關於它的歷史和很多傳說你都知道嗎?現在小編就和你們聊一下中秋專題。在節日到來之前各式的月餅都在爭相上市,可以說是大飽口福。作為美女必不可少的佳品,式項繁多,口味也各不同。關於它的來歷也有很多古老的傳說。
  • 2018中秋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來歷 八月十五吃月餅有何寓意
    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紀念什麼?每逢中秋節我們都會吃月餅賞月,那你知道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嗎,中秋節吃月餅最初是為了什麼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吧。
  • 2019中秋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傳說故事 八月十五吃月餅有何寓意
    2019中秋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傳說故事?你喜歡吃什麼餡的月餅呢,你知道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紀念什麼?每逢中秋節我們都會吃月餅賞月,那你知道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嗎,中秋節吃月餅最初是為了什麼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吧。
  • 中秋吃月餅的小報
    首先畫出花邊,頂部寫上主題,主題周圍畫上孔明燈和月亮,並在左下方畫上雲朵邊框,再畫兩個方形邊框,就可以塗色了,先給邊緣塗藍色,主題塗彩色,雲朵邊框塗粉色,兩個方形邊框塗粉色和藍色,中秋吃月餅的小報就完成了。
  •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佳節,闔家團圓,沒到中秋佳節時期,每個人第一個想法除了家人團員以外肯定會想到吃月餅,月餅已經成為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美食。現在的月餅口味也繁多,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呢?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知道中秋節一定要吃月餅,那麼月餅是怎麼來的?吃月餅的意義是什麼?說來話長,中秋節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都是以前人們對於中秋節的稱呼,因為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過半,而故名「中秋」。
  • 中秋競爭激烈,元祖雪月餅為何流行?
    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隨後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發展為吃月餅和賞月的習俗。有趣的是,中國南北文化差異其實挺大的,吃月餅卻是南北各地都必備的中秋習俗。月餅作為一種時節性非常強的食品,月餅生產商主要依靠中秋前的銷售旺季來賺取利潤,因此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想像。元祖雪月餅推出36年,能夠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一直保持流行,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 中秋月餅人人吃,它是怎麼來的?
    月餅,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美食。它是圓形的,在古人看來,圓有團圓之意,以月餅喻月亮,對月吃月餅,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相互輝映,象徵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更是遠在他鄉之人寄託思念家鄉、思念 親人之情的象徵。人們在這一天會在月下以月餅、瓜果祭月,祈盼豐收、幸福、團圓。
  • 你吃的月餅都啥餡兒?中秋花式月餅大盤點
    此外,像小龍蝦月餅、牛蛙酸菜月餅等各種「創意口味」的新式月餅也層出不窮。而京東方面的數據則表示,雖然商家力圖通過不斷優化口味、創新包裝來刺激年輕群體的消費欲望,但這些方式並不一定奏效,目前五仁月餅的銷量仍然遙遙領先。那麼,大家這個中秋節都吃的什麼餡兒的月餅呢?快來企鵝問答曬一曬吧!
  • 中秋月圓,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哪些獨特的習俗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裡設下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絕對不能少,而且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與《禮記》中的描述相當,在中秋之日,人們以瓜果糕點祭拜月神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 除了吃賞月、吃月餅,怎麼陪伴孩子過中秋最有意義?
    一、家長的陪伴比什麼都重要中秋到,團圓到!月餅是這個中秋的「最佳搭檔」,家長們帶著孩子一起一起品嘗月餅的美味,市面上的月餅種類非常多,有傳統的豆沙味、五仁味、水果味,還有新晉額「網紅月餅」,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流沙月餅、奶油月餅等等,有興趣的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製作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讓孩子參與月餅製作的整個流程,孩子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樂趣,這對孩子而言,既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收穫了一份美好的童年回憶。
  • 臺灣人過中秋不只吃月餅 還玩轉柚子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在這一天,海峽兩岸都要吃月餅賞月。在廈門還流行博餅,而在對岸的臺灣,則少不了吃烤肉和柚子。中秋節吃柚子?原來,中秋節前後為柚子的盛產期,而柚子與「佑子」諧音,含有吉祥的意思,用它來祭拜,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因此柚子便成為中秋應節食品之一了。其中,以雲林縣麻豆文旦(文旦,柚子的一種)最著名。
  • 我們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人們為什麼在中秋節要吃月餅
    我們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的別稱較多,許多地方還稱月餅為小餅,團圓餅,月團,宮餅,胡餅等,主要作為中秋佳節祭拜月神的貢品,後來慢慢流傳至今,便有了中秋佳節吃月餅的風俗習慣。因為中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中秋佳節這一天,天上的月亮會又圓又大,十分明亮。
  • 木製手工月餅模重新流行:月餅DIY吃的是情懷(圖)
    木製手工月餅模重新流行:月餅DIY吃的是情懷(圖) 2017-09月餅模  月餅DIY吃的是情懷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曹菁  隨著傳統中秋節臨近,一度在市面上銷聲匿跡的手工月餅模近日又在清遠悄然露面
  • 軼事侃談—中秋節吃月餅有何寓意?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
    農曆的八月,天清雲淡,風高氣爽;農曆的八月,花果飄香,空氣中瀰漫著收穫的芳香;農曆的八月,漫山遍野的奼紫嫣紅,五穀豐登,又是一年收穫的季節;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傳始於元末明初。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為了反抗元朝統治階級的暴政,一聲「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人們紛紛起義抗元。這其中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時為了聯合各路豪傑準備起義,但是元朝統治者監控得十分嚴密,消息的傳遞十分困難。
  • 中秋吃月餅的習慣一開始就有嗎?賞月吃月餅原來這麼多學問!
    2020年中秋和國慶節同一天,不少人關心的的可能是放假可以休息8天。不少朋友已經擬定好出遊計劃了!休息固然是好的,閒暇之餘對於中秋傳統佳節也可以漲漲知識呢!中秋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說的是每年秋季,朝廷會給老人提供粥食。在這裡,沒有明確「中秋」具體是哪一天。但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秋收是一年中的大事。
  • 中秋到,孩子吃月餅要注意的五大細節,早注意早預防
    我們小時候最流行的是加肥肉、砂糖、豬油的月餅,這種月餅吃起來雖然香,但是容易膩,吃多了胃不舒服。現在的月餅樣式層出不窮,什麼五仁的、花生的、冰皮的,媽媽在選擇時要要注意,最好選擇月餅餡是泥的,因為月餅裡夾著花生、果仁,孩子不容易嚼碎吞咽,更容易被嗆到。
  • 中秋要到了,孕婦能吃月餅嗎?
    精簡版孕婦能吃月餅但要適量,不建議多吃今年的中秋和國慶是一天,雙節同慶。大家都知道,月餅餡口味多樣,既有五仁的、蓮蓉的、蛋黃的,還有各種水果豆沙餡的。每到中秋,月餅分外誘人。月餅有鹹有甜,花樣百出,每到中秋家家戶戶總要買上幾盒放著一家人慢慢品嘗。
  • 三秋桂子漫城香,寶寶中秋饞月餅,到底能不能給寶寶吃月餅?
    ,到底能不能給寶寶吃月餅?孩子才兩歲,這月餅甜膩的緊,兒子那小腸胃未必「消受」得了啊,而且裡面還有花生仁和冰糖,眼瞅著要過中秋了,可別讓孩子吃出什麼不好來。一塊普通的月餅都有400大卡的熱量,有志減肥的成人吃之前尚且要掂量掂量,更遑論尚未完全發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