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羅之颺 寇敏芳 鄭志浩 何浩源
「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結束後,連日來,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對新發展理念展開熱議。
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十三五」以來,我省經濟總量超過4.6萬億,位居全國第六。從速度效益看,2016至2019年,我省人均GDP超過5.5萬元,年均增長7.2%,增速較全國高出1個百分點。
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繼續堅定不移地讓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廣大幹部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熱烈討論。
要有持續性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絕非朝夕之功
新發展理念在「十三五」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但踐行這一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絕非朝夕之功。
「新發展理念仍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指揮棒。」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魯榮東認為,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排在第一位,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企業對通過持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深有體會。美好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公司總經理陽旭說,建築行業長期存在生產方式粗放、勞動效率低、資源消耗大、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這幾年,用工難、用工貴成為行業痛點,與其在傳統領域廝殺,不如主動開闢新路。」陽旭說,他們通過技術創新,使用裝配式建築等工業化手段減少人力投入,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我省產業仍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還不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客觀需要繼續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表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是新發展階段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原則和主線。」
基層幹部對此也很有感觸。廣安市前鋒區觀閣鎮鎮長李志斌說,脫貧攻堅讓村民致了富奔了康,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依然明顯,鄉鎮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仍然要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基層工作的全過程,讓農村居民生活在農村、致富靠土地,增強發展協調性整體性。
堅持系統性
新發展理念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
新發展理念五大方面是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集合體,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
「我們在涼山的產業扶貧就是案例。」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介紹,從1996年開始,好醫生集團在涼山推廣中藥材種植,不僅幫助集團公司生產出高質量的中藥材,也帶動了彝族貧困群眾脫貧奔康。「既協調了當地區域發展水平,又和老百姓共享了發展成果,實現了協調和共享兩個發展理念的有機統一。」
在川威集團總工程師謝建國看來,「綠色發展」就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需要「綠色發展」。他說,近年來川威推進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從「鋼鐵川威」向「釩鈦川威」轉型的過程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區域一流、全國領先,現正與華為、阿里雲等公司合作進行產業數位化改造,進一步將「綠色」和「創新」緊密相連。
而開放則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省商務廳廳長劉欣表示,四川對外開放已迎來RCEP協定籤署實施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全省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創造了難得機遇,將深化「四向拓展、全域開放」,著力在拓展開放空間、發展開放型經濟、提升開放平臺和優化開放環境上尋求更多突破、取得更多實效。
魯榮東建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系統性地踐行新發展理念,辯證處理創新、協調、綠色等發展理念之間的關係,科學地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適當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和強化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找準著力點
做強實體經濟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最近,廣安市鄰水縣聯手重慶市渝北區建設的川渝高竹新區,正探索如何跨省域一體化發展,將新區打造成為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產城景融合發展示範區。「初步計劃先細化集聚發展先進位造業,抓好項目推進,把前期工作先幹起來。」鄰水縣委書記黃永鴻表示。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就是做優做強實體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朱家德說,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我省將通過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來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實現上下遊、產供銷有效銜接、高效運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對此,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丁任重認為,在產業布局上,川渝兩地要共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布局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興產業;要立足全球趨勢、國家戰略和成渝地區信息經濟基礎優勢,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培育重點培育太赫茲、儲氫儲能、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引領產業方向的未來產業。同時,要擴大產業分工協作,共同做大區域優勢產業。
基層已開始行動。李志斌正在著手籌建「農村勞動力合作社」,由鎮上統籌建立勞務公司,整合全鎮現有勞務資源,讓勞動力流動起來,服務產業錯位發展。同時,謀劃利用該鎮外出輕紡工人集中優勢,培育場鎮小微輕紡加工坊,把工廠開在場鎮上,讓村民農忙時不誤活,閒暇時有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