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莫永明
□見習記者 曹莫 永明
哈爾濱高架橋垮塌事件後,網上興起了「橋脆脆」一說。與此相對應的,是一些歷經風雨依然堅挺的橋,被網友稱為「橋堅強」。看到外省「橋堅強」的系列報導後,近日,家住生產路南口的一市民打來電話反映:「我們家門口護城河上的老橋至少半個世紀了,大貨車還能呼呼地跑。」近日,記者探訪了濟南不少老橋,原來「馱」了半世紀濟南人的「橋堅強」還真不少。
【銅元局前街北口】
「生產橋」石板磨得鋥亮,重卡仍能輕鬆過
日前,記者來到生產路南口附近的這座橋上,看到滿載乘客的66路公交車由南向北駛來,沿銅元局前街北口平穩地穿過這座石板橋,向北行駛。周圍有市民稱,「這座連接護城河兩岸的石板橋建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已超過50個年頭,由於連接生產路和銅元局前街,大家通常稱其為『生產橋』」。「生產橋」南北橫跨近20米寬的護城河,橋寬近8米。橋的結構比較簡單,由一個平整的橋面和兩個石制橋墩組成。橋面上鋪著石磚,兩端各鋪有1米多長的石板,兩側架設著花樣簡樸的鐵護欄。橋底部兩樁梯形橋墩擎著三四十釐米厚的橋面。記者發現,66路公交車、k95路公交車都由此經過。「我記得上世紀50年代,護城河兩邊還沒有開始壘砌護堤,這座橋兩邊的石板都是跟土路連接。」一居民稱。記者觀察橋面,能清晰地看到石板和後來鋪蓋的瀝青有所對接,而橋面並無明顯裂痕。橋面兩端的石磚由於汽車常年碾壓,原先粗糙不平的石磚有的已被打磨光滑,甚至鋥亮。家住生產路南口西側供電局宿舍的崔女士75歲了,從1962年就在附近工作,到現在為止她前後換了3處住址,但都在「生產橋」附近。「我剛到附近工作的時候,每天都要穿過護城河,那時河岸很低,甚至可以從河道上直接穿過去,下雨時就需要走橋。」崔女士說,那個年代機動車很少,一般就是行人和非機動車從橋上過。崔女士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載重為8噸的車已經算很大的了,直到近一二十年,載重幾十噸的車才多起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附近的老小區相繼開建,護城河南岸啟盛街上的居民樓,還有我現在住的供電局宿舍,都是那時候建起來的,重型車輛運送渣土、建築材料等,都從這座橋上走。」
崔女士提到的啟盛街居民區就在「生產橋」以東的護城河沿岸。經多方打聽,記者在啟盛街居民區找到已90歲高齡的李成秀老人。她說,自己在附近住了近70年,在她印象中,「生產橋」半個多世紀沒出過什麼問題。
【啟盛街北口】
供電廠、毛紡廠進出貨物,必經「無名橋」
李成秀說,其實在「生產橋」以東100米左右,啟盛街與護城河交界處的那座不知道名字的橋時間更久。「從我搬到附近住時就有這座橋,那時這附近沒有別的橋,要通過護城河只能走這座橋。」她說啟盛街北口這座橋修建時間早,且叫「無名橋」,上世紀50年代又重新進行了拓寬和翻新,現在並不是它最初的樣子。記者看到,李成秀提到的這座橋與「生產橋」相隔100米左右,兩座橋年歲已久,但並未變形,也無明顯裂痕,與周邊的高樓寬路相比,簡單的建築結構相當不起眼,但車輛過往時一直相當平穩。李成秀說,「大約半世紀以前,這段護城河以南範圍有一個供電廠,北有一個煤炭廠,運送煤炭的車輛南北來回穿過,必須走這座『無名橋』。」
經查詢記者了解到,目前該段護城河以南,順河高架橋以東,大明湖及趵突泉北路以西範圍內的大部分面積,半世紀以前是眾多製造業的駐地,包括濟南毛紡廠、山東第一家機器造紙企業濼源造紙廠、豐年麵粉公司、民安麵粉廠、興華造胰公司等,向西或向北要穿越護城河流通貨物,這座「無名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附近2.5公裡內】
6座橋梁連接護城河兩岸
「包括『生產橋』和『無名橋』在內,從啟盛街向西,沿護城河一直到普利街,共有6座橋。」「生產橋」附近住戶張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從啟盛街北口沿護城河向西再向北步行近2.5公裡,來到普利街西口,一路探訪了6座橋。除了啟盛街北口與護城河交界處的「無名橋」和銅元局前街北口的「生產橋」外,記者還看到了少年路西口的「少年橋」、北坦南街東口的「新橋」、館驛街與英賢街接口處的「英賢橋」,最後到達普利街與經二路接口處,這裡的橋梁被附近居民稱為「普利門橋」。據了解,6座橋中,年歲最久的是「英賢橋」,建成年代要追溯到康熙年間,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後又陸續和其他5座橋一塊重新建設。記者觀察到,6座橋有3座開通了公交線路。但幾座橋的情況並不相同,「少年橋」橋面較寬,而「新橋」和「英賢橋」相對較窄。「你知道這座橋叫什麼名嗎?」記者問路過「普利門橋」的一年輕市民。「這不就是路嗎?」他匆匆離開。也許在他眼裡,這些橋能堅持這麼多年,與路已沒多大分別。
【官方數據】
市道橋處:二環內超8成橋梁合格
28日,記者從濟南市市政公用局城市道路橋梁管理處獲悉,二環以內區域共有500餘座橋梁,80%以上都能達到「合格」以上等級。據了解,去年年底,他們為百餘座橋梁制定了小修計劃。除了目前正在重建的濟齊路興濟河孟家橋和位於二環南路的興隆大溝橋,今年下半年,他們還將對三四座橋梁進行重建。
針對「生產橋」的情況,記者諮詢了濟南市城市道路橋梁管理處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張先生說,該橋位於生產路與銅元局前街交界處,起初叫「生產路橋」,而非市民所說的「生產橋」。後來伴隨著市政工程建設,為管理方便,就改稱其為「銅元局前街橋」。「目前在市道橋處登記的信息中,『銅元局前街橋』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屬於二橋墩三跨簡支梁橋。」他說,橋梁等級分為完好、良好、合格、不合格、危險五類,該橋建成時間雖長,但目前仍能承受得住公交車甚至渣土車等車輛通行,大致屬於「合格」狀態。「我們每半個月至一個月會對其進行日常巡查,目前尚未發現橋梁病害有進一步發展的情況。」
隨後,市道橋處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濟南市二環以內區域有500餘座橋梁,有80%以上能達到『合格』以上等級。」據了解,去年年底,他們為百餘座橋梁制定了小修計劃,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進行。目前正在重建的有位於濟齊路興濟河孟家橋和位於二環南路的興隆大溝橋。 (見習記者曹莫 永明)【新聞延伸】
60多米東方紅橋,橫跨興濟河20多年
28日,還有居民向記者反映,東方紅橋也是咱濟南人的「老橋」,挺耐用。「這條路晚上大貨車來回跑,也沒給軋壞,還真是挺堅固的。」在英雄山路與興濟河交會處,一居民指著河面上的橋說。
記者看到,一座近40米寬的橋橫於興濟河上方,與英雄山路「混為一體」。車來車往的橋面上,共有10個車道,兩側分別帶有近3米寬的步行道。來到橋梁底部,記者發現,橋梁由4根直徑在1米以上的立柱支撐,與普通橋梁不同的是,橋梁底部南北兩側,對稱安裝了共24根水泥柱子,柱子呈圓弧形支撐於橋面底部,橋柱與橋面相接處,都加固了鐵板。
提及該橋的歷史,周圍居民稱,該橋名為「東方紅橋」,至少已有20多年的歷史,從未出現過問題。記者隨後諮詢了市中區市政部門,工作人員王先生說,現在的東方紅橋是老橋和新橋的結合體。「中間的老橋是在修建道路的時候建成的,約10年前在英雄山路拓寬時,又對東方紅橋進行了加固和拓寬。」王先生介紹說,現在的東方紅橋屬於大型橋,長60.8米,寬49米,初建時為鋼筋混凝土鋼拱架橋,道路拓寬時為「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簡易支板梁橋」。
據了解,在濟南市,與東方紅橋現有結構一樣的橋已不多了,只有小清河上還有幾座。王先生說,「現在的橋梁鋼拱架結構的較多,在質量、承重、壽命等方面都較好,東方紅橋從拓寬以來還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目前可承重40餘噸。」
(見習記者曹莫 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