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玩,大人在聊事情,孩子們在遊戲間玩。
不一會兒,朋友家的軒軒跑到媽媽旁邊:媽媽,你快過來看我搭好的房子。
朋友:軒軒去玩吧,媽媽和阿姨在聊天。
軒軒跑開了。
過了5分鐘左右,他又跑來了:媽媽,我又拼了個幼兒園。你來看下嘛。
朋友耐心地說:媽媽相信你拼得很不錯。你和妹妹一起玩吧。
然而不到5分鐘,軒軒又來了。
朋友無奈地說:這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家裡一有客人來,就會一直跑來找我。
不理他或批評他吧,又怕他傷心。
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種情況其實是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
生活中,不少孩子要求父母過度關注。
父母在忙碌時,孩子不停用哭聲、尖叫聲吸引他們的注意;
孩子寫作業時,讓父母不停地為他拿吃的、喝的、找東西等。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什么正當理由卻讓我們不停地為他們忙碌,並讓我們覺得不高興或煩躁時,我們可以確定自己正面臨孩子要求過度關注的情況。
它的本質是孩子在自我懷疑,他沒有價值感,不確定自己是否重要。
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並不快樂,他需要不停地通過獲得父母關注來確定自己的位置。
過度關注讓父母疲憊不堪,也讓孩子沒有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孩子沒有形成歸屬感,不會自我滿足。
當孩子要求過度關注時,父母如果不拒絕,就會不停地滿足孩子,但這會導致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父母只有關注他,他才能確定父母對他的愛,所以他要不停地確認。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很累,孩子內心依然自我懷疑,而且父母給予孩子過度關注,也讓孩子確認自己不能處理眼前的情況。
父母該怎麼避免給孩子過度關注呢?
01.先確認孩子是過度關注還是正常需求?
02.如果是過度關注,第一次只需溫柔而堅定告訴他:父母知道了,然後就不再對過度關注給以回應。讓孩子學會自我滿足。
必須放手,孩子才能開始學習去處理,去實現價值感。
當朋友家軒軒一次次來打斷媽媽,希望媽媽去看自己搭建的房子時,朋友可以這樣做:
01.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過度需求
第一次軒軒來打斷聊天時,她可以判斷軒軒的需求是正常的還是過度的。
軒軒已經5歲了,可以獨立搭建各種形狀。而媽媽在和朋友聊天,軒軒需要的只是媽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所以軒軒是出於過度需求狀態。
02.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大人在忙,他也可以自己處理眼前的情況
第一次,朋友可以微笑著告訴軒軒,自己在和阿姨聊天,媽媽有空時才能去看他拼的房子。媽媽相信他可以拼很多種圖形。
03.面對過度需求,不予回應,讓孩子鍛鍊滿足自己的能力
當第二次軒軒又來找媽媽時,朋友可以不予回應,或簡明地告知:我在忙。
軒軒明白自己要學著去滿足自己,而媽媽的態度也讓他明白,這並不是困難的事。
04.在孩子平時做得好時,要及時給予肯定
當孩子日常沒有尋求過度關注,比如自己可以認真地做事時,媽媽可以及時給予鼓勵。
孩子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並確認自己的價值。
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地從過度依賴父母的關注中轉向自己做事的意義上。
過度關注是孩子內心不安、迷茫,缺乏關愛的表現。
作為父母,我們要在平時給予孩子關愛,在孩子要求過度關注時及時表明態度,避免孩子陷入索求過度關注--確認關注--索求過度關注的循環。
拒絕過度關注,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他才會開始尋求自我滿足,在行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