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導說,北京市將採取10大節水措施,其中之一是擬提高自來水價格。這一消息傳出後,引起了許多人的疑問。
自來水註定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據某媒體報導,不久前北京市某政府高層表示,為了實現今年北京城區供水系統新增節水1億立方米的目標,將採取10大節水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措施之一就是:自來水價擬每立方米再提高1元左右。
今年年初,北京市物價局宣布從1月20日起北京市自來水提價,居民生活用水每立方米上調0.4元(其中,汙水處理費上調0.1元),水價達到2.90元。前後相隔僅僅半年多,突然又傳出自來水漲價的消息,這無疑觸動了許多人敏感的神經。
資料顯示,從2000年至今,北京市已經連續三次調整了水價,自來水平均價格每立方米提高了1.43元,達到每立方米2.65元,自來水平均價格漲幅為85.31%。
「水價現在說漲就漲,而且變化的頻率越來越快。水價漲與不漲,究竟是誰說了算?」家住西城區增光路的王先生的看法具有一定普遍性。王認為,老百姓都清楚北京市缺水,自來水漲價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總得給一個明白的說法吧,不能總是糊裡糊塗。
政府控制水價
在直觀感覺上,自來水公司負責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和企業工業用水的供應。按理說,自來水價格的決定權就在他們手中。
「自來水屬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水價的決定權根本就不在我們手中。」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辦公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自來水定價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是由市物價局、審計局、財政局聯合完成的。而漲不漲價、漲多漲少,並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決定的。
「而自來水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執行政府制定的水價政策,負責消費者用水費用的核算、收取,」那位負責人說,「在水價的整個制定過程中,自來水公司都不參與。」
他進一步解釋說,自來水定價屬於一項政策行為,關係到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切身利益,而自來水公司只是一個公司實體,政策的制定只能由政府部門才能完成,「我們頂多參加一下價格聽證會而已。」
自來水公司關於自來水定價問題的說法,記者在北京市物價局得到了一定的證實。早在今年早些時候,記者在北京市物價局採訪時,物價局宣傳處的趙處長就向記者講述了自來水價格制定的一般程序:在調整水價之前,先由市物價局經過一定時間段詳細而充分的調研,包括對水資源利用的考察、對企業調研等多個環節,然後請各類專家從社會、經濟等多角度進行論證,匯總專家的意見後,形成一個初步意見(相當於價格草案),然後召開價格聽證會,根據價格聽證會確定最終價格,最後上報市政府提請批准。
按照物價局的說法,自來水的價格決定權在政府手中。而自來水公司提供給記者的說法版本,因為「涉及財政、審計等綜合問題」,所以少了他們不行。
「自來水的價格必須由政府主導,」北京科技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陸寧分析說,「自來水屬於自然壟斷行業,這是由其先天性所決定的,其龐大的投資只能由政府來完成;如果引入競爭機制,不僅大大降低了社會效率,而且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沒有經濟效率。」
據記者了解,有關北京市自來水每立方米擬再提高1元錢的說法,目前似乎還只是政府層面的一個考慮。
「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相關信息,」北京市物價局辦公室一位先生告訴記者,上面還沒有通知他們自來水要漲價。他強調說:「在物價局的工作日程中,今年沒有漲自來水價的安排,我們也沒有進行相關的調研工作。」這是記者9月11日從北京市物價局獲得的相關說法。
節水豈能成藉口
「分析年均情況,北京市現在的用水量呈急劇上漲趨勢,節水已經勢在必行。」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辦公室的那位負責人表示,對消費者來說,提高水價能產生最直接的效果。這就意味著,為了節約用水,提高水價往往是政府首先考慮的調節手段。
陸寧認為,淡水資源不斷被汙染,人口不斷增加,21世紀的集中問題就是水的問題,「這已經是心照不宣的問題了。而問題在於:如何節約用水?」
她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水價,既照顧了困難人群,又能有效節水;第二,管理問題。
「現在給人的感覺是,『節約用水』成了漲價的藉口。」陸說,因為價格調整一個口徑、一刀切,沒有照顧到困難人群的利益。
根據陸寧教授的研究結果,「在指定新一輪水價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困難人群的負擔。畢竟在城市圈中,困難人群還有相當的比例。」陸認為,在新水價的制定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環節必須重視:首先要由專業人員組成調查團,對資源、企業、機關、民眾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詳細調查,「這樣的數據比較客觀、準確,從而政府能很好地把握。」
專家組要有社會、經濟、水利、財政等方面的專家,「這是一個綜合的問題,不能只有單一層面的專家,」陸說,專家組根據調研情況,可以搭建一個基本的價格框架,「這個價格框架應該體現出:橫向具有可比性,縱向具有梯度變化。」
她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的梯度水價,就是規定一個基本的人均用水基數。在這個基數內,用水是平價;超過這個基數,每增加1立方米的水,收取的水價就截然不同,「對居民而言,可能第1個立方米只有幾毛錢,而第10個立方米就是幾百元錢了。這就是梯度。」陸說,「梯度水價對節水的效果非常明顯,比如企業,必然就要考慮廢水的循環使用問題,不然生產成本會急劇上升。這也順帶就解決了令人頭疼的水汙染問題。」
根據有關方面的消息,在北京市即將進行的新一輪自來水價格調整過程中,將考慮推行梯級水價,超過規定用水量將累進加價。其中,民用水價的漲幅會考慮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
另外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舉行價格聽證會。「舉辦聽證會的目的,就是要尊重社情民意,使程序更加公正、過程更加透明、價格更加合理。」陸說。
北京大學一位社會學專家感嘆說,政府在這方面做得顯然不夠,這兩年關於價格聽證的新聞老百姓見得多了,但結果都一樣——聽證完了就漲,「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價格聽證會成了一道程序,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價格聽證會是政府之外的代表參與國家大事最直接的渠道,是老百姓對壟斷行業漲價說『不』的機會。但是,只要被提上價格聽證『議事日程』的,沒有哪一個逃得了漲價的厄運。」他說,除了現有法律法規外,全國人大還有必要為此立一個專門的法案。
堵住管理漏洞很有必要
陸寧教授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政府在過分強調客觀因素的同時——漲價,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自身管理。
有關研究表明,從節約用水的角度比較,因為自來水設備出問題(如管線破裂)而浪費的水與每次自來水漲價而節省下來的水,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相差數十倍以上。實際上,經常看見馬路上清水橫流,都是有目共睹的。
據此,一些社會學家得出結論說:「現在還沒有到通過用提高水價來達到節約用水的地步。而水價一度上漲,是因為流通過程中的損失要有人來補償。」
陸寧也認為,政府現在要做的事情,最關鍵的是要加強設備的管理和搶修技術的提高,「政府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考慮,這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管理上去了,管道破裂的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本就用不著藉助水價這個敏感的價格槓桿來刺激消費者節約用水。」
北京大學的那位社會學家也表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物價上漲是一種趨勢,但這種上漲不能偏離價值以及老百姓的承受力。由政府提供的公用商品,比如水電氣的漲價,尤其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近年來這些商品漲價最大的理由就是成本上漲,可這裡其實有很大的商榷空間。」他指出,一家企業首先必須向管理要效益,不能把因為自己機構龐大、負擔沉重的包袱都通過漲價由老百姓承擔,侵害百姓權益,「自來水行業也不例外。」(新聞周報記者 汪 挺)陸寧認為,淡水資源不斷被汙染,人口不斷增加,21世紀的集中問題就是水的問題,「這已經是心照不宣的問題了。而問題在於:如何節約用水?」
她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水價,既照顧了困難人群,又能有效節水;第二,管理問題。
「現在給人的感覺是,『節約用水』成了漲價的藉口。」陸說,因為價格調整一個口徑、一刀切,沒有照顧到困難人群的利益。
根據陸寧教授的研究結果,「在指定新一輪水價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困難人群的負擔。畢竟在城市圈中,困難人群還有相當的比例。」陸認為,在新水價的制定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環節必須重視:首先要由專業人員組成調查團,對資源、企業、機關、民眾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詳細調查,「這樣的數據比較客觀、準確,從而政府能很好地把握。」
專家組要有社會、經濟、水利、財政等方面的專家,「這是一個綜合的問題,不能只有單一層面的專家,」陸說,專家組根據調研情況,可以搭建一個基本的價格框架,「這個價格框架應該體現出:橫向具有可比性,縱向具有梯度變化。」
她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的梯度水價,就是規定一個基本的人均用水基數。在這個基數內,用水是平價;超過這個基數,每增加1立方米的水,收取的水價就截然不同,「對居民而言,可能第1個立方米只有幾毛錢,而第10個立方米就是幾百元錢了。這就是梯度。」陸說,「梯度水價對節水的效果非常明顯,比如企業,必然就要考慮廢水的循環使用問題,不然生產成本會急劇上升。這也順帶就解決了令人頭疼的水汙染問題。」
根據有關方面的消息,在北京市即將進行的新一輪自來水價格調整過程中,將考慮推行梯級水價,超過規定用水量將累進加價。其中,民用水價的漲幅會考慮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
另外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舉行價格聽證會。「舉辦聽證會的目的,就是要尊重社情民意,使程序更加公正、過程更加透明、價格更加合理。」陸說。
北京大學一位社會學專家感嘆說,政府在這方面做得顯然不夠,這兩年關於價格聽證的新聞老百姓見得多了,但結果都一樣——聽證完了就漲,「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價格聽證會成了一道程序,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價格聽證會是政府之外的代表參與國家大事最直接的渠道,是老百姓對壟斷行業漲價說『不』的機會。但是,只要被提上價格聽證『議事日程』的,沒有哪一個逃得了漲價的厄運。」他說,除了現有法律法規外,全國人大還有必要為此立一個專門的法案。
堵住管理漏洞很有必要
陸寧教授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政府在過分強調客觀因素的同時——漲價,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自身管理。
有關研究表明,從節約用水的角度比較,因為自來水設備出問題(如管線破裂)而浪費的水與每次自來水漲價而節省下來的水,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相差數十倍以上。實際上,經常看見馬路上清水橫流,都是有目共睹的。
據此,一些社會學家得出結論說:「現在還沒有到通過用提高水價來達到節約用水的地步。而水價一度上漲,是因為流通過程中的損失要有人來補償。」
陸寧也認為,政府現在要做的事情,最關鍵的是要加強設備的管理和搶修技術的提高,「政府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考慮,這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管理上去了,管道破裂的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本就用不著藉助水價這個敏感的價格槓桿來刺激消費者節約用水。」
北京大學的那位社會學家也表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物價上漲是一種趨勢,但這種上漲不能偏離價值以及老百姓的承受力。由政府提供的公用商品,比如水電氣的漲價,尤其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近年來這些商品漲價最大的理由就是成本上漲,可這裡其實有很大的商榷空間。」他指出,一家企業首先必須向管理要效益,不能把因為自己機構龐大、負擔沉重的包袱都通過漲價由老百姓承擔,侵害百姓權益,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