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不少古人通過自己的無數經歷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他們用精煉的語言認真總結下來,留給後人參考學習,規範自己的行動,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清代紀曉嵐的老師送給他的一副對聯。紀曉嵐在居室掛了後半生,作為座右銘。
但有三位著名的歷史人物隨口說的幾句話竟成為後世子孫的座右銘,甚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有一句話被黑白兩道奉為經典,這句話的主人也被歷朝歷代皇帝所歌詠。究竟是哪三位英雄?又是哪三句話?
三國關羽: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句原話是出自三國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的誓言,表達了三兄弟的同生共死的意願和深情。在三國中三兄弟也給我們詮釋了這句話,關羽敗走麥城,不幸被殺,劉、張二人爭相為其報仇,毅然決然的伐吳,張飛在報仇期間被自己手下兵將殺害,劉備被敵人火燒八百裡連營,夷陵之戰敗北等,三兄弟基本上就是一起死的。

後來這句話越來越簡潔,在元代的關漢卿《單刀會》被簡化成了「不求同日生,但願同日死」,成為了古今結拜的經典臺詞。隨後慢慢發展就出現了同生共死這個成語。在上個世紀末這句話被黑白兩道奉為經典,黑道把關二爺奉為祖師,入會必須拜關二爺,因為關二爺義薄雲天。
三國諸葛亮: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話被古代很多人家奉為家訓,影響後世好多家庭。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在位25年,且統治時期治理有方,戶口增加416萬戶,財政增加12861萬。人均財富增加3倍多。他以拉動內需反腐倡廉促經濟發展,使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公元1004年,遼宋雙方在澶淵交戰,宋朝獲勝。

北宋的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 趙恆濟繁榮,國家強盛,史稱「鹹平之治」,將北宋王朝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而它的締造,得益於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舉措。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他的詩形式上勉人讀書,儘管詩中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但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千百年來久傳不衰,鼓勵好多學子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