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還記得,在2017第三屆MCSH分會場前廳,清透的玻璃牆三面圍攏,隔起了一個鬧中取靜的小空間。40多平米不大的面積,整齊地排列著教具櫃,精心地陳設著各種各樣的蒙特梭利教具。這個小小的空間在柔和的燈光下,寧靜溫馨,又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儀式感。
這是一間縮小版的2-3歲蒙特梭利標準教室,把教室複製到MCSH大會現場,已不是第一次。2015年第一屆大會,我們了解到很多運營負責人和蒙氏老師的共同困擾:因為國內專業蒙氏老師的稀缺,一線教學團隊常常未經嚴格培訓就趕鴨子上架,僅知蒙氏教具的形式,照搬使用步驟,不知教具選用的邏輯,更不懂教學的內涵。於是,我們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蒙氏教學環境要如何設置?到底怎樣才是教具的使用標準?其實蒙氏教學法要我們了解和遵循的是「原則」,而沒有所謂固定「標準」。
面對大家的疑惑,2016年大會首次在會場架起了「玻璃屋」,有限的空間裡,真實呈現了2-3歲蒙特梭利教室「有準備的環境」。五大領域教學區經合理規劃,教具按照教學邏輯被擺置在合適的位置,三名蒙氏教師引導孩子們旁若無人地工作與互動。玻璃屋外是層層圍坐的參會觀眾,而玻璃屋內的孩子們竟能完全不受打擾,各自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不禁讓人感嘆蒙氏教育的神奇。而今年大會再現玻璃屋,更側重於讓老師們近距離感受,在現場導師的啟發下,體驗和學習使用工具的教學邏輯。
儘管面積有限,玻璃屋的陳設仍然儘可能完整地考慮五大領域的教學需求,鑑於2-3歲兒童身心發展特質,又特別突出了日常生活、感官、語文、美勞的訓練。精心配搭的示範教具,結合導師對課程內容的設計,輔助30多個動作的練習和多元能力的培養。每種教具與教學目標的關聯、教具組合所能進行的延伸性教學、教具操作方式的靈活擴展、教具與教室環境的結合……這些是每一位合格蒙氏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玻璃屋希望短短三天的教學環境展示和講解,能給予參觀者啟發和答案。
玻璃屋作為一個典型蒙氏教室的範例,為參觀者翻開了一份2-3歲蒙特梭利標準教案。對於幼教機構來說,物質環境準備是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但或許仍然可以通過照本宣科來做,而教師自身對人文環境的充分準備,是蒙氏課堂教學優劣的根本,也是幼教從業者不可急功近利的因素。
為保證觀摩效果,本屆大會玻璃屋限流參觀,每位參觀者只能停留15分鐘。很多老師駐足不願離開,詢問陳設教具的問題。很多機構希望採購現場套裝教具,但我們更加強調理解套裝教具的使用方式和邏輯,所以繼第三屆MCSH玻璃屋後,由主持本屆玻璃屋的幾位導師,對玻璃屋內教具進行更嚴格的篩選,正式推出60件2-3歲蒙特梭利標準教室套裝教具,並配合線上教具使用教程,讓教學機構真正能夠即得即用,我們希望教師們獲得的不只是教具,而是一套可供參考學習的實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