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28日電 9月27日,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小兒學組聯合主辦的《中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在京發布。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患病率高達1.2%~5.7%,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有效幹預,將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如神經認知損傷、學習障礙、生長發育落後、頜面發育異常(腺樣體面容)、內分泌代謝紊亂、肺動脈高壓,甚至增加成年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等。所以,兒童OSA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幹預對改善預後意義重大。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教授指出,新版指南與2007版指南相比,主要更新點首先是本質不同。我國於2007年發布的《兒童OSAS診療指南草案》主要基於傳統專家共識和臨床經驗,而本次指南是基於多學科循證證據支持的循證醫學指南,有證可循,有據可依,突破了近十餘年國內兒童OSA診療規範缺乏更新的局面。
其次,在診斷方面,新指南強調並突出多導睡眠監測(PSG)這一標準診斷方法的地位,調整了兒童OSA嚴重程度分級指標,更利於兒童OSA的早期、及時診斷和幹預。
關於輕症OSA兒童是否需要手術這個問題,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的許志飛教授則建議從臨床表現、睡眠監測結果、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對治療的反應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例如,肥胖兒童發生OSA是由於多因素導致的上呼吸道阻塞,因此腺樣體和(或)扁桃體切除(T&A)可能無法根治OSA;先天症候群或遺傳代謝疾病的患兒(如小下頜畸形、面中部發育不全等),由於上氣道狹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對上呼吸道肌群的支配欠完善,這類兒童OSA患病率要遠高於一般兒童,醫生需要充分考慮原發病的嚴重程度,根據患兒的整體情況綜合評估。
許教授還強調,對於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臨床醫生不應僅局限於多導睡眠監測結果,還應包括兒童長期的生活質量、行為的改變、學習能力的改變、醫療花費等問題。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高雪梅教授報告了從兒童行為習慣,如何做好兒童OSA早期識別和處理。高教授介紹,兒童OSA具有一些顱面表徵,如SNB小、下頜後縮、舌骨位置低、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患兒還存在病理性張口呼吸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仰頭姿勢、前伸下頜/吐舌習慣。
高教授特別強調,臨床上注意評估患兒綜合情況,功能障礙和實質危害(如生長發育遲緩、認知功能下降、臟器組織的功能、形態受損等)是判別幹預必要性的基礎。腺扁肥大不能作為兒童OSA絕對治療指徵。研究顯示兒童腺體的肥大程度與OSA嚴重性不平行,且腺體的肥大程度與顱面畸形後果不平行。(工人日報記者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