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份「大地之子計劃」於福建農林大學舉辦了4天進階工作坊後。5月24-28日,為更深入學習省外前沿的鄉村發展方式,針對大地之子的需求,項目組組織了大地之子到臺灣進行了為期4天的遊學營。
作為鄉村發展帶頭人的大地之子,他們大都有「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生態美,百姓富,鄉風文明」的鄉村發展之夢,於是,他們秉持初心,紮根鄉村,腳踏實地的探索和沉澱著。然而,所思所想與達到之間的道路往往漫長而曲折,大地之子們不得不面對現實農村裡的諸如生態環境破壞、村民思想封閉、勞動力流失、村莊文化凋零、資源匱乏等綜合性的複雜困境;探索出路,推動變革的大地之子們也常常力不從心,迫切需要提升眼界和格局,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學習借鑑他人之經驗、技巧,進而更好的服務於本村發展。因此,遊學參訪自大地之子項目啟動以來便常態開展著;這一次,我們走進臺灣,通過四天的考察學習,從臺北到臺南,選擇了涵蓋生態休閒農業、社區營造、社會企業(文創類)、社區合作社等議題的5個優秀案例,進行深度參訪、學習,讓大地之子們通過實地考察,對自己及村莊發展有更多思考、啟發與借鑑。
大地之子臺灣遊學小分隊
1. 綠竹社區——旗竿湖農場
綠竹社區位於新北市五股區,面積約120公頃,其中100公頃種植綠竹筍。旗竿湖農場是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依託綠竹社區的本地特色和資源,聯合當地28位農民,共同規劃及經營的生態休閒農場。社區發展協會的楊海塗理事長說:「在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很深刻的一個經驗是,有些事務的推動可以申請政府項目爭取政府資源支持,但在農場的可持續經營上,卻不能一直靠外部的支持。農場經營的前兩年申請了政府補貼,雖然緩解了壓力,但發現很多方面都不對,員工沒有積極性,沒有激情,服務一直提不上去,後來主動切斷了政府補助,按市場方式運作,給予鼓勵和壓力,才讓農場逐步走向良性發展。還有一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是打磨自己的核心產品或服務,要有自己的堅實的內容,不在於宣傳做多大。」
2. 甘樂文創——打造社區的共好循環
2006年,三峽社區的幾位返鄉青年看見社區因為快速的城鎮化,鄉村的人文、教育、環境等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東西在逐漸消失。經過籌備,2010年,這些返鄉青年正式創辦了「甘樂文創」,透過改造百年古厝和閒置空間,在三峽老街旁經營起甘樂食堂、禾乃川國產豆制所、合習聚落、小草書屋和青草職能學苑,讓居民和其他公眾從食、遊、創、愛四個方面重新認識三峽,創造人與人之間真誠的生活聯結。
3. 桃米社區——打造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永續家園
桃米社區位於臺灣省中部的南投縣埔裡鎮,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全臺灣31種原生蛙類中的23種,418種蝴蝶種的164種)。「921」地震後,桃米人從家園的山與水中找到重建的契機,在「桃米生態村」的共同願景引領下,透過持續的教育學習,以及跨領域的多元合作,創造出把「青蛙當主人」的奇蹟。桃米社區的發展歷程,給人最大啟發的是教育、學習在凝聚共識,推動居民參與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發現了桃米村豐富的生態資源後,便不斷的召集居民學習、了解生態知識、探討生態發展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慢慢凝聚了一批感興趣的居民,他們逐漸成長為解說員。與生態旅遊緊密相關的還有食宿的配套發展,桃米社區同樣是從培訓入手,開設了美食培訓班、民宿培訓等的教育和引導,讓桃米食宿逐步規範化、多元化發展。
4. 仕安社區合作社——建構一包米所承載的力量
仕安社區是個傳統村落,2013年由社區的有志之士召集120位在地居民集資1100多萬元臺幣,成立仕安社區合作社,旨在打造在地村民共有的經濟體;成立以來,合作社致力於引導農戶摒除慣行農法,採用無毒耕種,通過統一購買資材,統一管理期程,引進技術交流,提升生產質量,創立「仕代平安」有機米品牌,保護耕作環境,增加合作農戶的收入並帶動村莊老人和婦女的就業;此外,合作社每年會將盈利的20%,用來開展社區公益活動,關懷社區弱勢群體,以「一包米的力量」來推動社區的共老、共好、共創。
5. 優雅農夫藝文農場——將藝術融入鄉村生活活化鄉村
優雅農夫藝文農場源於一群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在此進行調研與實習後,與當地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聯結,畢業後便留在農村,發揮自己的專長,尋找留在農村的出路。他們以「愛農村挺農民」為精神,從小小的項目,一步步擴大,創立優雅農夫藝術工廠、優雅農夫音樂工廠、優雅農夫田園野趣等共同品牌,進而思考著如何將藝術作與農村、農業、農民結合,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周建仁:感受到當地從事農村、農業工作者做事的嚴謹和精緻,很注重細節的打磨;當地文創發展的很好,有內容,有文化,也是產生價值的;一二三產融合做的比較好;還有一點就是,感覺他們很有生態發展的理念,尊重自然,在農事過程中用生態、自然的方法來解決。
林萃斌:親自來看過之後,和之前的認知不太一樣,覺得當地的發展有很多自下而上的力量,雖然也有很好的政府政策,大家也會申請政府項目,但不會太受影響;第二個是,我發現這些社區大都以一個產業/一個經營性質的點為切入,然後再輻射整個村子,這和無重點的全面推開以及只從公益角度去推進很不一樣,很值得借鑑,我會很關注他們是如何經營的。第三個,臺灣的策劃、包裝設計的水準很高,很多藝術家、設計師都參與其中,這和當地人的意識有關,注重包裝設計和文創。第四個,我們回鄉發展,常常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想要放棄,但是看到這些案例後,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和決心,覺得一定要堅持下去,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
陳斌鑫:在村子待久了,會擔心成為井底之蛙,眼界、格局都可能受限,因此,這次來臺灣,就帶著學習、體驗的心態來的,沒有特別具體的目的,更多的是想感受這裡的人和文化,了解一些理念和模式;或許看的學的聽得不一定能馬上產生作用,但覺得日後一定會用得上;這裡比較吸引我的是,覺得臺灣這裡的人很敬業、做事追求極致。
何梅英:幾次的參訪,我很難立馬消化,但後來都慢慢發生作用了;這次也是一樣,我不太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更多的是一些直觀的感受,就想走出來多看看,看了之後,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某一刻就會發生作用。
王作華:因為有黃老師帶隊,所以更想來;最大收穫就是,在鄉村做事情,一定要回歸本業,要專注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有主業,才可持續;當自己沒有足夠能量的時候,就不要一味追求去要帶動多少,立己才能達人,所以回去的時候,我要多沉下來多探索自己的特色產品,尋找自己的核心,專注做好自己,才有可能發光。
許巡嶸:我的體會可能比較多,想看的要看的都看到了,第一個就是綠竹社區,主要是因為我的家鄉整個產業就是綠竹筍,但我一直沒有涉獵其中,主要是還沒找到突破點。這次來給我的啟發就是綠竹經濟價值可以和餐廳相結合來開發。看了臺灣的一個百香果基地,感覺很震撼,園子的管理特別的標準化,包括水肥一體化,即便是不同園子就像是規劃好的一樣;還有種苗方面,這裡的很規範,國內的卻參差不齊,導致果的質量就參差不齊,市場比較混亂;還有深加工方面,這裡的也很成熟。另外就是文創方面,也很觸動,村民應該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但他們每個地方的文創真的都很好,應該是引入了外部的藝術家和大學生進到村子裡來,而且真的發揮作用。臺灣的水果真的很好吃,這也不難理解,他們對健康食品、對生態的認知比較高,通過消費端可以倒逼種植生產端,所以對消費者進行引導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吳軍和:深入到社區內部的學習,看的點很細,學習到比較多;這些案例之前也有接觸過,模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實地看了之後,增加了信心,原來確實是這麼做的;第一天去了臺北文創園,感覺和大陸相比,這裡好的一點是人文的東西比較濃厚,相對純粹一些,更相信共同參與;看完這些案例後,覺得有這些成功的案例,肯定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包括這裡的農村也留不住年輕人,所以我們得認清一個事實,城市化進程其實是一個自然規律,所以懂得量力而行其實是很重要的;生計發展是基本的保障,我們在大陸現在做其實是有比較好的資源的,我想我們做一些好的案例是很有可能的,我很感動於黃老師一直提倡的生態農業,但之前我們自己做了一些探索,都沒有成功,也希望在大地之子這個項目裡有所啟發和借鑑,這次看完之後,我是更有信心的。最後一個體會是,精細化、品質化,做到最後,真的就是拿品質說話的,要注重細節,這裡的做工很精細。還有,這幾個參訪點的人都挺有水平的,他們的講解都很好,這背後其實是有理念、技術支撐,他們也都很自信、熱情,這些都是人傳遞出來的,我們也要注重發揮人的作用。
李春芳:1.整體感覺這裡的人很友好,熱忱,親切,文明,有禮貌;這裡的環境很友好,城裡和鄉村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桶,地面、各類空間(包括各種交通工具)都很整潔乾淨舒服。2.這裡的文化氣息很濃厚,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創園很多且內容精緻。3.這裡的社會組織很多元且發展較為成熟,有不少專業能力和經驗沉澱,參與並推動著社會服務的發展。4.我們所參訪的這些點(社區營造、合作社、農場、文創園),它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現在發展的不錯,其中有共性的地方,包括有他們都️自己的追尋並決心探索,️專業的人力資源培訓與積累,️自己的內容,並做的很專注、深入、精緻,同時再配以不同形式的創意,清楚自己要走向哪裡,一步步細緻的打磨自己的核心,才有可能生發出不同的可能性和潛力。6.大地之子們聚到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每天都可以到凌晨一兩點),相互間做很多交流和探討,他們各自身上也都沉澱著很深厚和豐富的經驗,承載著自己的情懷,外出參訪的過程即是向外學習的過程,也是這個團隊內部互學和相互支持的過程。
「大地之子」計劃是在共青團福建省委員會指導下,由福建日報社助村欄目、林文鏡慈善基金會、滋農遊學聯合發起,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務中心運營執行的鄉村發展帶頭人支持計劃。該計劃致力於通過挖掘有公心、有領導力、有行動力的鄉村發展帶頭人,並為之提供持續三年的資金支持、村莊診斷、能力建設、資源連結、跨界合作等多樣化支持,進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城鄉社區服務推動者和資源提供者,旨在發揚和傳承林文鏡先生愛國愛家鄉精神致力於「讓家鄉美好、讓社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