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我們面臨的三大困境

2020-12-12 浙江大學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通識教育課程是指除專業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如果說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謀生手段,那麼通識課程則要通過知識的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褊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
    
    我國大學的本科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部分構成,其中,「公共基礎課」部分均應視作「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兩課」)、英語、軍訓與體育、通識教育選修課(有的學校稱作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等,理工科大學一般還包括數理化等自然科學基礎課。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正在受到三大困境的嚴重製約。
    
    困境一:發展空間受到公共必修課制約
    
    
僅從學分比例看,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佔總學分的比例已經達到1/4~1/2,但具體分析這些課程的內容構成及教學目的,我們不難發現,佔據大部分學分的通識教育必修課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兩課」)、工具技能掌握(外語、計算機),以及服務於專業學習的自然科學基礎教育(數理化),內容及學習形式過於單一,沒有很好地體現通識教育精神。這與長期以來我國過分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培養專門人才不無關係。
    
    事實上,由於「兩課」、英語、軍訓等都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甚至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要求,數理化等又是理工科進一步學習專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因此,各高校很難根據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自主設計公共必修課,而是把通識教育的重任交給了「通識教育選修課」。
    
    通選課是我國大學專門為通識教育目標而設的課程,也是各大學有較大自主權的課程,學分修讀要求從6至16分不等。目前,各大學普遍開設了少則幾十門,多則數百門的通識選修課。然而,筆者的調查結果表明,「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 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大學通選課的通病,並因此導致其「邊緣化」、「次等化」,形成了惡性循環,難以贏得教師和學生的尊重。
    
    與必修課的強制性和專業課的有用性相比,通選課的「選修性」和「無用性」直接影響到它在師生心目中的地位。再加上通識教育選修課學分不多,被必修課程擠壓在一個小小的角落,發揮作用的空間十分有限。無論是課程的質量、分量還是地位,僅靠通識選修課都難以擔負起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重任。
    
    近幾年,國內一些大學已經意識到此問題,並著力規劃和建設了一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在課程的體系構建、內容設計、教學與管理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力爭使其核心化、精品化、規範化,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但無奈學分受限,僅有6至16分的通選課,其影響力能有幾何?因此,在保持學校現有課程結構不變的前提下,關鍵在於將共同必修課「通識化」,釋放出更多學分構建通識課程體系等。如可以適當減少外語學分,增設大學語文課程;可以將現有的「兩課」擴展到更廣闊的歷史、哲學、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現有的通識選修課整合設計等。只有突破了公共必修課的制約瓶頸,通識教育課程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此方面,臺灣的經驗頗值得大陸借鑑。目前大陸高校公共必修課中的「兩課」非常類似於臺灣以前的「黨化」教育課程——即作為共同必修科的三民主義、國父思想、憲法精神等。
    
    臺灣於1984年開始大力提倡通識教育時,也主要是通過讓學生選修6~8學分的通識選修課進行的。但通選課的地位和品質都沒有得到保障,被戲稱為「營養學分」「裝飾課程」,批評之聲不絕於耳。直到1994年,臺灣教育行政部門取消了對黨化課程的硬性規定,許多大學將通識選修課程與共同必修課一起規劃,共同體現通識教育理念,這樣一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由8分增加到30分左右,質量和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困境二:師資短缺現象突出
    
    
通識課程的「教化」作用使其看似容易,實則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術造詣、人文素養以及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通識課程教學師資短缺具體包含以下三點。
    
    一是目前我國大學教師隊伍的主體,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及8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大都是在前蘇聯的專才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單一,很難開出跨學科、綜合性、文理滲透的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大多習慣於講授知識為主。尤其是頗需要加強人文教育的理工特色大學,人文師資匱乏的矛盾更為突出。
    
    二是僅靠一兩個教師很難開設跨學科、綜合性的通識課程,目前各大學普遍沒有專門機制將分散在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師整合起來,進行通識課程教學。
    
    三是由於種種原因,教師講授通識教育課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筆者在北京某大學所作的問卷調查表明,當問到教師「在基礎課、通識選修課、專業課之間,更喜歡講授哪類課程」時,喜歡基礎課和通選課的教師分別只有20%左右;在通選課任課教師中,也僅有23%的人表示因為「喜歡講授通識課」才開設的。事實也表明,各大學中高水平的名師、大師講授通選課者很少,多是工作量不滿的青年教師把通選課當做「練手」的機會,一旦有了專業教學和科研任務,就會放棄通選課。
    
    當然,教師不喜歡通識課甚至不喜歡從事本科教學,與當前大學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重專業輕基礎的氛圍有很大關係,承擔通識教育課程對教師的科學研究、職級晉升、同行承認、經濟收入等都很難帶來益處。因此,要想走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面臨的師資瓶頸,除了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外,還必須在政策激勵和引導、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困境三:建設與管理受到現行大學組織制度制約
    
    
現代大學普遍形成了按照學科專業劃分院系的組織機構,學科專業教育在其中佔有主導地位。沒有學科歸屬的通識教育如何在大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通識教育何以得到重視和發展?這恐怕是通識教育面臨的根本制度困境。
    
    以課程的組織和管理為例,在本科課程體系的三大類課程中,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教育主要由各專業院系組織和管理,並為「自己的學生」講授;而公共基礎課(通識課程)則由專業院係為全校各個院系的學生提供,一般由教務處進行組織和協調,並根據各院系承擔的教學工作量核算編制或經費。在這樣的課程管理機制中,顯然親疏有分,內外有別。更何況在學科、專業佔主導地位的大學裡,教師首先追求的是在專業研究領域的成就和同行認可,院系也更重視自身的學科專業建設,很少花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來精心規劃和執行通識教育課程。
    
    那麼,如何在專業教育佔主導地位的大學裡加強通識課程?成立通識教育專門機構、給予相應的激勵政策和經費投入不失為一條捷徑。目前,美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的大學大多設立有通識教育中心,作為與院系平行的教學組織,專門進行通識課程的規劃、實施、組織、管理等,對提升課程的地位和品質有很大促進。如臺灣清華大學1989年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專門從事通識教育規劃、管理、部分課程教學以及組織有關講座活動等;同時還設有共同(通識)教育委員會來統籌、協調各院系開設通識課程事宜。
    
    目前,國內有的大學也建立了類似組織,如清華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等。但如果讓它們真正負起規劃和統籌通識教育課程的重任,既要賦予它們一定的課程規劃和管理權限,也要提供足夠的課程建設經費,以保證它們吸引到各專業院系的優秀師資開設高品質的通識課程。即便如此,在專業院系林立的大學裡,沒有學科專業歸屬的通識教育機構還常常處於「無權無勢」的尷尬地位。
    
    通識教育需變革大學組織結構
    
    
要從根本上提高通識教育的地位,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組織制度變革。實際上,大學的院系既是一級行政機構,也是將某一類學科、專業連接起來的機構。也就是說,院系這一組織形式將不同學科專業的人員維繫在一起,使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進一步明晰化,並以行政機構的方式形成學科壁壘。那麼,與之相適應,課程與教學體系也是以學科為中心組織進行的,由此又實現著專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實施通識教育,表面看需要改革課程設置,實際上將涉及到大學的教學制度乃至組織制度變革。
    
    大學的組織結構是與大學的理念和功能密切相關的。一般認為大學的功能有三,即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目前我國大學的各個院系大都包攬了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各個層次的教育,教育、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混為一體,毫無疑問,科研和社會服務具有十分誘惑的經濟效益,所以與之相關的專業教育必然佔據主導地位,而本科生培養則不受重視,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更處於弱中之弱的地位。
    
    因此,要從根本上加強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也應該通過某種組織制度的安排,保障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都能夠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有條件的大學,是否可以將目前的本科教育從各專業學院中剝離出來,成立本科文理學院,專門從事本科生教育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這樣,一來有專門的學院從事本科教育,可以使本科教育得到重視;二來可以避免本科生較早地固定在某一專業,使他們在接受較好的文理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再進行專業學習;三則通過文理學院的基礎研究保證其在學科林立的大學中的地位,有研究作支撐也利於為本科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學。
    
    我國的通識教育要想走遠,還有很多的困境需要逾越,路途免不了漫長而艱辛。
    
    (2009-7-7)

相關焦點

  • 西華大學召開通識教育課程座談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劉雪梅)6月16日,西華大學召開了通識教育課程座談會,該校黨委書記邊慧敏,副校長費凌,人事處、教務處、計財處、學工部、教師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通識核心課和通識必修課共7支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及團隊成員代表參加會議。座談會由費凌主持。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 江怡:哲學通識教育的現狀、挑戰和出路
    無論是哲學專業的學生還是非哲學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接受哲學通識教育。哲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其主要內容就具有通識課程的性質。目前,在國內的哲學專業教育中,課程體系主要由三大類構成,即導論課程、通史或專題史課程、原著選讀課程。這三大類課程的內容都具有入門性質。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清華大學曹莉教授談到通識教育面臨著時代的挑戰:中國當代大學生在文化上是否做好了應有的準備?是否具有清醒的文化自主意識和理性的文化選擇能力來應對複雜的多元文化環境和全球化的種種嚴峻挑戰?是否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質向世界傳達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和中國和平崛起的全球價值?這些問題是通識教育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 傳思納知課程體系之博雅通識
    傳思納知現有課程包括能力建設、應試奪分、博雅通識三個體系。今天我們先給大家介紹博雅通識體系。我們深知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社會更需要這樣的人:擁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接受不同的經驗和觀點;能夠隨機應變,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於新情況和不同領域;以及具備整合廣泛資源的能力。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
  • 高職通識教育呼喚何種課程建構
    面臨創新發展、產業升級和國際人才競爭的新形勢,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高職通識教育是對高職教育本質規律認識的一種深化和凝練,是對高職人才成長規律的透視。高職通識教育的本質是高等教育文化價值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它是基於專業又高於專業的、引領高職生以高等文化方式學習工作生活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史上,通識教育經常表現為一些課程,然而事實上,它更是一種理念和智慧,是優化完善當時高等教育功能的倡導,是高等學校自身在高等教育體系內的一種求索和張揚。
  • 通識教育是怎樣的課程
    中國現有的「通識教育」課套用的實際上是一般專業課的模式,這與國內通識教育的概念不明有關。什麼是通識教育呢?為什麼說通識教育是與專業教育不同的「課程」?如果說不同,那麼不同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討論。    通識教育其實被理解為兩個根本不同的意思,一個是指學生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再接觸一些其他專業知識的教育,不過是知識面的擴展而已。
  • 加強高校歷史通識課程建設之我見
    高等學校的課程一般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通識課程更多地擔負了培育學生做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通識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要的是具備人文精神、人文素養。 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文史哲三大核心課程之一,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 美國三大廣播公司面臨經濟困境 大幅裁員或削減項目
    環球網實習記者馮麗報導,美國之音3月2日消息, 美國三大廣播電視公司面臨經濟困境,有的準備裁員,有的已經削減項目。分析人士指出,與有線電視新聞網結盟、擴大服務可能會是有效的解決辦法。美國廣播公司今年計劃削減300名到400名員工,約佔新聞部1400名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
  • #重點推送#「高等教育專題」:培育完整的人 ——大學通識教育的性質、課程與影響|2020年3期
    早在20世紀30年代,赫欽斯曾指出美國大學面臨的兩難困境:「大學存在兩個目標的衝突,一個是純粹對真理的追求;另一個也是大學所公認的,就是為人們畢生的事業作準備。這不是教育與研究之間的衝突,而是兩種教育之間的衝突。」[5](P20)實際上,這就是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衝突。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因為是全新的課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教師們下了很大的工夫,社會上討論也不少,還引起了國外不少的注意。說是全新的課程,也不準確。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 受新冠疫情影響 馬來西亞第三大電影院線公司面臨倒閉困境
    原標題:受新冠疫情影響 馬來西亞第三大電影院線公司面臨倒閉困境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由於受到新冠疫情以及防疫行動管制令的衝擊,馬來西亞第三大電影院線公司MBO(MCAT Box Office有限公司)出現金流問題而面臨清盤倒閉的困境。
  • 開展多元化通識課程 促進鄭商學子全面發展
    本期推出通識教育中心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注重「個性」服務,寬領域構建「觸動學生內心、思想和靈魂」的課程體系,豐富通識課程內涵,補充專業教育,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由國內名校名師開設的優秀網絡通識課程80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校通識選修課的課程資源,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選課需求,培養了學生在線學習的能力,累計選課人數達19000餘人次。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下,不同學科、領域的廣泛涉獵,正好幫助我們在面對愈加複雜的世界和全球性問題時,能有冷靜的思考、準確的判斷,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如何在一個競爭氛圍日益激烈,高度專業化的世界裡,不急於「搶跑」和「單一訓練」,保持廣泛地學習和通識培養,也是每一位家長、以及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目前,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體系普遍由三個部分組成:專業課程(Major Requirement),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和自由選課(Free Elective)。通識教育的比重平均超過35%。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但是,在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 大學通識類課程如何「擠出水分」
    在11月17日舉行的第二屆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上,400位專家學者圍繞「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主題展開研討,關注通識教育的意義,並就通識課程中的「水課」現象、表達交流課的開設策略等議題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