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0日,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雷泉一行訪問文禮書院,與文禮書院院長等就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交流探討。
王雷泉教授是在溫州參加了「從永嘉大師到南懷瑾先生」永嘉禪學主題研討活動後,來到文禮書院參觀訪問的。王雷泉教授很早就關注讀經教育,早年和南懷瑾先生交往甚多,後來和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季謙)先生亦有許多交往。王教授在學術界聲望頗高。作為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創系系主任,王教授對涉及中西印相關教育也早有關注。了解了文禮書院之中西印教學格局,王教授給與了肯定與讚賞。
王雷泉教授簡介
王雷泉教授一行抵達竹裡後,即與王財貴院長及文禮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學務執行官楊嵋博士進行了深入交流。楊嵋博士為王教授做了文禮書院學務簡況介紹,並著重說明了文禮書院的古典學教學情況和近年所做的中西會通的文化交流工作。▼
講解間隙,文禮學子以數首梵文唱誦、古琴弦歌《將進酒》和琴曲《普庵咒》歡迎學界前輩來訪。▼
之後季謙先生介紹了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理論以及文禮書院的教育模式。王雷泉教授認真聆聽後發表了感言。王教授說:▼
這次我們先到溫州參加了一個南懷瑾書院的學術交流活動。既然到了溫州,正好藉此機會來看看我們仰慕已久的王財貴院長和文禮書院。要問我們來看什麼,我們是來取經的,古代就有唐僧取經,因為你們就是在做一個「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事情。這是南懷瑾先生講的,他說從清末到現代,中國一百多年來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幾乎是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威脅,所以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我們整個國運開始轉折,是向好的方向轉折。一百年以來,我們中國人實際上是沒有自信的,我們總說要向先進文化學習,當我們說我們要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的時候,我們是把自己居於落後的層面的。所以當時中國人都紛紛地走向東洋、西洋,要改造中國,要使中國富強起來。當時的口號就叫做「少年中國」,叫「少年強,則中國強」。
我昨天在溫州講到南懷瑾先生的文化史觀的時候就特別提到,按照南先生的說法:自古到今,我們由人生所創造的歷史,其實就二三十年的年輪,就是生命的年輪和文化的年輪其實就只有三十年,一個世代。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我們雖然可以活到七老八十,但是有時候很幼稚;我們雖然才少年——十幾歲的少年,但是也可以擁有幾十歲乃至於七八十歲的智慧。我們中國古代歷來就有少年得志的人,有少年天才,那就是一個人年齡只有十幾歲,他的智慧有幾十歲、有五六十歲、七八十歲。那怎麼來的呢?向聖賢學習,跟隨大師去汲取最最深厚的、原本的知識,而不是拾人牙慧,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所以在這裡南老師他有所感慨:我們前人走過的所有挫折、教訓,本來希望能夠讓新一代可以不再承受,可以避免,避免重蹈覆轍;但實際上不然,前人犯的所有錯誤,後人繼續去犯一遍。所以一定要學原本的知識,要學原典。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聽到金克木先生講——他很厲害——他讀了幾萬本書,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書讀完了。他說真正能夠保存下來的、最根本的書,中文外文各100本,這兩百本書最後沉澱下來也就是各50本,這是過來人的話,不是說你沒有讀過那麼多書的人只讀50本就夠了。這是老一代的經驗之談。最後沉澱下來的都是最最根本的、不可取代的最根本的書,但得本莫愁末。
昨天我在青浦給一群高知的家長做講座。大家都在探討教育究竟應該怎麼辦?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或許應該有一種更高的使命感——中國應該怎麼辦?《禮記·學記》裡講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使命在哪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之徳風,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風,必偃。」我們作為大學教授有時都覺得很困惑,我們都在反思現在的教育體制,這也是大家命運之輪的共業。大家都希望能走出一條新路,打破僵局。……現在我們高等教育常常培養的是會幹活賺錢的「小人」,是一種職業教育。而我們需要的是「大人」,他要引領這個時代的方向,要引領中國走出未來的困境,大學應該培養的是能夠引領這個時代,引領中國走出未來的「大人」,而不是只會打工賺錢的「小人」。當然,要做這種教育的嘗試,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們很佩服文禮書院,也希望能夠吸收文禮書院的教學經驗。……總是要有人披荊斬棘地走出一條道路,那麼到了文禮書院這裡,我們非常地感慨、非常地欽佩,因為我們看到了一群充滿靈氣,充滿自信的年輕人。
所以大家一起來探索一起來努力。因為目前教育中確實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困境、疑慮,而這好像是一個共業,不僅中國如此,海外也如此。一百年以前我們還要向海外學習,現在發現他們也不過如此。也許他們在器物層面,在技藝層面確實很高明,但也不過如此。非常感謝文禮書院的老師和各位同學給我們非常精彩的演出,尤其是你們的梵語唱誦,使我非常非常地感慨,因為我是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創系系主任,可是我們都不敢開設三大古典語文的系統的教學。你們古典語文的教學確實很值得借鑑。我一直感到:如果到了研究生階段再來學古典語文,就已經來不及了。這個語文一定要從孩子學起,從小學起,但是談何容易!……所以我們到了文禮書院這裡,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我們希望你們能夠在當今教育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以上文字轉錄自談話,未經本人修訂)
20日,在季謙先生和楊嵋博士的陪同下,王教授一行來到文禮書院選址所在地「文禮山」,實地了解文禮書院的建設情況。
在文禮書院院訓碑前合影留念
對文禮書院的教育模式和王財貴院長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讀經教育事業,王雷泉教授表示了由衷的讚嘆,同時希望未來加強聯繫與交流。
20日中午,王教授一行結束一天半的文禮之行,揮手作別,相約下次再見。
陪同王教授來訪的有:項宇博士和溫州大景園藝公司董事長沈略及王教授的幾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