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女性為何要「束胸」?傳統女性身體形象的審美特徵

2020-12-20 挖史人

「平直」是民初女性著裝風貌的一大特點,不管是 1910 年代緊窄的上衣下褲還是 1920 年代的文明新裝,亦或是 1920 年代中後期的旗袍風貌,基本都延續了這一特點。而這種平直化著裝風貌的塑造,除了與外衣本身的直線裁剪有關外,還與因束胸而導致無曲線起伏的身體有關。

束胸概述

束胸是女性利用貼身內衣來壓制雙乳以掩藏性徵的一種身體控制手段。束胸的方式,極為簡易,用長布條(俗稱「束奶帕」)或專門的束胸內衣來緊裹住胸部,以呈現平直的身體外觀。

束胸之習源於何時,學界尚未有定論。在多數涉及束胸的文章中,多以這是一種「千年之習」草草帶過。比如潘建華在《雲縷心衣——中國古代內衣文化》中寫到:「『束胸』的千年沿俗被拋向垃圾桶」;周松芳在《民國衣裳:舊制度與新時尚》中寫到:「千百年來這種束胸的陋習,一代一代地傳下來……」。而在收集到的多種涉及束胸產生時間的文獻中,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比如黃強在《中國內衣史》中提到一種出現在明代的束胸內衣——「捆身子」;綰香閣主在《關於小衫的考據》一文中引用了《梵天爐業錄》中對奶闌/襴裙的解釋:「蔡哲夫藏宋媛奶闌花樣,奶闌即襴裙,亦襪胸……婦人以乳高為羞,用此緊闌胸部,故曰奶闌也」,說明束胸之習在宋代已有;悅之在《束胸典故》一文中談到楊貴妃製作袔子以束胸的典故並非為了掩飾被安祿山抓傷的胸部,而是因為其體肥肉豐,雙乳太大,以為不雅觀,所以束之。這些言論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未,並經過嚴格的學術認證,束胸之習出現的具體時間仍然難以確定。

束胸之習,是在民初才大規模流行開來,對於這一點,卻能找到不少例證:

(1)從記錄古代女子陋習的文獻典籍中,很難找到關於束胸及相關用詞的記錄,這說明束胸在古代社會並未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現象;

(2)在晚清,社會開啟身體改造之風,有識之士提出要解放女性雙足,增加女性體能鍛鍊等建議,卻沒有提到廢除束胸;

(3)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最早談到束胸的是在董竹君的《我的一個世紀》中,作者提到在她 13 歲時(1913 年),要穿一件緊胸的布背心,將胸部捆的緊緊的,和當時所有的女孩子一樣。而在更有紀實性的報刊雜誌中,最早談到束胸的是在 1915 年《婦女雜誌》的《對於女界身體殘毀之改革論》一文中,文中提到:「纏足之害漸減,而束乳之患方興。兩者舉為女界至傷至慘之事。前弊未祛,而後禍薦至。」其中「方興」二字的使用,可以看出束胸之習應該在 1915年前就開始流行。此後直到 20 世紀三十年代,都有相關文章陸陸續續地發表,並在 20 年代中期至 30 年代初形成一個束胸討論的高潮。

(4)從與乳房關係最密切的民初內衣沿革進程中可以看出 束胸與民初的女性內衣」一節)。筆者在梳理民初內衣的沿革歷程時,發現其是朝著緊裹雙乳的方向發展的,並出現了一批專用於束胸的內衣。

中國傳統女性乳房審美文化

束胸之習的產生、流行與人們對待女性乳房、身體的審美觀念脫不了關係。1920年徐世衡在《今後婦女應有的精神》一文指出:「婦女因為生理的不同,胸部比較發達,一般婦女,因為外觀上的關係,就用帶束住它,或穿緊小的衣服,使胸部不致突出」,說明民初之際社會並不以豐滿、碩大的乳房為美。對這種審美觀念的解讀需要同中國傳統女性乳房審美文化相聯繫。

前文中提到,專門論述中國傳統女性乳房審美文化的論著還未出現,但從自古留傳下來的描寫女性的古詩詞及圖像中可以對其窺探一二。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幾篇著名的描寫美人的文章如《詩經·碩人》、《洛神賦》、《神女賦》等中,筆者發現這些文章對女性身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作了詳細的描述,但唯獨不提乳房。比如在《詩經·碩人》裡,作者是這樣形容齊女莊姜的身體形象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中談及了美人的手、肌膚、脖子、牙齒等,卻沒有乳房。這種情況亦出現曹植的《洛神賦》中,「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窄肩、細腰、長頸、白膚、長眉、紅唇、皓齒,一個中國古典美人的形象赫然而出,只是不知道她的前胸是凸是平。

在以「袒胸露乳」為女性著裝特徵的唐代,也並未對乳房產生多大的重視。雖然留傳下來一些涉及女性乳房的詩句,如「臉似芙蓉胸似玉」、「粉胸半掩疑晴雪」、「胸前如雪臉如蓮」、「長留白雪佔胸前」、「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等,但其關注點,確切地說,並不是乳房,而是乳上肌膚,其質感是否潔白,嫩滑。這一點,在唐代留傳下來的人像雕塑及繪畫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女性服裝低袒,露出大片胸前肌膚,但除了在色澤上用白皙來表示乳上肌膚以示胸乳部位外,並未在形狀上對其做什麼突顯,人物上身不管從正面還是從側面看都是平坦的,只有在一些線刻的、無色彩的圖像中才能看見胸前輕撇的兩條以示胸部的曲線。可見,唐代女像上的胸部表現,與唐詩對其的描述相一致,旨在展示乳上肌膚,而並不注重乳房形態。只是相對於中國古代早期對乳房的完全忽視,唐人已將視線轉移到了胸部。

另外,在《隋唐遺史》中記錄了一段關於楊貴妃衣服滑落而露出乳房的軼事。其中記載,楊貴妃有次酒醉,衣服不慎滑落,露出雙乳,唐玄宗李隆基見後,一手捂住其乳一邊讚美道:「軟溫新剝雞頭肉」。「雞頭」指的是一種名叫芡實的植物,其果實狀若雞頭,剝開可見其籽兒(雞頭肉),玲瓏剔透、溫軟鮮嫩,大小類似石榴籽,唐玄宗用此來形容楊貴妃乳頭的嬌嫩、小巧。這種對乳頭的關注在明清之際體現地尤為明顯。

明清之際,文人們對乳房的描寫更為詳盡細緻,而乳頭更有「喧賓奪主」之勢,關於其的描寫要比整個乳房多得多。比如清人陳玉璂在《沁園春》中這樣寫到:「擁雪成峰,挼香作露,宛象雙珠,想初逗芳髻,徐隆漸起,頻拴紅襪,似有仍無,菽發難描,雞頭莫比,……,羅衣解處堪圖看,兩點風姿信最都,似花蕊邊傍微勻玳瑁,玉山高處,小綴珊瑚……」。全篇幾乎都是在描寫乳頭,雙珠、菽發(一種初生的豆苗)、小珊瑚等都被用來形容乳頭的小巧、稚嫩,對整個乳房,作者僅用「擁雪成峰」、「玉山高處」來表示其肌膚的潔白、形態的挺立。其它的如清人朱彝尊的《沁園春》、孫原湘的《即事》、明人王偁的《酥乳》等,都有類似的情狀。明清文人對乳頭的偏愛,其實並不反常,它與三寸金蓮、楊柳細腰等在審美上一脈相承,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對「小巧」、「精緻」一貫偏愛的體現。這種偏愛,毫無疑問也會投射到對整個乳房的審美評判上。在明人馮夢龍《醒世恆言》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一篇中對玉娘的雙乳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一對小乳,豐隆突起,溫軟如綿;乳頭卻像雞頭肉一般,甚是可愛。」除了對乳頭的描寫外,還涉及乳房的形態是「小」且「突起」。此外,在《金瓶梅詞話》、《玉蒲團》等情色小說中,對女性乳房的描述也常用「小乳」一詞。這一點在清代的春宮圖中亦可考證。清代春宮圖中女性完全裸體的情況並不多見,多數是要在胸部處加一塊抹胸或肚兜,以遮住乳房部位。而在為數不多的完全裸體的女子形象中,也有如所示,胸前一片平坦,看不出乳房應有的生理形態。像圖 2-3 這樣刻畫出乳房的女子形象,非常少見,從中可以看出乳房的形狀是十分小巧。可見,乳房雖然不受重視,但也有相應的審美準則,除了一貫的在膚質上要求潔白、滑嫩的外,在形狀上則要求小巧、玲瓏。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傳統的女性身體審美對乳房並不重視。這種對乳房的忽視,體現在女性的身體外觀上是應有的胸部輪廓的缺失。而在此基礎上建立出的小乳審美則決定了自然豐滿的大乳是不受推崇的。因此,緊束雙乳,在外觀上抹除它的存在感外,又能阻礙其正常發育,以保持小巧的形態。

中國傳統女性身體形象的審美特徵

中國曆朝歷代各有其自成一體的審美標準,對女性的身體形象也有不同的審美偏重,比如東晉以「秀骨清像」為美,唐代以豐肥腴麗為美,明清以纖弱嬌小為美,而這些美的身體形象都是通過人物平直的身體體形展現出來的。這一點在中國歷代的仕女畫中可見一斑。

仕女畫是中國傳統人物畫的一種,主要是對美貌動人的女性進行描繪,並反映出時代女性的性格特徵,社會審美文化等。熊微在碩士論文《傳統仕女畫中仕女形象的造型樣式及其文化內涵》中以題材與風格的綜合為依據,將中國傳統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分為「宗教仙女」、「賢婦烈女」、「貴族仕女」、「民間婦女」這四類。

「宗教仙女」類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以飄逸脫俗為特徵,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此類的代表之作。畫中人物形象清瘦苗條,身體體形平直,在服裝動態的作用下,流露出一種飄逸出塵之美,正是「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寫照。

「賢婦烈女」的女性形象是歷代仕女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它經久不衰,佔據了仕女畫的很大比例,其流露出的賢良淑德的女性品質也時常滲透到其它類型的仕女畫中。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中的故事、句意,分段描繪出十二幅畫作,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了封建社會對女性行為準則、道德修養的規範。其中的第八段畫作描繪了一位端坐靜思的妃子,所題箴文為:「故曰翼翼矜矜,福年以興,靜恭自思,至榮顯期」,意思是女子必須謹言慎行、安分守己才能有福年、榮顯之期。這種充滿規訓意味的道德教化表現在人物形象上,是其表情的含蓄,動作的收斂與體形的僵直。有血有肉、富有生氣的人卻略顯滯板,反倒是無生命的服裝,飄逸、活躍起來,賦予畫面柔和、流動之美。

唐代的仕女繪畫常以貴族仕女為題材,代表作品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等。唐代女性以豐腴為美,且著裝裸露大膽,仕女畫也呈現了這種現象。畫面中的貴族婦女體態豐滿健碩,服裝輕薄低袒,露出潔白的乳上肌膚與圓潤的臂膀,但其體形卻未能充分表現出豐滿體態下應有的凹凸結構,身體體形依然是平直的。

相對於唐代貴族仕女的豐滿豔麗,明清代的民間仕女形象就顯得嬌小清淡許多。明清之際,「以弱為美」的女性身體審美觀發展到了一個巔峰,小巧、柔弱、纖細的女性身體形態和氣質尤其受到推崇。高羅佩在《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對此作了詳盡的描述:「而他的女伴則被描寫成柔弱的少女,略長而削瘦的臉上總帶著一種驚訝的神色,溜肩膀,扁平胸,臀部窄小,胳膊瘦長,一雙長而過分纖細的手。」高羅佩所表述的這種女性身體形象在明清代的仕女繪畫中比比皆是。比如明代仇英的《漢宮春曉圖》、清代費丹旭的《黛玉葬花》、清代改琦的《仕女圖》等畫作中的女子身體體形無一不是平直、纖細的。過度的直線運用必然會使人物及畫面顯得僵硬刻板,於是畫家們就通過人物的姿態將曲線融入其中,以緩和人物及畫面的生硬感。以明代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為例,畫中女子的身體體形是平直的,但通過垂頭、弓背、彎膝等動作,將曲線融入到人物形象中,舒緩了平直的體形所帶來的僵硬感。而這也顯示出一個矛盾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本該是凹凸有致的身體前胸部位卻用直線來表現,本該是平直的脖頸、後背、腿足部分卻用曲線來表現。這種與身體自然形態相反的線條運用,應另有深意,本文篇幅有限,便不對此展開深入的論述。

傳統仕女畫中對女性平直身體體形的展現其實集中了古代文人們的諸多想像,端莊賢淑的道德美和高潔飄逸的精神美是他們極為讚頌的女性氣質,「略形貌而取神骨」,身體自然要為塑造這樣的女性氣質而改變。平直的身體體形在外觀上泯滅了自然的生理性徵,消除了引起男性「邪念」的可能,它比凹凸有致、性徵鮮明的女性自然身體形態更靠近中國傳統女性審美文化所推崇的那種含蓄、純潔、無欲的女性氣質。

藝術繪畫往往能反映並引導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導向。傳統仕女畫中女性平直的身體體形既真實反映現實生活中女性的身體體形,亦引導著它們朝著相同的方向繼續發展。那麼為了實現身體體形的平直,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只好緊束雙乳。

相關焦點

  • COMPLEMENTAIR首觸IMIS解構傳統女性審美
    而與知名時尚潮流內衣品牌IMIS愛美麗達成跨界合作後,COMPLEMENTAIR更是特意推出內衣設計系列,從詮釋女性身體語言、關注身體舒適度出發,將內衣元素運用於概念品牌設計中,最終呈現一種反傳統審美標準、解構傳統穿衣方式的姿態,並將新獨立女性與生俱來的性感和強勢賦予了更具「女權」色彩和「身體主權」意義的深刻內涵。
  • 中國女性的解放 是從胸部開始的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把眉毛脖子手指都描述了個遍,就是不寫女性的胸部,這可不是古人含蓄,而是中國古典審美以小胸為美,甚至很多時候胸部壓根兒不是一個審美項。紅樓夢裡寫尤三姐「蔥綠抹胸,一痕雪脯」,也就是個一望無垠的飛機場,古人稱之為「丁香乳」,所以古代的女子不但不隆胸,反而要束胸,胸越小越好看。
  • 劉雨昕拍雜誌穿束胸,是畸形審美還是穿衣自由?做女人太難了
    這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劉雨昕在拍攝照片時穿了束胸!很多人都會感到詫異,就因為這麼點小事兒,至於上熱搜嗎。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關於「劉雨昕穿束胸是審美畸形,還是穿衣自由」的話題瞬間引起了廣泛關注。短短兩天時間,就有300多條關於她的帖子。而大家討論的熱點,還是對於傳統女性審美的問題。「女生就應該穿得像個女生」似乎是很多人的固有觀念。
  • 《西遊記》女性形象的多重意蘊是什麼?不僅是宗教,還有審美
    小說中的儒教文化較之佛教、道教,比較隱蔽,以唐僧形象表現居多,例如他為感謝唐王對自己的重視,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西去取經,體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儒家思想以及他濟世救人的慈悲心等。悟空在一次次被唐僧誤解,遭到驅逐,卻仍要善待師父,對其惟命是從,體現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儒家傳統禮教觀念。切換角度思考,作品中觀音菩薩表現出的普度眾生、大慈大悲的特點,正是儒家「仁者愛人」思想的體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內涵之美,女性體形美的服裝
    歐洲婦女從20世紀以來一直在尋求更能體現女性體形美的服裝,並步一步地露出女性的雙臂。 雙腿。 最終出現了極端化的泳衣,這已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但歐洲婦女的服裝開放畢竟走在了多數亞洲人的前面,這或許與歐洲人古老的傳統有關。古埃及地處北非,氣溫偏高,人們的衣著都很少。男子上身裸露,下體僅穿裙權的情況十分多見,古王國和中王國的婦女則有一種從乳下垂至腳踝的緊身衣,上身是裸露的。
  • 以自然健康為美,促進女性內衣改造
    「天乳」二字,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自然生長的乳房「天乳運動」就是反對女子傳統的束胸陋習,倡導自然生長的健康乳房的運動。其實在朱家驊提議禁止束胸前,社會上就已出現了不少關於反對束胸的言論。胸前二粒高而且堅韌的如初出水的蓮苞,遂把女子美的特徵完全表現出來」;繼而又有「乳部所以要充分發育者,因為兩乳能充分發育,胸部才豐隆可愛」;「胸部曲線,也要豐隆突起才是美觀,故西洋婦女多束腰裝乳,務求胸曲線之豐隆」等言論。這種從審美角度出發,向人們灌輸「天乳美」的言論,除了推進「天乳運動」的順利進行外,還逆轉了乳房在中國女性傳統身體審美文化中一直被忽視的地位。
  • 鮮肉當道,女性對男性的審美為何正在改變?
    《偶像練習生》這類節目似乎折射出,中國流行文化的審美轉向了「花美男」。 這種審美不再標榜傳統男性特徵,最早體現在對韓國流行音樂的男性領軍人物的追捧上。我們今天不是要評斷這場論戰中誰對誰錯,而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花美男」審美趨勢。
  • 天乳運動是近代較大的女性內衣改革?「人體曲線美」與女裝的改良
    當女性的身體審美以平直為美時,服裝自然要順應這種審美,對人體進行平直化的展示,而當女性審美轉向對其身體曲線的重視時,服裝也不可避免地要朝著顯示人體曲線的方向發展。對於這一點,一直處在潮流前線的報刊畫報最快感應並體現了它。
  • 中國女人,胸不由己-虎嗅網
    背負了家國重責,仍然難被接受的「天乳」不管是在古畫還是古詩詞中,中國女性的形象大多是扁平纖細的。因弱不禁風,更惹人憐惜。克己復禮的傳統氛圍下,袒胸露臂的穿著風格不為世人所接受,自然的胸部曲線反而被視為一種「誘導犯罪」的存在。
  • 中國女人,從來胸不由己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們太習慣於傳統觀念下「不要太出格」的規訓,乃至都忘記了,在一百年前,中國人曾那麼熱烈地呼喚女性胸部的釋放,更不吝嗇於在報刊上展現屬於女性的獨特美感。背負了家國重責仍然難被接受的「天乳」不管是在古畫還是古詩詞中,中國女性的形象大多是扁平纖細的。因弱不禁風,更惹人憐惜。
  • 神話史:觀音菩薩的性別為何會從男性演變為女性?
    蓮華手菩薩,被人一眼就記住的最顯著的特徵,當然就是其手持蓮花的固定形象了。最初的觀音菩薩是蓄有鬍鬚、身著男裝、並且頭戴阿彌陀佛寶冠的典型的男性形象。那麼,這個男性到女性形象的是如何發展過渡演變的呢?這說來就話長了。
  • 女生cos男性可以束胸,可是像塗山雅雅這樣的大胸怪,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男女的生理構造明顯不一樣,很多外形上的特徵可以讓我們一眼分辨出男性女性。可是在cos圈想要依靠外形特徵分辨出性別,有時候許多大神會顛覆你的三觀,現在女裝大佬遍地都是,男生女裝起來似乎比女性還要嫵媚,同理,許多女性穿起男裝帥氣邪魅,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只有同性懂得如何吸引同性。男生女裝似乎很簡單,操作也比較方便:第一,除去腿毛。
  • ...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空間」與女性形象再現
    2016年,巫鴻在英國牛津大學講演時,按照年代的線索追尋中國繪畫中各種女性空間的產生、發展和視覺特徵,細緻地探討了這些不同時期對女性的表現——從西王母仙界的神靈空間到儒家列女的說教空間,再到山水神女的欲望空間和宮闈麗人的獨立空間等——這成為後來《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一書的雛形。 巫鴻的美術史研究縱貫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史。
  • 程虹:女性特徵是女性領導力的獨有優勢 職業的終極PK是審美能力
    在程虹看來,職業、事業的終極PK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能力。她支持女性企業家向男性企業家學習,但同時不要忘記,女性特徵的柔和、圓潤是女性領導力中獨有的優勢。一方面,我還是一個很女性化的女性,我非常享受作為一個女性在這樣一個工作平臺上天然所擁有的那種柔軟、溫暖、鼓舞的東西,我始終認為從女性領導力的角度看,女性特徵都應該成為女性領導力最顯著的特徵,而不是男性特徵另一方面,因為跟這個時代商業上最成功的一群男性在一起工作,他們的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使我思維的開合度更大,思維的邏輯也會越來越像他們,解決問題和看待問題時的維度也會更高,這都是我十多年來從工作中得到的巨大價值
  • 80年代流行的健美褲,居然可以喚醒中國女性的審美和獨立意識?
    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的東方保守的文化傳統和性觀念,導致了服飾文化一直是以寬鬆為主,特別忌諱直接顯露人體曲線以及特徵。反觀西方的服飾發展史,所有的服飾都以大膽甚至誇張的方式來展現人體曲線。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油畫作品看出來,西方的審美的確是比較凸顯人體特徵。
  • 「女性形象第一次變成非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
    2016年,巫鴻在英國牛津大學講演時,按照年代的線索追尋中國繪畫中各種女性空間的產生、發展和視覺特徵,細緻地探討了這些不同時期對女性的表現——從西王母仙界的神靈空間到儒家列女的說教空間,再到山水神女的欲望空間和宮闈麗人的獨立空間等——這成為後來《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一書的雛形。 巫鴻的美術史研究縱貫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史。
  • 維多利亞的「秘密」:對女性理想形象的塑造為何傷害了女性
    2009年,中國模特劉雯成為首位登上「維密」秀場的亞洲面孔,此後陸續又有許多中國面孔加入其中,今年「主場作戰」更成為維密內衣時裝秀歷史上出現中國模特最多的一次。而觀看者評論的重點無不放在了這些模特的舞臺表現力和身材比例上,她們身上穿著的內衣材質、款式以及服裝設計背後所代表的文化並沒能超越穿著者們,獲得更多的公眾關注。2017上海「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時裝秀部分中國模特。
  • 「天下第一美女」林仙兒,古龍為何會寫出這樣反傳統女性的女人?
    其父親身受重病,身體與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林仙兒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自己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幹著急。甚至要去捨身崖許願,甘願跳崖,只求父親能早期康復。捨身救父的林仙兒被林詩音搭救,林詩音被其孝心感動。並且和金庸、梁羽生與溫瑞安一起被稱為中國武俠小說的四大宗師。《多情劍客無情劍》是古龍的代表作品,該小說雖是一本武俠小說,但是更多的文筆是描寫人物,刻畫人物特徵,文學的價值在於表現人物形象。
  • 白瘦幼是男性審美霸權?「外貌審查」為何冒犯了多元主義
    在這種審美霸權的主導下,「白瘦」被視為美的標準,而這實際上給諸多女性帶來了困擾和難以抑制的身體羞恥。外貌審查帶來了諸多實際的問題,比如無止境的減肥、美白等。就中國語境而言,我們可以在何種層面上說「瓊斯是醜的」?流行語有「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我們可以心裡覺得瓊斯醜,但判斷瓊斯美嗎?私人審美傾向,也是一個公共議題嗎?「外貌審查」,是限制個人自由的表達嗎?
  • 「軟男」「暖男」,為什麼受女性歡迎?
    《太陽的後裔》劇迷大部分是年輕女性,她們對宋仲基扮演的英俊男主角痴迷不已。曾有一則報導稱,有位心懷妒忌的中國丈夫一天晚上喝醉酒後,衝進一家照相館,要攝影師給他拍些「看起來像宋仲基」的照片。伴隨《太陽的後裔》出現的「戀美男情節」,讓人想起最近風行的「泛東亞軟男氣質」——也就是西方人眼裡格外女性化的男性形象。「軟男形象」或說「軟男氣質」,何以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且,這種新時代的男性特點和人格特徵,是怎樣不僅影響了人們尤其是女性的心理和審美趣味,更使人們對男性的這種人格模式形成產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