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告訴你一幅眾所周知的大師名畫其實是贗品時,你內心會作何感想?首先大概是震驚:「怎麼可能?」但偽造名畫,以假亂真名畫的事兒,真的發生過,還不少。
這裡不得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漢·凡·米格倫——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名畫偽造大師」。
某視頻網站關於傳奇造假大師米哥倫的相關
米格倫生於19世紀的荷蘭,從小喜愛繪畫,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具有很高的藝術素養。他一生仿製了大量名畫(米格倫的仿製手段很高明:不是直接臨摹名畫,而是摸透原畫家的風格技法,然後再創作出一幅新畫),並把這些畫作為真品高價賣出,甚至還把其中一幅賣給了希特勒。在當時的荷蘭,他的仿製技術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騙過了整個藝術圈的人。在一條講述米格倫的視頻中,對於這位造假大師的高超技藝,網友在彈幕中也紛紛表示驚嘆(贊其「高明」、畫作「完全就是真正的藝術品」)。話不多說,請看圖:(下面三幅均為「名畫偽造大師漢·凡·米格倫」視頻截圖,彈幕裡小夥伴們已被米高超技藝震驚)
註:左圖為維米爾的畫作《吉他演奏者》,右圖為米格倫的仿作
註:左圖為維米爾的《讀樂譜的女人》,右圖為米格倫的仿作
註:左圖為維米爾的《年輕女孩》,右圖為米格倫的仿作
今天我們要講講另一位造假大師的故事。他聲稱一幅被傳為達·文西的畫作是自己18歲時所作,這會是又一個米格倫嗎?真相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5億美元的達·文西真跡系造假大師18歲時習作?
李奧納多·達·文西可能是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西方藝術大師,他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被人們並稱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他的幾幅傳世名作比如《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大眾奉為經典。(小知識點:在西方,達·文西的習慣稱謂是李奧納多,而不是達·文西,達·文西並不是李奧納多的姓氏。)實際上,達·文西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作為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畫家,達·文西的傳世彩色作品僅20餘幅,真正完成的畫作不到20幅。
在這為數不多的畫作中,一幅名為《美麗的公主》的畫曾引發了一場爭議。這是一幅少女側身像,使用的材料是黑、紅、白三色炭筆,被畫在羊皮紙上,並被裱在了橡木板上。這幅畫得到了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資深教授馬丁·肯普(Martin Kemp)的鑑定,他認為這是達·文西的真跡,畫中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達·文西的僱主米蘭的主盧多維科·斯福扎的私生女比安卡(Bianca),因此他給這幅畫取了一個非常文藝復興式的名字《美麗的公主》。這種說法還得到了近10位來自世界各大名校和認證機構專家的認可。2010年,肯普把他對該畫的研究以專著的形式出版,可見這幅繪畫在真偽認證上應該是非常嚴謹的。
傳為達·文西所作,《美麗的公主》,1495 年至1496 年,羊皮紙本三彩繪,33cm×23.9cm
馬丁·肯普的《新發現的達·文西真跡〈美麗的公主〉》書影
有意思的是,2017年5月27日,英國《衛報》獨家刊發了專文,在該文中,時年56歲的英國著名造假大師肖恩·格林哈爾希(Shaun Greenhalgh)公開表示,這幅所謂的達·文西真跡,不過是他18歲初出茅廬時的習作。
肖恩·格林哈爾希近照
這又引起了軒然大波。如果格林哈爾希的說法成立,那他不僅挑戰了那些滿腹經綸、閱寶無數的專家,而且也直接挑戰了達·文西。試想一個18歲、幾乎沒有接受什麼古典繪畫訓練的英國人,居然能夠就這樣畫到了達·文西的水平,這也不得不說是一樁奇聞。
據格林哈爾希的說法,他是在1978年繪製的這幅畫,並以8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畫商,當時他並沒有把這幅畫當作達·文西的真跡來賣。1998年,這幅畫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價格已經達到了近22000美元,當時佳士得認證這幅畫是19世紀早期德意志畫風,主人公是一位身著文藝復興式服裝的少女,畫面上是她的側身像。而到2010年,肯普認證這幅畫是達·文西手繪本之後,該畫的估價一下子就躥升到了1.5億美元。這讓格林哈爾希非常震驚,一開始他還不敢確信,這就是自己當年畫的。2015年,他在米蘭的一次展覽上對該畫作進行了近距離觀察,認為畫中女性背帶上的蝴蝶紋飾就是自己當年作為裝飾畫上去的,而畫中的主人公並不是什麼比安卡公主,而是英國一家超市的一位叫作莎麗的女服務員。
結合歷史經驗,類比我們開頭提到的名畫偽造大師米格倫,格林哈希仿製出大師級作品不是沒有可能的。接下來,我們需要從模仿大師的難度、名畫真偽的鑑定兩方面來看看這一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造假達·文西畫作有多難?無異於自成大師
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獲得知識的渠道也更多元快捷,但即使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要仿造一幅達·文西的作品以假亂真,也絕非易事。
雖然達·文西被公認為文藝復興藝壇三大巨匠之一,並且是最年長者,可謂開創全才式(文藝復興人)的奇才,但實際上後世對他作品的學習、仿製和偽造遠不及對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的作品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達·文西的傳世彩色作品僅20餘幅,油畫作品也不過10餘件,大多藏於貴族府邸,常人不易借閱。
第二,達·文西彩色成品繪畫的題材不夠豐富,規模最大的也就是《最後的晚餐》這樣的十幾人群組肖像油畫,而《東方三博士來朝》雖然是大型群組肖像,但達·文西並沒有完成就棄之不理了。這也為後人學習和仿製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5 年至 1498 年,油畫壁畫,米蘭恩寵聖母教堂
達·文西,《東方三博士來朝》,1480年至1482年,木板油畫,243cm×246 cm,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第三,達·文西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法非常具有個人色彩,為了獲得「薄霧法」的朦朧感,他使用的是自己特製的彩色顏料。然而,不幸的是這類顏料使用了易揮髮油,傳世作品表面很容易出現龜裂,如果不妥善修復和保存,最後會出現嚴重的變色,甚至徹底損毀。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偽造達·文西作品非常不易,其難度無異於自成大師。說到底,偽造達·文西作品必須靠天賦、勤奮和運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那麼《美麗的公主》是否為達·文西的真跡呢?
對這幅畫的認證我們是否能聽信格林哈爾希的一面之詞呢?格林哈爾希曾因製造其他名家的偽作而在2007年被英國警方逮捕,鋃鐺入獄4年多。既然他能夠製造假畫,那麼製造一些假的證詞想來也是手到擒來,他的話真的可以相信嗎?
「柯南」上線:如何鑑定《美麗的公主》真假?
我們先來學習一下鑑定作品的真偽的方法吧,無非這幾種:
(1) 流傳有序
(2) 材料論證
(3) 技法風格
如果在這三個方面全部有直接的確定性證據,那麼作品就可以判明是真的了。反過來說,如果三種鑑定手法,任一環節出現矛盾,就可以證明作品是假的了。當然,這是鑑定的理論和邏輯。而實際上,很多時候並無法直接證明某個畫作的流傳和材料,但又沒有關鍵的證據可以反駁,這個時候,對畫作的鑑定就會出現爭議,此時也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至於技法風格,也都只能側面證明,因為大多數偽作的基礎就是風格學。如果連風格技法都沒研究好就去造假那偽作是無法登大雅之堂,供專家們坐而論道的。
對《美麗的公主》的鑑定也同樣屬於飽有爭議空間的那種。
流傳有序:羊皮卷缺失頁間接證明是達·文西原作
從流傳有序的這個角度來看,也只能往前推到1955年,而有正式文書證明則要到1988年。雖然西方文玩市場規範化做得要比中國早,但實際在流傳有序的梳理上,要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規範化,也就是造假大師格林哈爾希成長起來的那個年代。
格林哈爾希曾說,他年輕時候造假的大部分利潤都被善於包裝的畫商攫取了,因為畫商有專業的文檔資源可以巧妙地把流傳記錄給編織得天衣無縫。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知識資源的共享開放,格林哈爾希也逐漸學會了怎麼編造源流,於是他就可以單幹並賺取巨額的利潤。《美麗的公主》可查的拍賣記錄也就只能到1988年,擁有者的記錄,也只能大概查到1955年,擁有者是一位藝術修復人員。
在這樣的故事裡,根本無從考證《美麗的公主》是否與達·文西有關,就好像說一幅敦煌壁畫殘片的原擁有者是張大千一樣,也只能讓人將信將疑。因此,1998年佳士得的鑑定結果是非常克制的。肯普從源流上梳理找到的銜接是一本藏于波蘭華沙的「斯福扎」羊皮卷。該羊皮卷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時候被重新裝幀過,而羊皮卷本身製作於15世紀和16世紀之交,是斯福扎家族為紀念家族史而定製的。
斯福扎」羊皮卷,1479 年,34cm×23.8cm, 波蘭華沙國家圖書館
達·文西作為斯福扎的御用畫家,承接了羊皮彩繪的項目。而羊皮卷中的缺失頁,大小大概可以和《美麗的公主》對上。因此,從源流上可以間接證明其是達·文西原作,但缺乏直接證據。
材料論證:三色炭筆、殘留指印與達·文西的創作方式相對應
從材料上論證,這幅作品有幾點可以與達·文西的創作方式相對應。
第一,三色炭筆彩繪羊皮法是法國的一種傳統技法,達·文西曾於1498年在和數學家盧卡·帕喬利( Luca Pacioli)合作出版的《神聖的比例》( De divina proportione,圖8)插圖本中運用這種技法。達·文西的筆記中明確記載了他曾向於1494年造訪米蘭的法國羊皮卷畫家讓佩雷亞爾( Jean Perreal)學習如何在羊皮卷上用三色炭筆畫畫。
第二,2009年,藝術科學法醫鑑定師曾發現畫面左上角有一個手指印,這和達·文西的《荒野中的聖傑羅姆》上殘留的指印非常相符。並且,這一指印也是達·文西繪製背景遠方小山時所運用的特殊技巧。這一點,是證明該畫為真跡的非常有效的證據。
第三,根據碳14鑑定法,畫中的白色鉛起碼有225年的歷史。當然,這一點可以很容易推翻,因為老料新作早就成了造假的慣用伎倆了。
技法比對:畫布及人物五官比例符合達·文西作畫習慣
剩下的推論,只能從風格技法上去分析了。
從繪畫筆觸來看,《美麗的公主》是一位左撇子的手筆,這也符合達·文西的作畫習慣。這幅畫的比例約為根二矩形(長寬比為1:√2,約為1:1.41),這是達·文西在米蘭畫肖像的慣用比例。人物頭像的五官比例符合達·文西在《神聖的比例》中繪製的人物五官比例,該數學圖書有不少是達·文西總結出來的比例。不過,如果造假者花了功夫,按照這本書的法則來繪製,也不是沒有可能。斯福扎家族成員畫像慣例是用側身像而畫情婦等無血緣關係的人員則不會使用這種風格,由此可以認為這是比安卡。在英國皇家收藏的達·文西素描手稿真跡中也可以找到和《美麗的公主》相似的圖像。畫像衣服上的紋飾和達·文西為自己米蘭工作室所設計的標記一致。這幅圖雖然有很多修改的痕跡,但修改人是習慣用右手的,修改的地方明顯不如未修改的底層繪畫手法高明。而且,原畫者對人物的細微刻畫水平超出常人。
《神聖的比例》中人物五官比例示意圖
根二比例示意圖
喬瓦尼·安布羅基奧·普列迪斯,《盧多維科·斯福扎肖像》,1452 年至 1508 年,袖珍畫
達·文西,《婦女側身像》素描稿,15 世紀末,英國皇家收藏
心領神會,造假大師那陣子出版了一本自傳
當這麼多資料和證據羅列出來之後,大家心中也許有了一定的判斷。如果指印這一鑑定的結果是客觀的話,那麼造假大師格林哈爾希沒有可能在18歲的時候畫出《美麗的公主》這樣的作品。當時他既無法得知《荒野中的聖傑羅姆》遠景的小山是用指頭皴法畫出的,也不可能有達·文西繪製人物比例的知識存儲。
那麼,他為什麼要在2017年5月向媒體披露《美麗的公主》是他的畫作呢?原因其實不難揣測,因為2017年6月1日,他出版了一本自傳《造假者的傳奇》( Forger's' Tale: Confessions of the Bolton Forger)。知道了這個消息,想必讀者們便心領神會了吧。
《美麗的公主》只能認證為:傳為達·文西所畫。雖然馬丁·肯普的研究非常令人尊敬,他和其他達·文西專家都深入地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揭示了達·文西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但是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是達·文西的真跡。
參考文獻:
— 「I wasn’t cock-a-hoop that I』d fooled the experts』: Britain’s master forger tells all」, Guardian, 27 May 2017, [15 Oct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7/may/27/wasntcock-a-hoop-fooled-experts-britains-master-art-forger#img-2.
— A. Richard Turner. Inventing Leonardo:The Anatomy of a Legend, Papermac, 1995.
— The Christies』 past auction record, [15 Oct 2017]. http://www.christies.com/LotFinder/lot_details. aspx?intObjectID=473187.
— Martin Kemp and Pascal Cotte. La Bella Principessa: The Story of the New Masterpiece by Leonardo da Vinci,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10.
本文整理自龔允之所著《挑戰達·文西:名畫懸疑案裡的藝術史》,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連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