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可能」 ——在中央美院「相遇」達·文西

2020-12-17 騰訊網

  點此處「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快速關注

  作者 :高素娜

  不是巴黎,不是佛羅倫斯,不是羅馬……這次,高科技讓你在北京就可以一覽達·文西這位「跨界奇才」的藝術人生。

  展覽現場

  4月16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聯合呈現的全球藝術教育推廣項目中國首站「達·文西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在中央美院美術館拉開帷幕。作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該展採用了國際領先收藏級數碼還原技術(「Opera Omnia」技術),對《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天使報喜》等17件分別收藏於羅浮宮、烏菲奇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世界級博物館級的代表作品進行高清晰度且等大的複製,高度還原畫面質感與色調色溫,集中重現了達·文西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遺產。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位於中央美院美術館南側的弧形場地,在由中央美院建築學院院長朱鉳創作的建築裝置作品中呈現。進入展廳,靜謐的長廊仿佛讓人進入了時空隧道,《聖母子》《抱銀貂的女子》《美麗的弗羅妮葉》《蒙娜麗莎》《酒神巴克斯》……這些特殊材質的高清大圖鑲嵌在長廊兩側的畫框裡,作品中精確的色彩控制、豐富的細節表現,讓觀眾仿佛正在近距離欣賞一幅原作。來自高校的張軍說,此次展覽雖不是原作,但無論從畫面質感還是呈現的效果來看,都跟原作相差無幾,讓人一飽眼福。

  展覽現場

  在展廳的盡頭,許多參觀者席地而坐,長時間靜靜地觀賞《最後的晚餐》。「站在等大複製品跟前,才發現這幅壁畫裡每個人物的腳被刻畫得非常細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感慨。由於達·文西繪製這幅作品時摒棄了當時通行的「溼壁畫」畫法,導致這幅作品歷經數次大修。在複製品上,壁畫殘缺、剝落和修補痕跡也都如實反映出來。

  除了那些在書本或網絡上被眾所周知的經典藝術作品外,普通大眾沒有太多機會可一睹達·文西的其他作品。因此,此次展覽能夠使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無法移動的珍貴原作,以新的方式匯聚一堂,無論對於這些作品之間,還是對於這些作品與觀眾之間,都不啻為一場「不可能的相遇」。「『不可能的相遇』包含了多重含義:首先,我們和人類文明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相遇了;其次,我們和人類智慧的高峰相遇了。達·文西曾說過『最高尚的樂趣是理解的樂趣』,而今我們遇到的,是達·文西把人類對藝術、對科學、對哲學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創造出的人類奇蹟;再次,我們和探究奧秘的機會相遇了。」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說。

  《蒙娜麗莎》

  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保盧奇曾評價:「回顧達·文西50多年的藝術生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數量非常少,甚至不足20件。一些有文字記載的畫作已經散佚;一些作品並未完成;還有一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因技術缺陷而損毀。實際上,對達·文西來說,繪畫更多的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它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是科學研究的工具,也是一種前衛的專業實驗的工具。」正如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所言,達·文西對知識的探求不設邊界,他對人自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他的一生集中反映了文藝復興精神中對於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高度肯定,他在各個領域的豐富實踐,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最後的晚餐》

  據了解,此次展覽的所有複製品版權清晰,均經過相關博物館的明確授權。義大利的Opera Omnia項目意在為同一個地方提供一位藝術家的全部資料,因使用原作存在諸多困難,因此該項目成為傳播義大利文化的寶貴工具。迄今為止,該項目已在義大利和世界各地舉辦了30多場展覽,這些展覽得到了權威藝術史學家的認可和數十萬遊客的讚賞。這一做法也令人思考,在那些人類璀璨文明變得愈發珍貴與脆弱,同時又面臨著寬廣的觀看需求時,技術對於藝術的「重製」顯得愈發重要。一方面,這些數字繪畫會激發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原創作品無法隨意移動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寶貴的文化傳播方式;另一方面,它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播與交流方式也有諸多新的啟發,「不可能的相遇」完全可通過現代技術的支撐創造更多「相遇」的可能,將中國藝術推向全球。

  巖間聖母(木版油畫)十六世紀初 達·文西

  此次展覽也打破了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多項常規,不僅票價是近年來央美美術館票價的高位,觀展時間也打破了17時30分閉館的習慣。在這項展覽開放期間,每周有4天閉館時間延至21時。尤其票價在預售階段時即引起觀眾討論,有網友留言:「花120元看的卻是數碼複製品,有點貴。」也有的觀眾說:「那可是達·文西的複製品,貴點又何妨?」針對觀眾的不同意見,張子康回應:「非營利藝術機構只有獲得更大支持和關注才有發展。以門票方式獲得觀眾支持,更能放大美術館的社會效益,逼著美術館把工作做好。」 張子康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作為一所大學美術館,肩負著服務社會、加強全民美育的使命。在國家提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文物保護新突破、加強創新教育等政策的鼓勵和啟發下,舉辦此次美育推廣活動,也反映出央美美術館在探索文化遺產再利用的新形式,以及普及大眾美育的新方法上的開放態度和大膽嘗試。

  據悉,展覽期間,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持續為公眾呈現一系列學術講座,主題包括「創新者達·文西:文藝復興時期科技的象徵」「達·文西與解剖學」「達·文西筆下的女人」等。展覽還配套印製了小冊子,介紹達·文西的生平,以及17幅作品的背景知識及相關學術討論。「我們的美術館既是藝術的殿堂,也是美育的陣地,我們以此次教育推廣項目來表明我們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對於全社會推廣美育、加強美育工作的誠心和努力。」高洪說。

  相關視頻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央美「達·文西與他的藝術群體」開幕 深度對話回應質疑
    2019年9月12日,「達·文西與他的藝術群體」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孟斐璇:這個我不加以評價。這幅畫你喜不喜歡,你認為怎麼怎麼樣,那是每個人自己的意見。權威專家、科學家的意見可能跟普通的人也都不一樣。我們要聽哪一個呢?
  • 名畫疑雲:價值1.5億美元的達·文西真跡可能是贗品?
    李奧納多·達·文西可能是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西方藝術大師,他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被人們並稱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他的幾幅傳世名作比如《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大眾奉為經典。(小知識點:在西方,達·文西的習慣稱謂是李奧納多,而不是達·文西,達·文西並不是李奧納多的姓氏。)
  • 劉訓練:命運是一條河——達•芬奇與馬基雅維利
    事實上,馬基雅維利後來之所以長期沒有得到美第奇家族的啟用,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他的能力以及他並不敵視該家族,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開罪那些看不慣馬基雅維利做派的權貴們,馬基雅維利直到美第奇復闢之初還在以一篇名為《致美第奇派》的備忘錄來挑釁他們。
  • [達·文西美藝館] 2016年秋季招生進行時......
  • 12張圖「起底」達·文西
    提到達·文西,你的腦海中可能馬上浮現出《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精細的人體解剖圖、完美的雞蛋……印象中的達·文西是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大師,但你知道嗎,他沒上過學,喜歡吃素,還是個「拖延症患者」!下面,就讓我們在12張圖中,重新認識達·文西!
  • 第[1144]期 李奧納多·達·文西
    達·文西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那些掌權的為「一個販賣欺騙與謊言者」。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文西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文西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 達·文西逝世500年|《蒙娜·麗莎》中藏著深情告白?
    在這本書的開篇,普利茲引述多位美術專家的觀點,有人認為畫中女子的頸部比起達·文西筆下的其他人物遜色,有可能被其他人潤色過,也有一些人相信肖像的手和臉部出自達·文西之手,而其餘部分是由別人完成的。蒙娜·麗莎基金會認為《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可能是達·文西在1505年的時候沒完成的作品,第二年就交給了委託人即麗莎的丈夫。
  • 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倫理素食
    在《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思想》(1928)一書中,愛德華·麥可迪(Edward MacCurdy)寫道:「允許對動物造成無謂的痛苦,更有甚者奪取它們的生命,對他來講是可憎的。瓦薩裡在講述達·文西對動物的愛護時提到,在他經過佛羅倫斯鳥市時,常常親手把鳥兒從籠裡取出,付給販者索價之後,讓它們騰飛而去,重返自由。」「不忍心給動物招致苦痛,他因此成了素食者。
  • 曾令達·文西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求關注)博科園-科學科普達·文西思考的問題每當達·文西不在畫他的藝術傑作,或者不在思考如何製作將人類送到天上的機器時達·文西手稿中對水流的研究。圖片:The Royal Collection @2004,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水躍現象隨處可見,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人們已經完全理解了它是如何形成的。
  • 央美呈現「達·文西畫派」與師承,部分畫作繪者仍有爭議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此次展覽,從達·文西與作為藝術群體的達·文西畫派的師承關係這一角度入手,雖然央美已經在展覽的介紹和展牌中對於有爭議的展品進行了標識和介紹,但這次展覽還是引來了不少爭議。一些藝術界人士直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達·文西假畫。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此次參展的作品的確頗多有爭議,中央美術學院在部分展牌中也呈現了這種爭議。
  • 繪畫藝術 ‖達·文西《救世主》
    《救世主》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文西創作的木板油畫作品,這幅畫作大約完成於1500年,與《蒙娜麗莎》的創作時期大體重合。作品尺寸為65.7 x 45.7cm。達·文西在描繪這一主題時融入了一些個人特色:讓人既安心又不安的人物;看向前方的神秘眼神;難以捉摸的微笑;瀑布般的捲髮以及朦朧的柔和感。達·文西在創作此畫作時應該是參照了《約翰一書》第4章第14節的相關描述: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這是我們所看見且作見證的。
  • 達-芬奇筆下的神秘女子(圖)
    比如說,達·文西!」  在藝術界,只要輕輕念一聲達·文西的名字,就能引起一陣漣漪。這位於1452至1519年在世的藝術家,對於科學、自然歷史和藝術的精通,簡直可謂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言人。但他的畫作能留下來的卻極少。把全世界博物館都掃一遍,確定出自他手的畫也不過十幾幅。如果休福曼猜對了,這幅畫的價值可能翻個成百上千倍。  但是,這幅畫沒有籤名,也找不到任何關於它的記載。
  • Brain:達·文西或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5月28日發表在《Brain》上的一篇研究認為,達·文西無法完成其作品的最好解釋是,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一生創作了諸多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經典藝術作品,但對其工作經歷和行為的歷史記載表明,他很難完成一些創作作品。
  • 考上中央美院都是什麼水平?其實中國這三所美院都不容易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走了一條捷徑。最為美術生所崇拜的,當然是一些985.211大學的美術專業,專業的藝術類院校以及專業的美院。其中美院則是行業公認的美術生最理想的大學。可以說,每一個美術生心裡都有一個美院夢,有的同學更是為此拼搏許多年。
  • 達·文西畫三年雞蛋?一碗無史料根據的雞湯
    達·文西開始學畫的時候,老師先讓他畫雞蛋,畫了一個又讓畫一個,他畫得不耐煩了,就問老師:「老師,您天天要我畫雞蛋,這不是太簡單了嗎?」老師嚴肅地說:「你以為畫雞蛋很容易,這就錯了,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我讓你畫雞蛋,就是要訓練你的眼力和繪畫技巧,使你能看得準確,畫得熟練。」
  • 中央美院考生,你的試卷已寄達,即將開始閱卷
    「造型藝術」「藝術設計」「城市藝術設計」「實驗藝術」「中國畫」「書法學」6個專業的8科專業複試,這也是中央美院本科專業招生考試歷史上首次實行大規模的在線考試。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具體指導下,招生部門與監控技術、快遞物流、監考老師反覆研討、實驗,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不敢大意,不斷提升備考能力和安全保障,確保這場線上考試「不掉線」,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公開。
  • 達·芬奇:成功的路上從來沒有天才,榮耀背後有你不知道的努力
    他們不知道,我所言之物無須借他人之說,蓋由親身體驗。1464年,12歲的達·文西跟隨父親舉家外遷,前往佛羅倫斯,在這裡,達·文西遇到了影響其一生的老師——韋羅基奧,當時有名的畫家、雕塑師。在這位亦師亦友的藝術家培養和影響下,達·文西在自己藝術之路上開始嶄露頭角。02雖然作為一位極高造詣和頗具傳奇的藝術家,也抹不掉達·文西身上如你我一般的缺點不足。一方面,達·文西有著藝術家都有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其做事喜歡想像,喜歡構思。想像驅動型帶來的不足就是很多時候的想法實用性太低,導致自己也難以實行。
  • 講座|達·文西的真面目與畫作背後,以及他最愛的那些發明
    在文藝復興的時候,男人留長頭髮並不稀奇,但是在那個時候,至少在義大利,幾乎沒有人留鬍子的,所以光憑這一點,達·文西就非常特殊。但是看這張圖片,最讓我好奇的並不是他的頭髮和鬍子,而是他的鼻子,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鼻子可以長得這麼挺。達·文西自己也畫過一幅肖像,很多人覺得這是他的自畫像。不過,這種假設需要克服兩個問題,一個是老先生的鼻子。
  • 達·文西逝世500年 | 《最後的晚餐》中有哪些「秘密」
    有人從「V」的位置上看過去,將耶穌身後左側和中間窗戶之間那盞不對稱的壁燈視為抹大拉的瑪利亞的肚臍。左圖: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中的耶穌形象;右圖:安東尼奧·維瓦利尼《憂患之子》(《聖母加冕》祭壇畫局部)(1449年,祭壇畫,尤弗裡西蘇斯聖殿)但是,從上文的分析可知這個人並不是抹大拉的瑪利亞。
  • 達·文西逝世五百周年 大師也有拖延症愛好黑科技
    勤奮的拖延症患者事實上,寫下這封求職信時,達·文西對自己的繪畫事業並不滿意。1477年,二十多歲的達·文西開設了自己的畫室,只是並不成功。在這之後的五年間,他只接到了三份委託訂單,其中一件從未開始,另外兩件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