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瑞典的某些地區,死刑犯只要連續4周不吃鹽,就可以免除死刑。鹽,能讓一個死刑犯有機會免除自己的死刑,還不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
人可以不吃肉、不吃甜、不吃辣;鹽在人體內是電解質,如果人長時間不吃鹽的話,腦袋就無法正常思考,身體機能也會被破壞,最後悽慘死去。
如此看來,那些個連續4周不吃鹽「求生」的死刑犯,最後可能真的會生不如死。
鹽的重要性,遠不止免除死囚的刑罰,它很多更重要的因素。
鹽能影響國家的主權完整
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稱作天府之國,除了地理位置優越,還因為在四川南部有中國最大的鹽井——自貢鹽井。古蜀國、秦始皇、漢高祖能夠成就一方霸業,自貢鹽井出了很大一份力。
佔據了鹽井,就意味著國內的經濟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巴結」別的國家。
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施行變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官山海——官,就是官府所有;山,即山礦;海,即海鹽。官山海的意思,就是礦產和鹽歸國家所有,禁止民間買賣鹽鐵。
齊國以西許多不產鹽的國家,為了獲得鹽,就不得不和齊國進行交易。送上門來的買賣,那還不是漫天要價?齊國也因此獲得了巨額利潤,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
與齊國毗鄰的鄣國、宿國,就是不產鹽的國家,因此,這些國家也被稱作無鹽(鍾無豔的出生地即在此)。齊國斷了他們的食鹽供應之後,其悽慘之狀況可想而知,最後,鄣國被齊國吞併,而宿國則被宋國吞併。
鹽是古代最重要的財政收入
在古代羅馬,士兵們的餉錢被稱作:a hand of salt,翻譯過來就是一把鹽。後來,因為直接發鹽不方便,就以salaruim(鹽票)來替代,再然後,salarium就變成了salary,即薪水、工資的意思。
以鹽代替工資,說明鹽在古代,是比鈔票還「硬」的硬通貨!
武王伐紂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將產鹽重地——東夷族所屬的營丘,封賜給姜子牙,即後來的齊國。據《史記》記載: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東夷族帶個「夷」字,即表明其過去的地位。可是,這裡成了姜子牙的封地之後,憑藉姜子牙高超的政治水平,加上「魚鹽之利」,齊國大力發展商業,一下子將「夷」地發展為大國。
其他產鹽地,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錢袋子。
比如說淮揚一帶,在乾隆年間,這裡作為鹽的集散地,其GDP佔據大清國的三分之一。另一邊的四川地區,因為有自貢鹽井之利,在晚清,幾乎所有內陸省份都在扣扣索索過日子時,獨獨四川撒錢擴軍。
可見,得鹽者的錢,得錢者得天下。
鹽可以防止叛亂
由於鹽這種商品的特殊性,自管仲變法之後,鹽就成了官府嚴格管控的專營商品。普通百姓想要吃到鹽,就必須到官府指定的地方購買,否則就會以「走私鹽」的罪過,被砍掉一條腿,或是死刑。
北宋時期,官府還創造性地發行「鹽票」,老百姓買鹽,須到有「鹽票」的地方購買,否則即為購買私鹽。如此,購買者與販賣者同罪,都要受到嚴酷的刑罰。鹽販子的鹽賣往何處,也會登記在案。
這樣一來,不管老百姓跑到哪裡,都會被「鹽」拴在官府這輛大車上。
加之,古代中國以「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主體,大部分家庭除了鹽鐵之外,都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只要官府能合理供應鹽鐵,就足以維持經濟運轉。經濟運轉正常,老百姓樂享太平,誰會去叛亂呢?
後話
順帶一提,鹽還能夠促進科技的發展。比如說,自貢鹽井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井有1000米之深,如果沒有更高的技術做支撐,根本不可能有此成就。而聰明的井鹽人在開採井鹽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天然氣可燃的秘密,在熬製鹽滷時,以竹竿引天然氣煮鹽,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燃料史上的一大飛躍。
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有如此多的益處,官府自然會將其牢牢握在手中。直到現在,鹽依舊是國家專營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