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番茄汁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563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現代社會,人們常把石油比作黑色的黃金,以顯其珍貴。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戰略物資,其地位堪比今天的「石油」,那就是鹽。為了爭奪鹽的控制權,歷朝歷代大大小小打了無數次仗,成千上萬的人因此喪命,有的還因此亡國。
食鹽官賣
人必須吃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且,與其他生活必需品不同的是,鹽只能買,一般老百姓自己產不了。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鹽的地位都很高,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黃金了。古羅馬、印度等國都曾實施過鹽業專賣。古羅馬帝國還曾用一部分鹽來作為軍餉,稱作「薪水錢」。今天英語中的「薪水」一詞就來源於此,英語中薪水—— salary 也是從食鹽的 salt 演化而來。古希臘人、古羅馬人經常用鹽來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某個奴隸勞動不行,就說:「他不值那麼多鹽。」
中國古代,在春秋之前,雖然一直也把食鹽作為國家戰略物資,但對民間自由買賣食鹽並不限制。到了齊國管仲時,這一狀況被改變。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賢相。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將大海裡的鹽、山裡的鐵都收歸國有。他向齊桓公進言:鹽是人人必須吃的,大王您的國土又方便產鹽,如果朝廷壟斷了食鹽的生產、銷售、流通渠道,即便將食鹽價格定得很高,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這樣在一買一賣的差價中,國家就能穩收鹽利,大王您的國庫充盈,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管仲畫像
管仲的改革,就是實現國家對鹽業資源的壟斷。齊國果然迅速崛起,齊桓公也因此成為一代霸主。不過,漢朝初年時,政府曾允許民間資本經營鹽業,此舉造就了一大批富商大賈。司馬相如的嶽父就靠著鹽井生意,積聚了大量財富,家僕丫鬟多達數百人。結果,到漢武帝時,因為對外用兵需要用錢,這些鹽商集體哭窮,皇帝一生氣,就把鹽、鐵全部收歸國有,實行專賣,由政府直接組織食鹽生產、運輸和銷售,禁止私人經營。
王莽時期,富商大賈賄賂地方官府,公開或半公開地「盜煮」,食鹽國營出現鬆動,到曹操重新施行「國營」時,食鹽私營已經持續了180多年。三國魏晉時期,各個政權吸取了春秋戰國東方諸國「不煮鹽無以富國家」的教訓,紛紛推行強制性的「國營」或「軍營」政策。
唐初,國力興盛,財政收入的渠道很多,有一段時間,不光對食鹽買賣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還免除食鹽徵稅。可惜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後,政府財政枯竭,只好重新打起了鹽的主意。
與漢代那種政府負責產銷一條龍、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政策相比,唐朝中後期的食鹽政策有很大變化,簡單說,就是鹽場生產食鹽,政府低價買、高價賣給商人,商人運輸到政府指定的經銷店銷售。如果說之前的政策是政府統管,考慮到民生,鹽的價格還不會太離譜,那麼按照後面這種做法,商人自由售賣食鹽,如果價格過高,老百姓就吃不起鹽,就會尋求購買私鹽。
古人煮鹽圖
私鹽如果做大,必然導致政府鹽稅減少。政府收入減少,就會繼續提高食鹽的批發價,同時加大打擊私鹽的力度。官與民的矛盾就這樣逐步尖銳起來,直到不可調和。
官鹽與私鹽的PK
食鹽的利潤有多高,管仲曾說過,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鹽,使鹽價每升增加半錢,萬乘之國每月就可多錢上千萬。鹽業如此高的利潤,也引得無數人願意火中取慄。
官府為了打擊私鹽,制定了嚴苛的刑罰。漢代規定,敢私自製鹽者,割掉左腳趾。晉代,私煮鹽的百姓判4年,官吏判2年。到了唐末,打擊力度更大,唐德宗時,敢販私鹽一石的,處以死刑,後又規定,不僅販私鹽的人要處死,街坊鄰居沒有檢舉揭發的,受連坐之罪。最終,這種嚴刑酷法不僅沒帶來預期中的收入,反而把大唐江山給搭進去了。
公元874年,著名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聚眾數千人,在河南長垣揭竿而起。不久,另一名私鹽販子黃巢也加入到起義的隊伍中。黃巢家三代販私鹽,是個資深私鹽販子。後來,王仙芝戰死,黃巢一個人帶著隊伍把當時的唐僖宗趕出長安,黃巢自己還登基當了皇帝。對於一個私鹽販子來說,這算得上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黃巢起義畫像
元朝的命運與唐相似,元後期,朝政腐敗,財政吃緊,於是拼命提高鹽價,食鹽收入在朝廷總收入中佔據重要比例。鹽價像坐火箭一樣直線上升,最終引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起義隊伍中,要麼起義頭領自己是鹽販子,要麼起義隊伍中有很多鹽工,所以有人說,元末農民起義,基本就是一夥私鹽販子在爭奪江山。
後來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屬於非典型鹽販。他自己是農民,還當過和尚,但並沒染指過販私鹽,不過他起兵的經費大多是私鹽販子提供的。1354年,他依靠私鹽販子給他提供的鹽,到懷遠換了幾十石糧食獻給他的上司郭子興,然後才獲得批准回老家招兵買馬。結果就是這次回鄉招兵,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徐達、常遇春、郭英等後來明朝著名戰將,都是在這段時期獲得的。從此之後,朱元璋獨立擁有了自己的人馬,開始參與到爭奪天下的棋局中。
朱元璋畫像
另一名典型的鹽販子是張士誠。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是台州白駒場的亭民,也是世代以煮鹽為生的人。白駒場是元末兩淮29個鹽場之一,也是張士誠幹活的地方。這個鹽場有個小領導叫丘義,丘義經常濫用職權欺負鹽民,名聲很臭。終於有一天,張士誠和3個弟弟,加上其他鹽民共計18個人,拿著刀棍,把丘義給殺了,連帶著把平時欺負他們的鹽商、官吏10多個人也給一鍋端了,跑到臨近的草堰場,召集到鹽丁數百人,公開舉起了反元大旗。
張士誠石像
還有個義軍首領叫方國珍,浙江黃巖人,也是世代以販私鹽為生。與張士誠不同,他的起義帶有很大偶然性,是在拒捕時殺了朝廷官員,不得已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不過,方國珍自己沒什麼文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也不懂得經營天下,所以就滿足於在浙東沿海活動,以水軍為主,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乘船逃跑,佔島為王。
方國珍塑像
方國珍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多數鹽民的局限性。比如,黃巢也是這樣,他攻克長安之後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最後被唐軍擊敗。張士誠在起義後,也很快就開始改元稱王,忙著給他的兄弟們分封官爵。反而是一開始實力最弱的朱元璋,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最後反而奪得天下。
不過,從另一個意義上說,這種小富即安的性格也不算是壞事。方國珍後來得以保全性命,後代還做了明朝大官,而張士誠卻在與朱元璋的爭鬥中落得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私鹽販子之間的爭鬥
鹽販子不僅跟朝廷鬥,有時,他們之間也互鬥。
比如,黃巢起義就受到了當時另一名鹽販子錢鏐的頑強阻擊。
錢鏐是杭州臨安人,也是個專業私鹽販子。史書載他「善射與槊,稍通圖緯諸書」,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這樣的能力素質在鹽販子中間自然算得上出類拔萃,所以成為鹽販子的首領。
黃巢起義後不久,官府兵力不夠用,就招用民間武裝力量,這時也不管這支武裝原來是幹啥的,只要反對起義軍就是朝廷的人。錢鏐的隊伍就這樣被招安,成為臨安石鑑鎮董昌的部下。黃巢兵臨臨安城時,錢鏐獻計,認為敵我兵力懸殊,不可力敵,只能智取,他親自率領一隊人馬埋伏在黃巢必經的山谷中,狙殺了黃巢先鋒軍的頭領,趁著義軍群龍無首的空檔,主動追擊,斬殺數百人。之後,他放出風聲,說臨安的兵屯到八百裡了。黃巢是外地人,不知道八百裡是當地的一個地名,感慨道,一隊人馬我們況且打不過,何況屯兵八百裡,於是就撤退了。
錢鏐藉此一戰成名,之後晉升為吳王,安穩度過晚年。
吳越王錢鏐
安全著陸的錢鏐,成為眾多鹽販子的人生偶像。元末的方國珍與他命運相似。
方國珍雖然是最早起義的,但立場並不堅定,中間多次投降過元朝,並被利用來攻打另一個鹽販子張士誠的義軍。這明顯是朝廷借刀殺人的計策。不知為何,方國珍反而在作戰中十分賣力。1357年,方國珍以江浙行省參政之銜領兵攻打張士誠部鎮守的崑山。方在作戰中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斬殺張士誠麾下二將,以五萬水兵力克張士誠的七萬陸軍,兵鋒直指平江府城。沒過多久,張士誠也投降元朝,方國珍這才撤併回浙。後來才知道,方國珍並不是沒看透朝廷的詭計,而是聽說崑山城內有好多金銀財寶,為了這些東西,他才拼命的。
此戰之後,方國珍升任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堂而皇之地當起了朝廷的一方大員,後見形勢不對,再次舉起反元大旗。期間,有人勸他組織武力,一統天下。他立馬表示「吾始志不及此」,也就是說他從來沒這麼想過。朱元璋得勢後進攻浙東他的老巢,他一觸即潰,獻地投降。儘管朱元璋很看不起方國珍,說方國珍這個私鹽販子,懶惰又惜命,總是首鼠兩端。話雖這麼說,方投降後還是被封為廣西行省左丞相,得了善終,他的後人也都做了明朝的官,可謂是錢鏐的複製版。
另一名私鹽販子張士誠可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張士誠起義後,先後攻克平江、湖州、松江、杭州等地,之後在平江府自稱吳王。朱元璋這個時候勢力還不夠強,特意派使者給張士誠送信,一來套套近乎,二來希望加強聯合,合力抗元。兵多將廣的張士誠根本看不起朱元璋,傲慢地拒絕了對方,並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
朱、張從此結怨,並很快爆發戰爭。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被朱元璋圍城,絕食而亡。張士誠被朱元璋擠壓在蘇南的狹小地帶,動彈不得。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方國珍又來攻打,所以也難怪打不過方國珍的水軍。為了報復朱元璋,他向元朝投降,被封為太尉。
雖然當了官,但張士誠仍舊保留有很大的自主性,擁有自己的軍隊。1363年,他攻佔杭州,復稱吳王,再次反元。朱元璋後來在攻打他前,曾給他寫過一封勸降書。張士誠倒是挺有骨氣,至死不降,數次突圍未成,最後被俘,自縊身亡。
元末算是私鹽販子活動的頂峰。明清兩代,依舊實行的是官府專賣制度,雖然仍存在私鹽販子,但面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嚴密,更樂意成為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商人,不再把權勢放在心上。而對於官府來說,也樂於讓這些商人成為朝廷的代理人。乾隆時的兩淮鹽商,固定資本達九千萬兩白銀,是朝廷兩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有錢的鹽商大多追求生活享受。當時有一名叫黃均太的鹽商,吃一碗蛋炒飯,成本是白銀五十兩,之所以這麼貴,是因為下蛋的母雞每天吃各種最名貴的藥材,配飯的魚湯使用了32種珍貴的鮮魚。
清代兩淮鹽票
私鹽販子為何這麼強?
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中,鹽民一直過的比較苦。
比如在宋代,每到收鹽的時候,分管食鹽專賣的領導必去鹽場嚴密監控,鹽民想離開鹽場出去辦事,先脫光衣服接受檢查,以免他們把鹽夾帶出去。這些鹽民專業從事食鹽製造,不交農業稅,只交成品鹽,政府每年發給口糧和少量生活費。
古代鹽民在曬鹽
元代在鹽場勞動的農民被稱為鹽戶。鹽戶為世襲,不得改業,每年除了要向國家繳納足額的食鹽外,還要承擔一定的差役,待遇比宋朝時還要差。元朝朝廷自己也認為,「煎鹽、煉鐵、運糧船戶,較之其他,尤為勞苦」。所以古代的鹽民,與種地的農民相比,某種意義上,已經與近代的產業工人相似了。
古代製鹽圖。圖片出自《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蒙古定宗四年張存惠晦明軒刻本
另一方面,販賣私鹽,畢竟是刀口上舔血的營生,不少私鹽販子有了錢,就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形成販鹽集團。唐末的江淮產鹽區,就有這麼一伙人,他們全副武裝,駕著大船在江河中暢行無阻,每到一處,就用搶來的財物換取食鹽和茶葉,如果敢拒絕,就點火燒了房屋;碰到有朝廷設卡徵稅的關口,他們就直接武力闖關。由於實力太強,當地官府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黃巢那樣的大鹽梟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謂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古代但凡能成為私鹽販子的,大多是些頭腦活躍、膽大心細之人,他們既有錢、又有武裝,為了運鹽要和地方豪強、販夫走卒、三教九流打交道,有的還和官吏勾結,因此當天下有變,一些有野心且嗅覺比較靈敏的鹽梟就會乘勢而起。這些人平時或在一起做工,或一起從事販賣私鹽的活動,組織性、紀律性都較一般種地的農民要更強,他們組織起來,更加團結,戰鬥力也更強。比如,元末紹興山陰縣的私鹽販子,為栽贓嫁禍給巡查的官兵,把自己的孩子給殺了,可見當時鬥爭之慘烈,也可見鹽販子有多狠。
往往也因為眼光和見識的限制,這幫人只能割據一方,最後被真正的具有更長遠眼光的英雄吞併。無論是黃巢還是張士誠、方國珍,都沒能逃脫這樣的命運,反而是非典型私鹽販子朱元璋,最終奪得天下。
從官鹽與私鹽鬥爭的歷史看,食鹽專營確實能夠給政府帶來穩定、可觀的稅收收入,但由於鹽政中往往存在著巨大的權力空間,其帶來的破壞力也是顯而易見的。2016年,我國廢止了鹽業專營有關規定,允許現有食鹽生產定點經營企業退出市場,允許食鹽流通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食鹽批發、流通經營。
參考文獻:
1.吳晗:《朱元璋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年。
2.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3.張國旺:《元代榷鹽與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4.於海根:《張士誠與威震江浙的元末鹽民大起義》,《鹽業史研究》,1992年第3期。
5.胡正武:《方國珍首義之功與割據之局簡論》,《台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6.陳彩云:《元代私鹽整治與帝國漕糧海運體制的終結》,《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
END
作者丨番茄汁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排版 |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