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戰爭?官民爭奪產銷權?鹽的歷史比你想像中的要有趣得多

2020-12-20 浩然文史

幾百萬年前原始社會的早期人類已經將鹽視為與水源同等重要的定居地考慮因素。地理歷史學者任乃強在剖析了古人類的活動路線後不禁感嘆「人類文明是嗅著鹽的氣息前行的」,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追逐鹽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鹽的歷史「鹹」話。

一、為鹽而戰

美國作家馬克·庫蘭斯基在其著作《鹽的世界歷史》說道:「現在看來,為了鹽而打仗非常愚蠢,不過以後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為了石油而打仗,也許會有相同的反應。」且不說為爭奪鹽資源有多麼頻繁,至少從歷史記載上看,這些戰爭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史記·五帝本紀》對黃帝與蚩尤部族間的戰爭描述到:「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其中出現的兩大戰役發生的地點——阪泉、涿鹿,暗藏了許多信息。經著名歷史學者錢穆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國史大綱》)在其後的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深入發展,認為解縣鹽池是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目標。能否佔領鹽池,是成為各部族共同領袖的一種資格考核。

(蚩尤雕塑)

二、製鹽之法

中國古代社會的食鹽來源主要是礦鹽、海鹽和井鹽。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獲取食鹽主要依靠「追蹤術」——尾隨動物至鹽礦區。隨生產力水平的進步,人類逐漸夠掌握了從海水煉製食鹽的方法。傳說時代的夙沙氏煮海為鹽,是這一製鹽技術的寫照。後世元雜劇還衍生了類似《張生煮海》的故事,並在張生煮海向龍王求娶龍女的故事裡,將從自然之海水人工提煉出食鹽,賦予了「人定勝天」深刻意涵。

(茶卡鹽湖)

井鹽是古人自秦漢就開始掌握、食用的。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公元前247年)時期,李冰在蜀任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李冰,「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有養生之饒焉。」此外,在《蜀王本紀》也有記載,「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四川自貢的燊(shēn)海井)

除了以上三種方法,《晉書·四夷傳》還記載了一種特殊的製鹽方法,古代東北的肅慎氏所居之地缺乏食鹽,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肅慎氏採用了「燒木作灰,取汁而食之」的焚薪製鹽法,從草木中提取鹽分。至明代,《粵西詩載》記載廣西人所居地也是「蕉葉燒灰把菜醃」的方法來獲取生命之鹽。這一方法與遠在美洲的瑪雅人從植物中燒製鹽的方法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三、鹽政的變遷

早在周代,便有設有太宰「掌鹽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鹽」。至春秋戰國時期,鹽業有了新發展,食鹽資源的開發與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使得鹽貿事業十分興盛。齊國管仲為了將本國豐富海鹽資源,轉換為國家收入,推行了一系列民產、官收、官運、官售的食鹽政策,食鹽官營自此開始。後秦商鞅變法,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從生產到出售,更為徹底的將鹽業置於官方運營中。

及至漢初,在休養生息的政策下,漢朝廷將食鹽的產銷讓利於民。可惜大餅是砸下來了,卻被高個子給啃了個乾淨。豪強們利用自己的權勢幾乎壟斷了地方的鹽業。到了漢武帝中期,由於長年徵戰,加之天災不斷,導致國庫空虛,朝廷不得不向富商大量借款。漢武帝感到極不平衡的是,國家推行的鹽鐵政策使得富商大賈有機會依靠「冶鐵、煮鹽」發財致富,可百姓和國家卻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對此,漢武帝採取了御史大夫張湯「籠羅天下鹽利歸官」的辦法,將食鹽納入官營。

(漢武帝 劇照)

當然,故事並未就此結束。直至經歷了漢昭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後,食鹽官營的政策被正式確立下來。至東漢,漢光武帝廢除專賣法,僅在鹽區設置鹽官徵稅。後漢章帝元和元年由於財政危機,又重新恢復了武帝時期的食鹽官營。至漢和帝永和元年再次歸於民營,僅設官徵收鹽稅。

漢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鹽業問題上,大多採用民制官營的食鹽專賣制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鹽法趨於成熟。直至北宋鹽引制度(即「場鹽出產歲有定額,鹽戶依額制辦,輸納於官,由官酌給工本錢」)產生,食鹽專賣制度臻於完善。到了明代萬曆四十五年,針對當時官鹽出現的問題,朝廷採用袁世振的「綱法」,將收轉運銷的權利「下放」給商,賦予之世襲的營業權。並加大私鹽的稽查力度。至此,完成了從官專賣制向商專賣制轉變。這一制度一直為清代所繼承延續。

四、「多滋多味」的鹽文化

《周禮·天官·籩人》記載有:「朝事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鄭玄解釋道:「形鹽,鹽之似虎者。」另《左傳·僖公三十年》有:「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杜預注道:「形鹽,鹽形象虎。」這裡的「形鹽」都是用鹽製作成虎形的貢品,以示臣服之意。這一材料的選擇絕非是漫不經心的。

此外,鹽也被賦予了多種文化意涵。《孟子·告子篇》中記載「膠鬲舉於魚鹽之中」,這個不拘一格,於魚鹽當中挖掘人才的故事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在《戰國策·楚冊四》中記載了伯樂相馬的故事,說的是伯樂途徑太行山時,路遇一匹千裡馬。這匹馬的家裡顯然沒有草原,身上卻有重擔——鹽車。千裡馬此時已經是皮兒破、口吐沫,尾巴都蔫蔫的樣子,渾身是汗。伯樂見了馬的這一悲慘模樣,聲淚俱下,並憐惜地解下自己的衣服給它披上,千裡馬也是反應激烈。一番解釋後,伯樂從運鹽人的手中買下來了這匹馬,好生將養,最終讓它恢復了千裡馬的往日風採。這一典故裡的鹽車,在唐詩中成了眾多懷才不遇的文人的意象。懷才不遇的淚是鹹的,心是酸的。

(伯樂相馬圖)

鹽在古代社會的地位遠遠重要得多,它一度被視為具有「魔法」的神聖之物。《尚書說命下》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它是製作美食佳餚的點睛之筆,更是醃製食品的重要秘方。《管子》載道「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鹽不僅是食物的靈魂,更是國脈之本。此外,鹽還能用於養生。《周禮》「以鹹養脈」,《神農本草經》中認為鹽不僅「可以療疾」,還能用於「解毒」。世界歷史上,鹽也是大放光彩。埃及人用鹽製作木乃伊,日本的相撲比賽開場前要撒鹽驅邪,猶太人和穆斯林在宗教觀念中一致認為鹽具有同樣的作用。

(木乃伊)

一方面,鹽能夠殺菌驅邪,另一方面,鹽卻在「滋長」人的欲望。據《史記·吳王濞列傳》的說法,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劉濞,因為「鑄錢」、「煮鹽」,「富者益富而逞其欲」,釀成了大禍。唐代的封疆大臣王重榮據守河東鹽池,也被鹽齁住了頭腦,一心想要造反。或許是像屠格涅夫筆下那鍋「加了鹽的白菜湯」一樣,酸甜苦辣鹹的多味人生有太多人們無法輕易割捨的東西吧!

(劉濞 雕塑)

文史君說:

鹽是美食之本味,鹽的歷史更是多滋多味。人類曾為得到鹽而想盡千方百計,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鹽制是國家大政,它的發展變遷關乎著國計民生。鹽的歷史,正因為人類的故事交織其中,它才增添了別樣的人間滋味。

參考文獻:

1.曾仰豐:《中國鹽政史》上海書店出版,1984年版.

2.董菁:《中西鹽文化論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歷史教科書,在多國引發爭議
    對韓戰,該教材用4頁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戰前半島局勢、戰爭爆發和仁川登陸、中國軍隊參戰、停戰協定籤署和戰後影響,包括「史達林與金日成談話實錄」、「朝鮮人民軍戰鬥命令」等史料。值得一提的是,該教材還介紹了德國和越南的統一方式,希望引發學生對朝鮮半島統一的思考。韓國國內部分,則涉及獨裁和民主化之間的鬥爭、懲處前總統腐敗、金融危機等。
  • 為何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將大海裡的鹽、山裡的鐵都收歸國有。他向齊桓公進言:鹽是人人必須吃的,大王您的國土又方便產鹽,如果朝廷壟斷了食鹽的生產、銷售、流通渠道,即便將食鹽價格定得很高,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這樣在一買一賣的差價中,國家就能穩收鹽利,大王您的國庫充盈,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吃鹽多的危害,遠比你想像的更嚴重!
    因為生在海邊的女人,平時攝入海鹽比較多。過度的鹽,真的有毀容作用。 比如水腫。人吃太多鹽分,血液中的鈉例子增多。由於人體內的平衡機制,我們就會感覺口渴,從而想著多喝水。 身體為了能夠留住更多水分,很容易促進水腫的出現。另外,《黃帝內經》裡說過「鹹入腎」,適當吃鹹,可以保護腎臟。
  • 國學茶館|一場因為太陽和月亮引發的戰爭
    但是上古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竟然是因為太陽和月亮所引發的,這就是傳說之中,夏朝時期發生的一場戰爭——「胤徵羲和」。《尚書》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記載了很多上古之時的事情,咱們國學茶館也多次引用提到過。
  • 「段子手」王磊把歷史講得生動有趣,這樣的老師多來點
    後來,我在網上一查,才知道王磊已經參加過多檔綜藝節目,對歷史更是了如指掌。他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歷史事件不只是一個固定的答案。歷史是多面的,是有趣的,更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的。那麼,在王磊的世界裡,歷史是怎樣的呢?是多面的,更是有趣的。
  •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中的皇權思想,封建社會擺脫不掉的歷史輪迴
    但他們所領導的起義幾乎都被噹噹做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代表,雖然他們有著區別於農業之外的另一份職業,但他們仍然是屬於農民階級,因為他們並沒有跨進更上一層的隊列,況且在以農民為主體的隊列中,因為領袖的問題來否定農民戰爭的性質,肯定是不合理的。
  • 《世間的鹽》人從世界而過,必是要多趣的,嬉笑怒罵皆顯有趣
    鹽失了味,醋失了酸,難道還要留在廚房中展覽不成?直到最近讀到《世間的鹽》,我才突然明白我們就是這世間的鹽,失味即為失去趣味。就像鹽一樣最大的趣味便是淡了便添,缺了就補,消毒醫用方可謂之有趣。人也如此,若是無了趣味,生活小事也能糾結個底朝天。若是無中生趣,大災大難也可一笑而過。
  • 原創 | 屌絲的逆襲(續):韓戰紅利遠超你想像
    蘇聯本來經濟實力、工業實力都遠遜美國,加上蘇德戰爭幾乎把年輕人都打光了,所以在冷戰中蘇聯面臨很大的壓力。韓戰,志願軍橫空出世,一戰將美軍打退300多公裡,並在後期的拉鋸戰中頂住了美軍的反覆衝擊,最後逼迫美國不得不籤訂停戰協議——這簡直就讓蘇聯喜出望外!
  • 全球十大戰爭大片,戰爭電影排行榜,戰爭遠比想像中更慘烈
    最終,歷時27個月、耗資20多億美元的維和行動以失敗告終,100多名維和士兵和近萬名索馬利亞人喪生。4、《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2016)豆瓣:8.7影片以1945年的衝繩戰役為背景,改編自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雖然場景不過幾個陣地,但是卻把戰場的殘酷體現得淋漓盡致。
  • 夜讀 吵架是生活的鹽,但要撒得不多不少
    有哲人說,吵架是生活中的鹽。這話沒錯,再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刻,吵一吵,作一作,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不過這把鹽要加得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伴侶之間,如何吵一場不傷筋動骨的架,如何有益身心的作一作,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大學問啦。
  • 三個私鹽販子推翻元朝: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海」,即政府要將大海裡的鹽、山裡的鐵都收歸國有。他向齊桓公進言:鹽是人人必須吃的,大王您的國土又方便產鹽,如果朝廷壟斷了食鹽的生產、銷售、流通渠道,即便將食鹽價格定得很高,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這樣在一買一賣的差價中,國家就能穩收鹽利,大王您的國庫充盈,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尼安德特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
    近年來的發現表明,我們的遠親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像我們自己。儘管我們對尼安德特人的看法沒有太大變化,但當我們稱這個人類的行為粗魯或不開化時,我們可能錯了。下面是關於這個引人入勝的物種的一些歷史,以及有關它們的能力和成就的新發現。
  • 包拯的官有多大?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比想像中的大得多
    顯然不能,所以想要做一名清官,首先就要具備對待工作事物要清明,那麼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官員,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包青天——包拯。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名臣,他的一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廣為流傳,但是說起他的仕途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首先就是他的科舉之路,一直也是頗為坎坷,直到他28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之後就做了一方縣令。
  • 中國古代吃的什麼鹽?艱苦條件超乎想像,古代美食難以下咽
    但是在古代鹽鐵官營的時代百姓們吃的是什麼鹽?艱苦的條件真的難以想像,那個時候即便是富含礦物,稍帶點毒性的青鹽都只是貴族拿著柳枝進行刷牙的好東西,一般人根本用不起,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古代的美食實在是沒有多好吃,很多調料根本是沒有的,比如說辣椒,味精!
  • 嬰幼兒「鹽多傷身」,為你盤點那些隱藏在食物中的鹽,寶爸媽必讀
    都知道孩子不能多吃鹽,特別是0-1歲的小寶寶,那是一丁點鹽不能吃的。但有些隱藏在食物中的鹽,寶媽們可能想都想不到。平時大大方方的給孩子吃的食物,殊不知卻隱藏了很多的鹽分。孩子為什麼不能多吃鹽讓我們來看一下食鹽的主要成分。
  • 這個「紙上談兵」的人,會糾正你對古代戰爭的所有錯誤想像
    二來則是因為評書中描述的戰場太過簡單失真,武將單挑,小兵一邊看,贏了就往上衝,輸了就撒腿跑。 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單挑只是民間想像,真正的戰爭肯定不是這回事。但對於古代戰場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多數人仍不瞭然,甚至存在許多錯誤認知。
  • 引發了美國南北戰爭:棉花的歷史是帶血的歷史
    天氣冷了,我們都會叮囑親人:「天冷,多添件衣服。」天冷添衣,最好是添棉衣,保暖。可是要是沒有棉花的,我們該怎麼禦寒嗎?機器的生產,大大降低了棉紡織的成本,使得英國生產的棉布在國際競爭中有了極大的價格優勢。很快,到了19世紀,英國商人就建立了龐大的棉花網絡,然後利用金融、貿易、通信等配套設施,壟斷了棉花貿易,創造出了現代資本主義。19世紀後期,美國南北部也因為棉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南方土地肥沃,奴隸的勞動力成本低,所以棉花產量高,品種成色也很好。
  • 唐朝中後期,為何會冒出那麼多私鹽販,他們的鹽又是哪裡來的?
    差點要了唐朝命的黃巢自不待言,前蜀開國君主王建,吳越國的建立者錢鏐,天平節度使朱瑄等人,也都有過販私鹽的歷史。那麼,中晚唐時期,為何會冒出那麼多私鹽販?他們的鹽又是哪裡來的?烹飪菜餚要鹽這自不必說,保存蔬菜、肉類也得用鹽醃漬。當時最重要的配菜「醬菜」,更是用鹽的大頭,比如「十日醬」,一鬥的面就要用鹽五升。這些算起來,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就要用十斤(唐斤)的鹽,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通計一家五口所食之鹽,(張)平叔所計,一日以十錢為率,一月當用錢三百,是則三日食鹽一斤,一月率當十斤。
  • 歷史大揭秘,你所不知道的有趣歷史冷知識,看看你知道其中幾個
    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歷史事件。有的為大眾所熟知,有的則較為冷門,但是也不乏趣味性,今天來做一個有趣的歷史冷知識的分享。1.拿破崙雖然經歷不少戰爭,但是有一次特別的「戰役」,遭遇了一群兔子大軍。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拿破崙參加一次狩獵慶典,手下放出了一群家養的兔子,約有1000隻,兔子們認為拿破崙是來投食的,朝著他衝了過來,而這一幕也嚇了拿破崙一大跳。3.成吉思汗曾創造出一種國際郵政系統。在當時行軍作戰的時候,為了方便進行通訊。
  • 關於玫瑰花引發的中外戰爭 和愛情有關嗎
    關於玫瑰花引發的中外戰爭 和愛情有關嗎來自網絡花朵的明豔誰都喜歡欣賞,但花朵也能引發戰爭嗎?那麼小編就和大家談談中外由於玫瑰花引發的戰爭,他們和愛情或者女人有關嗎?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玫瑰戰爭"一名並未被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Rosa gallica和約克的白薔薇Rosa ×al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