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萬年前原始社會的早期人類已經將鹽視為與水源同等重要的定居地考慮因素。地理歷史學者任乃強在剖析了古人類的活動路線後不禁感嘆「人類文明是嗅著鹽的氣息前行的」,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追逐鹽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鹽的歷史「鹹」話。
一、為鹽而戰
美國作家馬克·庫蘭斯基在其著作《鹽的世界歷史》說道:「現在看來,為了鹽而打仗非常愚蠢,不過以後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為了石油而打仗,也許會有相同的反應。」且不說為爭奪鹽資源有多麼頻繁,至少從歷史記載上看,這些戰爭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史記·五帝本紀》對黃帝與蚩尤部族間的戰爭描述到:「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其中出現的兩大戰役發生的地點——阪泉、涿鹿,暗藏了許多信息。經著名歷史學者錢穆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國史大綱》)在其後的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深入發展,認為解縣鹽池是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目標。能否佔領鹽池,是成為各部族共同領袖的一種資格考核。
二、製鹽之法
中國古代社會的食鹽來源主要是礦鹽、海鹽和井鹽。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獲取食鹽主要依靠「追蹤術」——尾隨動物至鹽礦區。隨生產力水平的進步,人類逐漸夠掌握了從海水煉製食鹽的方法。傳說時代的夙沙氏煮海為鹽,是這一製鹽技術的寫照。後世元雜劇還衍生了類似《張生煮海》的故事,並在張生煮海向龍王求娶龍女的故事裡,將從自然之海水人工提煉出食鹽,賦予了「人定勝天」深刻意涵。
井鹽是古人自秦漢就開始掌握、食用的。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公元前247年)時期,李冰在蜀任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李冰,「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有養生之饒焉。」此外,在《蜀王本紀》也有記載,「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除了以上三種方法,《晉書·四夷傳》還記載了一種特殊的製鹽方法,古代東北的肅慎氏所居之地缺乏食鹽,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肅慎氏採用了「燒木作灰,取汁而食之」的焚薪製鹽法,從草木中提取鹽分。至明代,《粵西詩載》記載廣西人所居地也是「蕉葉燒灰把菜醃」的方法來獲取生命之鹽。這一方法與遠在美洲的瑪雅人從植物中燒製鹽的方法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三、鹽政的變遷
早在周代,便有設有太宰「掌鹽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鹽」。至春秋戰國時期,鹽業有了新發展,食鹽資源的開發與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使得鹽貿事業十分興盛。齊國管仲為了將本國豐富海鹽資源,轉換為國家收入,推行了一系列民產、官收、官運、官售的食鹽政策,食鹽官營自此開始。後秦商鞅變法,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從生產到出售,更為徹底的將鹽業置於官方運營中。
及至漢初,在休養生息的政策下,漢朝廷將食鹽的產銷讓利於民。可惜大餅是砸下來了,卻被高個子給啃了個乾淨。豪強們利用自己的權勢幾乎壟斷了地方的鹽業。到了漢武帝中期,由於長年徵戰,加之天災不斷,導致國庫空虛,朝廷不得不向富商大量借款。漢武帝感到極不平衡的是,國家推行的鹽鐵政策使得富商大賈有機會依靠「冶鐵、煮鹽」發財致富,可百姓和國家卻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對此,漢武帝採取了御史大夫張湯「籠羅天下鹽利歸官」的辦法,將食鹽納入官營。
當然,故事並未就此結束。直至經歷了漢昭帝始元六年的鹽鐵之議後,食鹽官營的政策被正式確立下來。至東漢,漢光武帝廢除專賣法,僅在鹽區設置鹽官徵稅。後漢章帝元和元年由於財政危機,又重新恢復了武帝時期的食鹽官營。至漢和帝永和元年再次歸於民營,僅設官徵收鹽稅。
漢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鹽業問題上,大多採用民制官營的食鹽專賣制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鹽法趨於成熟。直至北宋鹽引制度(即「場鹽出產歲有定額,鹽戶依額制辦,輸納於官,由官酌給工本錢」)產生,食鹽專賣制度臻於完善。到了明代萬曆四十五年,針對當時官鹽出現的問題,朝廷採用袁世振的「綱法」,將收轉運銷的權利「下放」給商,賦予之世襲的營業權。並加大私鹽的稽查力度。至此,完成了從官專賣制向商專賣制轉變。這一制度一直為清代所繼承延續。
四、「多滋多味」的鹽文化
《周禮·天官·籩人》記載有:「朝事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鄭玄解釋道:「形鹽,鹽之似虎者。」另《左傳·僖公三十年》有:「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杜預注道:「形鹽,鹽形象虎。」這裡的「形鹽」都是用鹽製作成虎形的貢品,以示臣服之意。這一材料的選擇絕非是漫不經心的。
此外,鹽也被賦予了多種文化意涵。《孟子·告子篇》中記載「膠鬲舉於魚鹽之中」,這個不拘一格,於魚鹽當中挖掘人才的故事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在《戰國策·楚冊四》中記載了伯樂相馬的故事,說的是伯樂途徑太行山時,路遇一匹千裡馬。這匹馬的家裡顯然沒有草原,身上卻有重擔——鹽車。千裡馬此時已經是皮兒破、口吐沫,尾巴都蔫蔫的樣子,渾身是汗。伯樂見了馬的這一悲慘模樣,聲淚俱下,並憐惜地解下自己的衣服給它披上,千裡馬也是反應激烈。一番解釋後,伯樂從運鹽人的手中買下來了這匹馬,好生將養,最終讓它恢復了千裡馬的往日風採。這一典故裡的鹽車,在唐詩中成了眾多懷才不遇的文人的意象。懷才不遇的淚是鹹的,心是酸的。
鹽在古代社會的地位遠遠重要得多,它一度被視為具有「魔法」的神聖之物。《尚書說命下》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它是製作美食佳餚的點睛之筆,更是醃製食品的重要秘方。《管子》載道「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鹽不僅是食物的靈魂,更是國脈之本。此外,鹽還能用於養生。《周禮》「以鹹養脈」,《神農本草經》中認為鹽不僅「可以療疾」,還能用於「解毒」。世界歷史上,鹽也是大放光彩。埃及人用鹽製作木乃伊,日本的相撲比賽開場前要撒鹽驅邪,猶太人和穆斯林在宗教觀念中一致認為鹽具有同樣的作用。
一方面,鹽能夠殺菌驅邪,另一方面,鹽卻在「滋長」人的欲望。據《史記·吳王濞列傳》的說法,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劉濞,因為「鑄錢」、「煮鹽」,「富者益富而逞其欲」,釀成了大禍。唐代的封疆大臣王重榮據守河東鹽池,也被鹽齁住了頭腦,一心想要造反。或許是像屠格涅夫筆下那鍋「加了鹽的白菜湯」一樣,酸甜苦辣鹹的多味人生有太多人們無法輕易割捨的東西吧!
文史君說:
鹽是美食之本味,鹽的歷史更是多滋多味。人類曾為得到鹽而想盡千方百計,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鹽制是國家大政,它的發展變遷關乎著國計民生。鹽的歷史,正因為人類的故事交織其中,它才增添了別樣的人間滋味。
參考文獻:
1.曾仰豐:《中國鹽政史》上海書店出版,1984年版.
2.董菁:《中西鹽文化論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