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了,我們都會叮囑親人:「天冷,多添件衣服。」
天冷添衣,最好是添棉衣,保暖。可是要是沒有棉花的,我們該怎麼禦寒嗎?
十一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棉花是什麼東西,禦寒就靠紡紗等一些粗糙的材料,可以說保暖基本靠抖。好長一段時間,全世界只有南亞、東非和中部美洲三個主要的產棉區。
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讓歐洲人找到了原棉的產地,後來的1497年,達·伽馬來到印度,才引進了東方印度的棉花和紡織技術。
從此,歐洲進入了以棉花為主導的帶血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18世紀中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然後就建立了很多棉紡血汗工廠。機器的生產,大大降低了棉紡織的成本,使得英國生產的棉布在國際競爭中有了極大的價格優勢。很快,到了19世紀,英國商人就建立了龐大的棉花網絡,然後利用金融、貿易、通信等配套設施,壟斷了棉花貿易,創造出了現代資本主義。
19世紀後期,美國南北部也因為棉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南方土地肥沃,奴隸的勞動力成本低,所以棉花產量高,品種成色也很好。北方也要發展自己的棉花產業,但是面對美國南方的奴隸產棉花和英國的機器產棉花的雙重競爭,肯定是沒辦法發展的。
北方人就希望能夠提高關稅,限制英國棉花的進口,通過廢除奴隸制,提高南方的棉花生產成本。
雖然說,廢除奴隸制,是關乎人權的重大事件,但是在當時美國北方來說,也存在這棉花競爭這層因素的。1793年,有個叫埃利·惠特尼的人,發明了鋸齒軋棉機,更是使得棉花生產成本比奴隸生產的還低,廢除奴隸制就成了時代的必然。
有歷史學家說,美國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棉花而引起的,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啊。
北方戰勝了南方,成功廢除了奴隸制,同時,對英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南北戰爭期間,美國的原棉出口幾乎停滯,使得英國很多棉紡織廠無棉可織,像曼徹斯特的很多紡織機器就被迫停機了,英國的棉花帝國幾乎崩潰。
英國不能坐等美國的棉花進口,於是也加緊了其他原棉產國的探索,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中東和遠東的印度,可以說新一輪的棉花貿易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為了鞏固其棉花帝國的穩定運行,英國不惜通過戰爭,把印度改造成為其原棉供應地,不斷為棉花帝國造血。
在東方,同樣的邏輯,在日本和奧斯曼土耳其上上演。日本也是需要建立其棉花勢力,就通過戰爭把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棉花源源不斷地往日本運;奧斯曼土耳其更把整個中東都變成了自己的原棉產地。
奴隸制、剝削、侵佔、殖民……這些都是棉花發展史中不可磨滅的關鍵詞。
天氣冷了,添件棉衣的時候,不能忘記這些歷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