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了美國南北戰爭:棉花的歷史是帶血的歷史

2020-12-23 雷叔說史

天氣冷了,我們都會叮囑親人:「天冷,多添件衣服。」

天冷添衣,最好是添棉衣,保暖。可是要是沒有棉花的,我們該怎麼禦寒嗎?

十一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棉花是什麼東西,禦寒就靠紡紗等一些粗糙的材料,可以說保暖基本靠抖。好長一段時間,全世界只有南亞、東非和中部美洲三個主要的產棉區。

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讓歐洲人找到了原棉的產地,後來的1497年,達·伽馬來到印度,才引進了東方印度的棉花和紡織技術。

從此,歐洲進入了以棉花為主導的帶血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18世紀中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然後就建立了很多棉紡血汗工廠。機器的生產,大大降低了棉紡織的成本,使得英國生產的棉布在國際競爭中有了極大的價格優勢。很快,到了19世紀,英國商人就建立了龐大的棉花網絡,然後利用金融、貿易、通信等配套設施,壟斷了棉花貿易,創造出了現代資本主義。

19世紀後期,美國南北部也因為棉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南方土地肥沃,奴隸的勞動力成本低,所以棉花產量高,品種成色也很好。北方也要發展自己的棉花產業,但是面對美國南方的奴隸產棉花和英國的機器產棉花的雙重競爭,肯定是沒辦法發展的。

北方人就希望能夠提高關稅,限制英國棉花的進口,通過廢除奴隸制,提高南方的棉花生產成本。

雖然說,廢除奴隸制,是關乎人權的重大事件,但是在當時美國北方來說,也存在這棉花競爭這層因素的。1793年,有個叫埃利·惠特尼的人,發明了鋸齒軋棉機,更是使得棉花生產成本比奴隸生產的還低,廢除奴隸制就成了時代的必然。

有歷史學家說,美國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棉花而引起的,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啊。

北方戰勝了南方,成功廢除了奴隸制,同時,對英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南北戰爭期間,美國的原棉出口幾乎停滯,使得英國很多棉紡織廠無棉可織,像曼徹斯特的很多紡織機器就被迫停機了,英國的棉花帝國幾乎崩潰。

英國不能坐等美國的棉花進口,於是也加緊了其他原棉產國的探索,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中東和遠東的印度,可以說新一輪的棉花貿易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為了鞏固其棉花帝國的穩定運行,英國不惜通過戰爭,把印度改造成為其原棉供應地,不斷為棉花帝國造血。

在東方,同樣的邏輯,在日本和奧斯曼土耳其上上演。日本也是需要建立其棉花勢力,就通過戰爭把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棉花源源不斷地往日本運;奧斯曼土耳其更把整個中東都變成了自己的原棉產地。

奴隸制、剝削、侵佔、殖民……這些都是棉花發展史中不可磨滅的關鍵詞。

天氣冷了,添件棉衣的時候,不能忘記這些歷史啊。

相關焦點

  • 如何從經濟層面看美國的「南北戰爭」?
    然而,引發美國南北戰爭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是否如林肯總統所言,是因為一位小婦人出版一本書引起的?比切·斯託夫人(1811.6-1896.7)學過世界史的都知道,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對其以後發展的重要性,相信大家在歷史課本上都學過,歷史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念叨。
  • 解讀美國南北戰爭:黑人真的被解放了嗎?
    美國黑人之死引發全美遊行說起美國的歷史,美國的獨立戰爭並未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建國。而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建國史,還要從南北戰爭開始說起。美國南北戰爭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打完後,當時的美國並未真正的統一;美國的各州都是各管各家的,形象的比喻來說,更像是現在的歐盟。
  • 淺談初中歷史三維目標的實現——以《美國南北戰爭》教學設計為例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有: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結合歷史知識的講授進行技能和思維的訓練。《美國南北戰爭》教學目標的知識技能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南北戰爭的相關史實,這些史實是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新課標對過程與方法的要求有:讓學生感知歷史,體驗、學習、理解、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
  • 南方十字遺夢——美國南方對於內戰的歷史記憶!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內戰。歷時4年的內戰中,北方投入了221萬軍隊,南方也投入了105萬人。整場戰爭有100多萬人受傷,死亡62萬人。而當時美國的總人口才有3200萬,內戰的死亡人口比例高達2%,死亡人數相當於從獨立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參與過的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總和。南北戰爭由此也成為了美國迄今為止參加過的傷亡最慘重的戰爭。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麼讓美國南北雙方選擇戰爭
    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成因? 根本原因:南方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間接原因:雙方在土地、市場、黑奴制的存廢等問題上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1861年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 外媒回顧美國歷史:美國社會裂痕源自南北戰爭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日本經濟新聞》11月16日發表題為《美國為何會撕裂?》的文章,從歷史角度分析了美國社會出現裂痕的原因,全文摘編如下:美國社會出現了一道裂痕。主張「美國優先」的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對立,自南北戰爭以來一直根深蒂固。此次的總統選舉經過一番激戰也造成空前的混亂。這場動搖民主主義的分裂到底能否停止?我們將從歷史角度進行思考。18世紀末從英國獨立而出,兼具移民國家和多民族國家性質的美利堅合眾國,一直努力促進社會融合。讓人種不同、文化背景多元的人們凝聚成統一國家的國民,這本身就困難重重。
  • 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同時,都是南北戰爭,但戰後兩國的結局卻迥異
    1、美國領土的急劇擴張是導致南北戰爭的重要原因1783年,美國剛獨立的時候,其版圖面積是205萬平方公裡左右。但這兩種經濟制度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北方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自有勞動力,而南方則把數百萬的黑奴禁錮在種植園中;北方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棉花,而南方的棉花則大量銷往西歐,就像美國獨立之前一樣。
  • 美國南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何在
    應該說自南北戰爭以後才標誌著美國的美國的正式崛起。意味著一個不可分割點聯邦政府的存在。一個強大富裕美利堅正式出現。我們都說美國的制度穩固而完善,都是聯邦制,蘇聯解體,而美國卻日益穩固。事實上,美國的制度基本上成熟正是在南北戰爭以後的事情。一句話,南北戰爭成就了今日的美國。
  • 美國南北戰爭:白人與黑人的跨世紀恩怨
    近日,由於美國警察暴力執法,用膝蓋頂住一名黑人脖子致其窒息而亡,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美國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梁子是什麼時候結下的?這要從南北戰爭說起。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一場最大規模的內戰 ,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 《美國南北戰爭》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國南北戰爭》。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美國南北戰爭》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第18課的內容。
  • 美國南北戰爭到底為何而戰?
    在美劇《紙牌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主人公弗蘭克去參觀一個南北戰爭古戰場,因為這裡既是他祖先陣亡的地方,又是當地的旅遊景點,對此他非常政治正確說了一句,「更不要為奴隸制這樣愚蠢的原因開戰」。這句話其實也符合人們的刻板的印象,美國為了解放黑人發起一場南北戰爭,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美國的閃光點,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客觀的說,美國人解放黑奴是真的,南北戰爭也是真的,但是解放黑奴只是結果,而不是目的。林肯曾經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南北戰爭如此描述,「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存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
  • 美國南北戰爭:統一戰爭還是革命戰爭?
    餘志森  150年前,美國爆發了歷時4年、傷亡多達60餘萬人的南北戰爭(1861.4.12--1865.4.9)。美國南北戰爭是一場「兄弟間的相互殘殺」。戰爭的起因、性質、結局與任務,南北各執一詞。
  • 太平天國影響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進程?
    但在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學界,太平天國突然成了一個熱點,過去半年,兩個視角新穎的學術著作相繼出版,巧合的是,兩位作者都是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的學生。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的《太平天國之秋》繼承了史景遷著作中故事性很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把太平天國研究放在全球化視野中觀察,把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進行比較,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
  • 南北戰爭——一份修正案導致的國家戰爭,林肯的無辜、無助與無情
    本文從美國獨立以後的發展為起點,講述了南北戰爭發生的因果聯繫,同時論述了為贏得戰爭,林肯的宅地法對印第安人的血淚影響。 共和黨的獲勝與南北戰爭爆發的真實原因——林肯無辜更無助 從而還引發了廢奴主義領袖約翰布朗的反奴隸制起義,內布拉斯加和堪薩斯的這一混亂狀況持續了將近五年,被稱為堪薩斯內戰。而這也促成了美國共和黨的形成,共和黨在當時主要的政治目標是反對奴隸制,他們主要是由美國輝格黨人,民主黨人和廢奴人士在1854年由傑克遜建立的共和黨。
  • 美國南北戰爭,一場人渣之間的戰爭
    美國沒有貴族傳統,但是非常重視個人品德。美國獨立之後很長時間裡,人品都是經商從政的重要資本。但是南北戰爭改變了這些。正人君子都不能打仗以林肯為代表的北方,擁有絕對的人口和資源優勢。南北戰爭打響才兩個月,就招募了31萬軍隊,林肯先以麥克道爾為統帥。麥克道爾渡過波託馬克河,派一支小分隊去偵察,結果暴露行軍計劃。南方派優勢兵力增援,北方大敗,因為久疏戰陣,撤退變成潰退。林肯不得不換帥。第二任北軍統帥是麥克萊倫。
  • 太平天國影響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進程?(組圖)
    但在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學界,太平天國突然成了一個熱點,過去半年,兩個視角新穎的學術著作相繼出版,巧合的是,兩位作者都是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的學生。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 美國社會分裂,源於南北戰爭
    導讀:美國社會的裂痕被逐漸體現出來,而此裂痕從美國建國開始就已經存在,《日本經濟新聞》刊載的《美國為何會撕裂?》中,從歷史發展的進程全面剖析了美國社會出現裂痕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文中寫道, 18世紀末,多民族國家性質的美國從英國脫離,致力於促進社會的融合。但是,不同的國家在性質上本就是不同的,這也使得民族融合困難重重。19世紀中葉,隨著南方和北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經過了四年的南北戰爭,北方在此戰爭的勝利使得情況發生轉變,國家分裂停止。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剛好以此作為創作背景,編著了《飄》。
  • 拋開背鍋的奴隸制,南北戰爭時代美國人為誰流血?
    約翰·穆勒和狄更斯兩位大師進行跨界辯論,政論家認為戰爭起源於道德訴求,林肯意圖消滅罪惡的奴隸制,捍衛國家統一;而文學家則說經濟才是關鍵,聯邦政府開徵的高關稅損傷了南方的利益,從而引發分裂。棉花是南方的王牌產品,19世紀以來,棉產量每十年翻一番。世界上有八成的棉花來自美國蓄奴州,奴隸制度的辯護者聲稱,統治美國經濟的是棉花大王。但是南方的棉花農作物,並不運往北方,而是跨過大西洋,輸送到倫敦、曼徹斯特的紡織廠。北方要發展本國工業,挑戰大不列顛的「世界工廠」地位,便打算搞貿易壁壘。
  • 章騫:南北戰爭是鐵甲艦時代的第一次大型戰爭
    切斷歐洲與南方的貿易路線是北方勝利的重要條件南北戰爭如果單純從經濟活動角度看,可以看作是工業化地域與農業區域之間的矛盾與對抗。由於重工業地帶主要集中在北方,密西西比河以東脫離聯邦政府獨立的各州主要依靠種植和出口棉花。整個南方邦聯缺乏工業基地,其東部甚至連糧食都無法自給。
  • 法媒述評:美國南北戰爭並未結束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導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網站6月21日刊登《美國的南北戰爭並未結束》一文,作者菲利普·布萊-熱爾古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國,分裂之戰並未結束。兩個強大的神話「天選之國」和「美國夢」,讓美國掩蓋了奴隸制的原罪並將內戰中的南部聯邦者奉為「英雄」,不過到一個月前黑人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壓喉致死後破滅了,美國重新走向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