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戈登率領的「常勝軍」有效打擊了太平軍,被同治授「提督」銜。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受殖民地的牽制,太平軍並未全力進攻上海。圖為1869年拍攝的由蘇州河北邊望向上海灘的情景。圖片來源:《太平天國之秋》
這些年,太平天國研究並非國內史學界的熱點,而如何為太平天國定性,在國內史學界至今爭議仍然很大到底是農民起義、革命還是叛亂?但在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學界,太平天國突然成了一個熱點,過去半年,兩個視角新穎的學術著作相繼出版,巧合的是,兩位作者都是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的學生。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蒂芬·
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的《太平天國之秋》繼承了史景遷著作中故事性很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把太平天國研究放在全球化視野中觀察,把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進行比較,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普拉特相信,太平天國對美國內戰的結局是有影響的。這本書的敘事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外國人的介入,一條是湘軍的崛起,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兩條軸線會一起構成全部的戰事經過。普拉特的重點是英國對太平天國的介入以及對戰局的影響。該書的最後引用了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的一個採訪,伊藤博文說,英國不應該插手中國的太平天國事件,因為這是中國自然的朝代更替過程中的一部分,得讓它自己走完全程。伊藤博文說:「幾乎毋庸置疑,太平叛亂發生時,滿清已是山窮水盡,而戈登及其常勝軍阻止它遭到推翻,進而阻擋了一個正常、有益的自然過程。自那以後滿清的所作所為,無一不證明它不值得一救。而等到滿清垮臺,由於垮臺是必然且不久後就會發生的,動蕩將更加暴烈,而且會拖得更久。」
而在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Tobie Meyer-Fong)的《浩劫之後》中,正面的慘烈戰爭消失了,戰爭中的大人物退場了,在讀者面前的是戰亂中的普通人。梅爾清試圖通過民間的戰爭記錄、回憶、悼念來重構那場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內戰。梅爾清相信,對於戰爭的敘述,不只是來自戰場,更多應該傾聽捲入戰爭卻沒有出現在戰場上的普通人。梅爾清對太平天國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普拉特和梅爾清不約而同地從內戰角度來理解太平天國,在梅爾清看來,這可能跟美國史學界的內戰研究熱有關,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太平天國的內戰視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石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