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異同點總結

2021-02-23 名師考研彭大將軍

一、核心考點

1.相同點:

(1)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

(2)均以失敗告終

2.不同點:

(1)領導力量(階級)不同: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農民階級領導和發動的

洋務運動是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和發動的

戊戌維新運動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和發動的

(2)發生、持續時間不同: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1851-1864年;

洋務運動,1860-1895年;

戊戌維新運動,19世紀90年代後期

(3)主張不同: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代表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其主張體現在《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中,最終要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資政新篇》具有資本主義色彩)

洋務運動主張「自強」「求富」,試圖在不變革封建專制制度的前提下,通過發展資本主義的企業和科技實現富國強兵。

戊戌維新運動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使中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二、考題再現

1.(多選)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歷時14載,轉戰18省,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但最終失敗了。這一歷史進程表明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

B.農民階級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鬥爭取得勝利的重任

C.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會

D.農民階層缺乏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意識

2.(多選)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於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

A.不敢否定封建主義

B.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C.不想發展資本主義

D.懼怕人民群眾

答案:

1.【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及其失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鬥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發展方案,這反映了太平天國某些領導人在後期試圖通過向外國學習來尋求出路的一種努力,即有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意識,D選項表述錯誤,故

排除。因此,A、B、C選項正確。

2.【答案】ABD

【解析】本題考查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首先,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其次,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義。他們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濟上,他們雖然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一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們雖然提倡西學,卻仍要打著孔子的旗號,借古代聖賢之名「託古改制」。二是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又幻想西方列強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結果是處處碰壁。三是懼怕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基本上局限於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範圍。他們不但脫離入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此,運動未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不僅暴露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木行不通的。C選項,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是資產階級中的維新派,雖然他們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未能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但他們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因此,A、B、D選項正確。

相關焦點

  • 中國清朝洋務運動留下的文化瑰寶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填補了外國侵略者的肚子,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因而呈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面,即所謂「中外和好」的「和局」。曾,李,左諸人都為剿滅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勳,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
  • 教師資格考試-洋務運動
    ,也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是常考的知識點,其考察的角度比較固定,從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洋務派的主張、洋務運動的內容、性質及影響等角度進行考察,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時要掌握該知識點。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壓力和清政府不思改革的「守成」思想,終於激化了中國內部的各種矛盾,引發了一場長達14年之久的內戰——太平天國戰爭。而西方列強趁機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籤訂更加屈辱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在農民戰爭和西方列強的雙重打擊下,大清皇朝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削弱,綜合國力急劇下降,面臨著更加急迫的統治危機。
  •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農民群眾的鬥爭風暴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是發生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戰爭。雖然其在抗爭之路後期產生諸多讓人詬病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843年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洪秀全率領拜上帝教教眾在廣西桂平金田發動起義。
  • 【政治】衝刺刷題之維新運動
    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戊戌變法運動的帷幕拉開。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2.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意義: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失敗的原因: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
  • 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
    中國的近代化,是在中國社會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由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開始起步的。洋務運動發軔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終止於九十年代中期,持續了三十多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化的早期階段。
  • 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在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頑固派」兩大陣營,以奕訢、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學習西方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
  • 太平天國運動:我國歷史上最後的農民起義,一旦成功將變為災難
    由於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生活在廣西一帶的「拜上帝教」組織再也無法忍受清廷的統治,一場由下而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就此打響。▲太平天國運動油畫復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且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的發展有深刻的消極影響力,其所建立的起義政權,也和清政府分庭抗禮十一年。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曾國藩與洋務運動的關係曾國藩與洋務運動確實是有關的,翻譯館的形成具有獨特鮮明的意義,最為特別的是這次創建的翻譯館也創造出時間最長、種類最全的翻譯部門的記錄。國藩與洋務運動之間的作用是互相的,因為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中創造了許多的第一次,而洋務運動也因為曾國藩而受到更多的注視。
  • 學習「洋務運動」的一點體會
    經過短短一個學期的近代史學習,我對 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產生了興趣。想藉此機會談一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失敗。 這場歷時35年的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直受到許多爭論。
  • 關于洋務運動,你還記得多少?
    先來看看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朝的冷兵器在經過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炮火下,不堪一擊。對外鴉片戰爭失敗,對內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清政府可謂是內憂外患。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部分官僚開始意識到西方炮火的威力,為了解決清政府內憂外患的局面,實現富國強兵,他們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一部分官僚就被稱為洋務派。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欲速則不達:洋務運動「彎道超車」的失誤
    原創 馬勇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馬勇《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1從現代化視角去觀察,洋務運動算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而且是第一次。按部就班,從容不迫,也只是一種理想、理論,政治發展的邏輯當然不是因循,不是步趨,不是重走西方先發國家已經走過的那些完整的路,而是急起直追,迎頭趕上,後來居上,因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就沒有像同時代的日本那樣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普及教育,啟蒙大眾,重構階級,再造社會。此時的中國選擇了「彎道超車」,能省則省,能減則減。舉一個教育的例子。
  • 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同時,都是南北戰爭,但戰後兩國的結局卻迥異
    2、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史學界曾經對19世紀之前的我國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易拉罐,如果沒有1840年英國的入侵,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外力,我國能夠自己突破自身、完成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嗎?我認為應該很難,太平天國運動應當就是明證。
  • 中國軍史: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後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地主家庭。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職測常識模塊:關于洋務運動的考點討論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職測常識模塊:關于洋務運動的考點討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軍事裝備、西方新式學堂、西方科學技術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5.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導致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的技術人員產生。
  • 論述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地位
    論述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地位/論述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