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他們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列強的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他們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的維護清朝統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暫時支持洋務運動的策略。
持續時間
1861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產生過程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務(《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頁)。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於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後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摺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鹹豐朝)。
奕?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並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冑,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中央及地方代表勢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數與曾國藩有關:
奕?(1832-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1851年(鹹豐元年)封為恭親王。1860年9月,鹹豐帝於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裡橋後逃往熱河,令奕?留守北京,「督辦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後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為總署大臣。8月,鹹豐帝在熱河病死。11月,奕?聯合慈禧,利用領有重兵駐紮北京一帶的勝保,發動政變,摘掉了當權的以肅順為核心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垂簾聽政,奕?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後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地主家庭。1838年中進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學。1853年,鹹豐帝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地主武裝團練。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裝,兵勇及其將領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稱為「湘軍」或「湘勇」。湘軍以地域的、封建的關係為紐帶來鞏固內部;以程朱理學作為思想武裝;以搶劫擄掠和官爵鼓舞士氣;將領大多數選自所謂「宿儒」、「生員」等地主知識分子。1854年2月,湘軍練成水陸兩軍約一萬七千人。
江南大營潰散以後,清政府升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制浙、蘇、皖、贛四省軍務。曾國藩提倡「捕人要多,殺人要快」。這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被稱為「曾剃頭」。他舉辦洋務,建立新式軍火工業,製造武器,武裝湘軍。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曾國藩為首的湘系成為地方上勢力最大的實力派。不久,他就病死了。
李鴻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籍辦團練,協助鎮壓太平軍,屢遭失敗,投靠曾國藩當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軍編制,組織淮軍。1862年4月,李鴻章和他的淮軍調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代理江蘇巡撫。在上海,李鴻章僱用外國侵略軍頭目訓練淮軍,招募外國工匠製造軍火,加強了淮軍的反動力量。1862年,淮軍配合「常勝軍」在江浙地區屠殺太平軍。186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任兩江總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鎮壓捻軍。鎮壓捻軍起義以後,淮軍勢力越來越大,大批淮軍盤踞在長江中遊,另一部分淮軍駐紮在直隸、山東等地。李鴻章的勢力遍及了長江和黃河一帶。1870年,在曾國藩推薦下,李鴻章代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軍事、經濟、外交等大權,成為反動統治階級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從70年代開始,他陸續開辦軍火工廠和籌建北洋海軍,同時,又開辦一些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織布局等。對於外國侵略,他一貫妥協退讓,投降賣國。從19世紀70年代起到他臨死前,清政府同外國侵略者籤訂的一系列喪權賣國條約,大多是他直接參與或親手籤訂的。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60年為曾國藩推薦,統領部分湘軍,曾自募約五千人,組成「楚軍」,左系湘軍形成。1862年初,經曾國藩舉薦,升任浙江巡撫,與法國組織「常捷軍」,陷寧波、紹興等地。1866年以閩浙總督身份創辦福州船政局。次年調任陝甘總督,「身雖西去,心猶東注」。督陝甘期間,曾辦蘭州製造局,因西北盛產羊毛,又辦蘭州織呢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率軍入疆,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1881年升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中法戰爭中是主戰派,督福建軍務。次年因病退職死。他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後裁撤洋員,與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辦洋務的思想特點。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進士,先後任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1882年任山西巡撫。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力主與法決戰,清廷授以兩廣總督之職,張捐銀三千兩獎給抗法將領劉永福,並奏請起用前廣西提督馮子材督師。馮子材在鎮南關、諒山大敗法軍,張之洞名聲大增。他於1889年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織布局,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成為與李鴻章齊名的洋務要人。在維新運動中,張之洞加入「強學會」,當獲知慈禧太后反對變法時,張之洞便退出「強學會」。並下令禁查上海《強學報》壓制湖南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張之洞力主痛剿。清庭發布宣戰諭旨後,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同英國等訂立所謂「東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張之洞受命督辦粵漢鐵路和湖北境內的川漢鐵路,次年10月病死。諡號「文襄」,其文稿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實踐過程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下面的這份時間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洋務運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內容: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
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
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學堂,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
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
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以上這些當然不是完整的洋務運動內容,而僅是列舉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實際上當時小一點的廠礦企業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