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洋務運動——通過辦學堂來引進歐美科技,史無前例

2020-12-13 趣談科技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由*趣談科技*為大家提供的科技教育新資訊!

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清朝,已是尾聲。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到了清朝,已經面臨絕境。雖然也有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試圖改革教育,終究是「強每之末」,已成不了氣候了。就教育機構來看,清朝與明朝沒有大的變化。清朝的學校分中央學校、地方學校和私學3大類。

網絡配圖

中央學校包括國子監、宗學、旗等,地方學校包括社學、義學等,私學則包括村塾、門館、館等。就影響而言,私學在清朝教育體系中影響較大。書院在清初年間曾一度受抑制,到了雍正時期,書院被改辦成官立教育機構後,書院教育才又得以延續。

網絡配圖

就教育形式來看,科舉制這種選拔人才的考試方式和八股文的一套行文規範,成了教育過程中的兩把思想鉗子,也成了維持清朝腐敗政權的工具。科舉制自隋煬帝設置進士科確立了考試選官制度以來,經唐代又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6科。

網絡配圖

清朝政府為了籠絡知識分子,還規定料舉出身是知識分子獲得功名利祿的必要條件,而且科舉考試只以《四書》、《五經》為內容,以朱熹《四書集注》作為標準題解,答題形式也必須以八股文為準繩。八股文又稱時文、制義或舉業,是科舉考試中的規定文體。

網絡配圖

每篇文章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故稱八股文。文章題目一定要取自《四書》,論說內容要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形式呆板,言之無物,不許考生自由發揮其觀點和思想。所以說,八股文是束縛師生獨立思考、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文化工具,對教育是一種腐蝕劑。

網絡配圖

考試自然是教育的一種導向。因此,朱熹的《四書集注》就成為清朝各類學校欽定的教科書,廣大師生的思想都控制在理學的圖之中。清朝的教育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政權的腐朽無能已經暴露無遺。對此,封建統治者內部有一派人主張「自強新政」。這就是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

網絡配圖

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所謂「新教育」運動。而這場新教育運動的主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思想的主要闡述者是清朝大官吏張之洞。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創辦了一些洋務事業,如槍炮廠、鐵政局、洋學堂。

網絡配圖

1907到1909年,他在清廷中央任職,主持全國教育事務。1903年,他主持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對清朝末期的教育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張之洞在其《勸學篇》中系統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中學為體」,是說封建的綱常名教、典章制度是社會的根本,不能變動。

網絡配圖

「西學為用」,是指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具體辦法,引用其工藝技術,作為固本之具。以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教育,就規定了內容的主次:學生應當首先從「經史子集」中學習「聖人之心,聖人之行」,然後再學一些西方語言、法制規章和科學技術知識。

網絡配圖

張之洞把「西學」的科目定為:地理、財政、賦稅、武備、法律、工商(上述為「西政」);算學、繪圖、礦冶、醫藥、聲光化電。所以,從總體上看,洋務運動的「新教育」仍然是為挽救危在旦夕的清朝政權,但在提倡「西學」方面,「中學為體。

網絡配圖

西學為用」的思想也起到了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實用之術的作用,在教育上也相應作了一些初步改革。洋務派在教育上的改革,一是辦新型學校,二是派留學生所謂新型學校,在當時,也就是外語學校、技術學校和軍出國學習,當時新開的外語學校有: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事學校州同文館、湖北自強學堂等。

網絡配圖

京師同文館先後開設了英、法、俄、德、日文館和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這些外語學校,無不打上了殖民地教育的烙印,教學水平也不高。工業技術學校比起外語學校來,當然要務實一些。著名的技術學校有福建船政學堂,上海機器學堂等。

網絡配圖

軍事學校中以天津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廣東水陸師學堂著名。這些軍事學校都聘用外國教官,用外文授課,學習科目有外文、槍炮機械,科學技術,西洋戰術等。上述各類新型學校自然無法挽救即將垮掉的封建大廈,但對於催生中國新教育的萌芽,特別是在扶植柔弱的科技教育方面,仍起到一定的作用。

網絡配圖

洋務派「新教育」運動的另一個內容是派遺留學生出國。第一個從中國到美國留學的學生叫容閣,他於1854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容閃回國後於1868年向清朝政府建議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以後,曾國藩、李鴻章又於1872年上書朝廷,建議每年派30名幼童去美國留學。

網絡配圖

從1872年到1875年,清廷每年派30名幼童以官費留學生名義去美國學習,4年總計派出120名10-16歲的少年兒童,學習軍政、船政、步操和製造。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著名工程師的詹天佑。這120人是我國第一批出國留學生。剛去時,學生們分散住在居民家中。

網絡配圖

1874年,清政府在美國蓋了一座樓房,留學生才集中住宿。到1879年,清政府派翰林院編修吳子登做留學生的監督。這位腐儒不滿留學生的服裝、禮儀,不斷向清延進讒言,說什麼留學生「拋荒中學,背棄孔孟之道」,「縱能學成歸國,亦將有害於國」,要求將留學生從速引導回國。

網絡配圖

於是,清政府於1881年下令全部留學生中斷學業回國。這120名留學生只有2人完成了大學學業,即畢業於那魯大學的詹天佑和歐陽底,多數人僅在中學就讀。但是,近10年的留美生活和學習畢竟對他們產生了較大影響。這批留美學生中的一部分後來在政府中的致治、外文、工礦、電信、教育以及軍事部門中任職,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1902年,清政府又派留學生赴美。從1902到1911年,留學生中有9人獲得博士學位,19人獲得碩士學位。其中學科學技術的很少,多數人學的是政治、財經、法律。

網絡配圖

比起從1872年到1875年派造的那一百多人來說,20世紀初年派出的留學生在學業上的收穫要大得多。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洋務運動中派遣的留學生當然是服從洋務派的總方針的,因而這種留學既帶有封建色彩,又打上了殖民地文化的烙印。

相關焦點

  • 19世紀中後期的洋務運動真的失敗了嗎?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迫使滿清政府有了政權的危亡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大臣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方案,並得到了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支持,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最終落下了帷幕,它失敗了,但,它真的是失敗了嗎?我們可以從洋務運動的具體措施來做分析。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 為何失敗的洋務運動卻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進行的一場自救與自強運動,洋務派開始引進西方的軍事設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目的是為了維護日益衰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這場運動以「自強求富」為指導思想,之後又衍生出了「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分類思想。師夷制夷是為了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要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抵制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的侵犯。
  • 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 回首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悲壯自救的洋務運動
    當初在清政府裡參與辦洋務並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很多人不願意參與。因為辦洋務,和外國人打交道要低聲下氣。 洋務特指「侵略所引起的中外交涉」  「洋務運動」這個詞在今天的國內,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當時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並不叫洋務運動。據考察,這個詞1938年第一次出現在何幹之同志的著作《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中。
  • 教師資格考試-洋務運動
    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2.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中體西用」。3.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隨著洋務運動興起,清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地分裂為對立的兩派,把主張學習西方採用機器生產的稱為洋務派,把反對派稱為頑固派。頑固派的代表人物是倭仁、徐桐、李鴻藻等。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封建制度已經盡善盡美,不需要任何變革。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清政府文武大臣中的有識之士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意識到:中國正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著亙古未對之強敵,中國再也不能不思改革了。這樣,在19世紀60年代,「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朝野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制器」、辦「洋務」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經過鴉片戰後20年的醞釀,中國總算開始啟動了一場現代化運動。1861年初,恭親王奕等人上奏清政府,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場尋求自強的洋務運動悄悄拉開了序幕。
  • 中國軍史: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他們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列強的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他們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的維護清朝統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暫時支持洋務運動的策略。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一.洋務運動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擺脫困境,富國強兵。洋務運動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   洋務運動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①購買外國機器,學習西方技術,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②籌建新式海軍。
  • 學習「洋務運動」的一點體會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冑,無益於自強實際。
  • 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
    中國的近代化,是在中國社會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由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開始起步的。洋務運動發軔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終止於九十年代中期,持續了三十多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化的早期階段。
  • 晚清洋務運動開設軍工廠時,為何還要開設大量學堂?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興起了一場洋務運動。這場洋務運動就是希望能改變當時中國貧弱的一面。當時的洋務派都認為,中國之所以會貧弱,原因在於槍炮器械不如外國人。所以,在洋務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槍炮,製造軍火。
  • 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及啟示
    洋務運動時期,由於清政府急需優秀的外交、翻譯人才,因此以培養外語人才、傳播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的洋務學堂陸續開設,中國外語教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這些洋務學堂在外語教學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舉措,本文試圖從教材、教法、教師三個方面分析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為當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供可借鑑之處。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曾國藩發現,洋人製造機器,都是根據書上的數字推算而來,一切按照圖紙的標準來辦。但是,由於製造機器需要的書籍,都是外文資料,不懂外語的中國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別說要照此來製造機器。因此,曾國藩於1867年奏報朝廷,設立了中國第一家翻譯館,聘請中外學者主持譯務,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
  • 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洋務運動究竟貢獻了什麼?
    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國強兵為目的運動,是中國開明的地主階級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而做出的自救運動。 因其有地主的階級性質所以過去的史學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所以它對近代化的作用遠不及戊戌變法;然而甲午戰敗只是洋務運動的一部分,難道部分能影響全局嗎?
  • 關于洋務運動,你還記得多少?
    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可謂眾所周知,但其中的一些細節,想必大家都不是太清楚,比如:什麼原因引起的,成果有哪些,最後帶來了什麼影響,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這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都經歷了什麼。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指導思想,開始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創辦軍事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廠主要有:第一個兵工廠——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用於製造子彈、火藥、槍炮;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製造輪船、彈藥、機器;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局,生產輪船。
  • 也論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的關係
    他們妄圖通過「求富」來支撐和發展軍事工業,以維護他們的封建統治。   清政府在中法戰爭,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以自強為中心的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派並未承認這一點,仍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前提下,從事官辦軍事工業活動。
  • 2019考研:中國近代史綱要筆記之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首先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為了加強海防邊防,發展本集團的軍事實力。   鎮壓農民起義是第一位的原因。   2.洋務派的綱領(指導思想):所謂「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輔助,並以前者來支配後者。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緊接著又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的侵略史,是清政府的恥辱,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對於晚清政府所留下的一系列恥辱,我們不得不承認,又不得不反思。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
  •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談中日足球的革新運動「什麼運動最讓人揪心?」答曰「中國足球」。這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火炬手》中的經典臺詞。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曾國藩為代表。日本於1868年開展「明治維新」,實行維新變法。兩國的目的相同,都是為實現富國強兵,建立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所不同的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而明治維新卻使日本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不久日本開始對外擴張,成為資本主義強國之一。
  • 洋務運動VS明治維新:近代亞洲最驚心動魄的實驗
    19世紀的亞洲處於西方列強的威脅之下,中國和日本相繼被西方列強用艦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在面臨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情況下,中日兩國開始了驚心動魄的救國實驗,在中國是「洋務運動」,在日本是「明治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