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一個狠勁十足的B城市,早期是洋務運動的中心之一

2020-12-19 地球新觀察

中國的車牌代碼很有意思,有些車牌的諧音更是讓人「不忍直視」,像「贛B」、「黑B」、「新B」、「貴B」等等,老司機別跑帶帶我!

而今天在這裡要說的就是另外一種帶B的城市——黃石市,它的車牌恰好用普通話發音就是èbī惡B(鄂B),是不是很像?

黃石[huángshí]

黃石是湖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南岸,東北臨長江,與黃岡市隔江相望,西南與鹹寧市鹹安區、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瑞昌市接壤,西靠武漢市江夏區、鄂州市梁子湖區,北接鄂州市鄂城區,區域總面積4583平方千米。

黃石下轄鐵山區、下陸區、黃石港區、西寨山區4個市轄區,大冶市1個縣級市以及1個陽新縣,總人口245.8萬人。2016年年度地區生產總值為1305.55億元,人均GDP約為5.3萬元,屬於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

黃石是湖北省內人口最少的三個地級市之一,排在黃石之後的分別是鹹寧和鄂州,同時黃石的區域總面積在各地級市中也是最少之一,僅排在鄂州之前(鄂州總面積約1560平方千米)。

黃石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19世紀70年代初,中國的洋務運動由發展軍事工業轉到發展民用工業,對鋼鐵和煤炭的需求量增大,黃石古礦冶引起了國人重視。

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使黃石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中國第二家水泥廠——湖北水泥廠,湖北省境內第一條鐵路——大冶運礦鐵路,湖北省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煤礦——王三石煤礦等,從此黃石便成為中國洋務運動中心之一,跨入早期工業化行列。

黃石較好的工業基礎也使黃石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境內有武九鐵路貫穿,並有大廣、滬渝、福銀、杭瑞四條高速公路交匯,還擁有國家一類水運口岸。

黃石文化深厚、歷史悠久,是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青銅故裡」、「鋼鐵搖籃」、「水泥故鄉」和「服裝新城」之稱,地理區位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可謂一步一景,境內有以「三山三湖」為代表的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風景名勝。有仙島湖、小雷山、陽新七峰山、磁湖、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東方山等著名景點以及西塞山神舟會和陽新布貼等文化遺產。

你認為黃石作為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之一,將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呢,所有轉型城市都是同一種模式發展嗎?

相關焦點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遇「千年未有之強敵」、處「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出路何在?「師夷長技以制夷」!借西洋堅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聲,與中外相安、十年無事的暫時穩定,匯成了19世紀後半期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契機。洋務運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點。甲午戰爭是對長達30年的洋務運動所做的一次總檢驗,但結果表明,不僅自強求富的目標遠未達到,而且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早期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
  • 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
    中國的近代化,是在中國社會已經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由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開始起步的。洋務運動發軔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終止於九十年代中期,持續了三十多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化的早期階段。
  • 為何失敗的洋務運動卻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儘管隨著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慘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但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近代化奠定基礎。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主張效法「西學」以服務於「中學之體」,強調「中學」不可變。「中學」在中國封建社會裡佔統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專制制度。
  • 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 也論洋務運動與民族資本主義的關係
    洋務運動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關係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複雜的問題。長期以來史學界展開了激烈爭論,迄今尚無定論。本文從洋務派的指導思想、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原則以及洋務企業與民族企業的發展趨勢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不當之處請指教。
  • 2019考研:中國近代史綱要筆記之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首先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為了加強海防邊防,發展本集團的軍事實力。   鎮壓農民起義是第一位的原因。   2.洋務派的綱領(指導思想):所謂「中體西用」,就是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秩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輔助,並以前者來支配後者。
  •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談中日足球的革新運動「什麼運動最讓人揪心?」答曰「中國足球」。這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火炬手》中的經典臺詞。中國國家足球隊主教練人選在國外教練和本國教練之間更迭。從朱廣滬和高洪波兩位本土教練帶隊的成績來看,他們還無力充當中國足球救世主的角色。國內知名企業大連萬達集團斥巨資打造中國足球,中國足協高層一系列動作來看,中國足協已下定決心重塑中國足球。1861年,為實現富國強兵,清政府掀起了全面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
  • 一代人幹一代人的事:洋務運動究竟貢獻了什麼?
    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國強兵為目的運動,是中國開明的地主階級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而做出的自救運動。 因其有地主的階級性質所以過去的史學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所以它對近代化的作用遠不及戊戌變法;然而甲午戰敗只是洋務運動的一部分,難道部分能影響全局嗎?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一.洋務運動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擺脫困境,富國強兵。洋務運動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   洋務運動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①購買外國機器,學習西方技術,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②籌建新式海軍。
  • 學習「洋務運動」的一點體會
    經過短短一個學期的近代史學習,我對 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產生了興趣。想藉此機會談一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失敗。 這場歷時35年的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直受到許多爭論。
  • 中國清朝洋務運動留下的文化瑰寶
    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於是有了洋務運動
  • 教師資格考試-洋務運動
    ,也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是常考的知識點,其考察的角度比較固定,從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洋務派的主張、洋務運動的內容、性質及影響等角度進行考察,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時要掌握該知識點。
  • 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及啟示
    洋務運動時期,由於清政府急需優秀的外交、翻譯人才,因此以培養外語人才、傳播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的洋務學堂陸續開設,中國外語教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這些洋務學堂在外語教學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舉措,本文試圖從教材、教法、教師三個方面分析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為當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供可借鑑之處。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緊接著又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的侵略史,是清政府的恥辱,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對於晚清政府所留下的一系列恥辱,我們不得不承認,又不得不反思。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回首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悲壯自救的洋務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  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系,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近代史研究》雜誌社社長、《抗日戰爭研究》雜誌主編等。
  • 欲速則不達:洋務運動「彎道超車」的失誤
    原創 馬勇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馬勇《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1從現代化視角去觀察,洋務運動算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而且是第一次。按部就班,從容不迫,也只是一種理想、理論,政治發展的邏輯當然不是因循,不是步趨,不是重走西方先發國家已經走過的那些完整的路,而是急起直追,迎頭趕上,後來居上,因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就沒有像同時代的日本那樣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普及教育,啟蒙大眾,重構階級,再造社會。此時的中國選擇了「彎道超車」,能省則省,能減則減。舉一個教育的例子。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金陵機器製造局成為近代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能夠製造馬克沁單管機槍、帶車輪移動的架退克魯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除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還與李鴻章一起,創辦了中國最大規模的江南製造總局,並第一個派人(容閎)到外國購買成套「制器之器」。
  • 中國軍史: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他於1889年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織布局,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成為與李鴻章齊名的洋務要人。在維新運動中,張之洞加入「強學會」,當獲知慈禧太后反對變法時,張之洞便退出「強學會」。並下令禁查上海《強學報》壓制湖南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張之洞力主痛剿。清庭發布宣戰諭旨後,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同英國等訂立所謂「東南互保」 的章程。
  • 關于洋務運動,你還記得多少?
    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可謂眾所周知,但其中的一些細節,想必大家都不是太清楚,比如:什麼原因引起的,成果有哪些,最後帶來了什麼影響,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這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都經歷了什麼。而最早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可以說為洋務運動奠定了實踐思想的基礎。從1861年到1895,洋務派在清朝掀起了一系列學習西方技術的改良運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自強,求富」,而實踐思想則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