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歐洲年輕一代政治領袖,他們的求學時間普遍比上一代更長,並且成長於更加多元化的環境當中。」彭博社分析說,他們可以自主使用網際網路,並且會無視過時的政治組織形式,更多相信公民社會而非政黨政治,對特定問題充滿熱情,而不是無所不包的意識形態。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關珺冉 編輯|漆菲
在執政團隊多以男人為主導的歐洲乃至世界政壇,由12名女性和7名男性組成的芬蘭新內閣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19年12月10日,34歲的芬蘭社會民主黨人、前交通部長桑娜·馬林正式就任芬蘭總理,她不僅成為芬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現任政府首腦。
馬林與三位女性新內閣成員的合照在社交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她們身穿黑色西裝,年輕幹練,露出富有親和力的微笑。即將履職的芬蘭五黨聯合政府中,所有政黨黨魁均為女性,其中四位年齡不超過35歲。
在芬蘭人看來,這已是該國歷史上第三位女性總理了,算不上什麼轟動的事情。但馬林和她所率領的「娘子軍」仍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世界最年長的現任政府首腦——94歲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則向這位年輕晚輩奉上「吉言」:「雖然我們相信年輕人的理想主義,但對他們來說,考慮老年人的經歷也很重要。然後將兩者結合起來,那就太好了。」
話題十足的年輕領導人
隨著30多歲的「政治鮮肉」不斷湧入歐洲政壇,由此也引發了各種討論。
2017年5月,39歲的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給世人帶來震撼。他的當選打破了拿破崙·波拿巴保持了170年的法國最年輕總統紀錄。馬克龍和比自己大24歲的中學老師結婚,至今恩愛如昔的愛情故事也讓坊間熱議不斷。
馬克龍上臺後不久,31歲的奧地利外交部長塞巴斯蒂安·庫爾茨將自己的競選海報設計成「時尚大片」,「性感的黑」是他的競選口號。競選期間滿大街都是庫爾茨那張稜角分明的臉,他亦成為奧地利的「國民老公」,更是丈母娘心中的「完美女婿」。憑藉「政治+迷妹」的雙重攻勢,庫爾茨所領導的中右翼奧地利人民黨在2017年10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他也創下全球最年輕國家首腦紀錄。
梅特·弗雷澤裡克森在2019年6月成為丹麥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也是丹麥第二位女首相。她大選中聚焦社會福利、氣候變化、移民等議題,承諾增加公共支出,上調企業稅和富人稅,進行養老金改革,關注氣候變化等。
出生於赫爾辛基的馬林則是在LGBT(指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家庭中長大。這位政壇女強人毫不吝嗇於向公眾曬出其私人生活,未婚先孕的她生下兩個寶寶,並大方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懷孕歷程,還貼出給孩子餵奶的照片。
除了以上這幾位,2016年於裡·拉塔斯成為愛沙尼亞總理時年僅38歲,他深受整個波羅的海國家俄語少數族群的歡迎;同樣於38歲上臺的愛爾蘭總理裡奧·瓦拉德卡,在該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前就公開出櫃了;現年39歲的紐西蘭總理阿德恩,在2019年3月基督城槍擊案後表現出沉著冷靜的應對方式受到外界讚許。
給民眾打了一針「興奮劑」
總部位於美國的One Earth Future基金會調查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200多個國家、2300多位領導人的信息。數據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領導人的平均年齡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歐洲領導人的平均年齡自1980年以來一直在下降,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正在崛起的歐洲年輕一代政治領袖,他們的求學時間普遍比上一代更長,並且成長於更加多元化的環境當中。」彭博社分析說,他們可以自主使用網際網路,並且會無視過時的政治組織形式,更多相信公民社會而非政黨政治,對特定問題充滿熱情,而不是無所不包的意識形態。「相比於前輩,意識形態和身份對他們來說並不那麼重要。他們利用傳統政治制度來獲得權力,但對其忠誠度卻很低。」
馬克龍在2016年組建了政治團體「前進運動」,宣稱自己「非左非右」,而是代表整個法國。這一理念成功吸引到民眾的支持,「前進運動」也借勢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徹底打亂了法國固有的政治版圖。曾擔任政府經濟政策顧問的讓·雅克·巴伯裡將馬克龍驚人的政治影響力比作打車軟體「優步」,「馬克龍優化了如『計程車行業』一般的法國政治體系,送別了數百名老牌政客」。
不容忽視的是,這群年輕政治領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處於多事之秋、衰老中的歐洲。
債務危機戳破了歐盟的華麗外衣,高福利制度讓國家財政赤字不堪重負,退休人口佔到歐盟成員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老齡化與人口萎縮成為困擾歐洲的難題。與此同時,難民危機、恐怖主義襲擊以及英國脫歐引發的歐洲一體化危機,也讓各國政黨如履薄冰。
「在民粹主義崛起的背景下,歐洲各國政黨都在進行自我改良,以應對民眾信心的下降。重塑領導人的形象正是其著手的方向之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蓓向《鳳凰周刊》評價說,「一些年輕面孔無異於給歐洲民眾打了一針『興奮劑』。民眾期盼年輕的政治領袖能夠打破固有政治模式和傳統思維,這讓他們有了走到政治舞臺中央的契機。」
剛剛結束的英國大選中,雖然自由民主黨黨魁喬·斯溫森最終落選,但她作為「80後」女將信心滿滿投入選戰,還將支持者的孩子抱入懷中的畫面,贏得不少掌聲。「在歐洲,很多中左翼黨派的政治立場更能體現年輕人的關切,比如英國自由民主黨就更加關注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等議題。所以年輕的領導人也更多出現在這些中左黨派之中。」張蓓說。
除此以外,這些新生代領導人也比他們的前輩更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展現自己的親和力,以及宣傳政治理念。馬林的社交媒體就給她的競選之路加分不少,她曾坦言:「我代表了年輕一代,當涉及到社交媒體時,我認為我是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即使我是總理。因此,我不會改變自己的舉止。」這也讓越來越多的老一輩政客開始學習網際網路運用,改變與民眾的溝通方式。
女性執政時代的到來
性別平權是歐洲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北歐那些異軍突起的女性領導人也備受關注。除了芬蘭,丹麥首相梅特 弗雷澤裡克森和挪威首相埃爾娜·索爾貝格都是女性,丹麥九個政黨中有四個由女性掌舵;瑞典政府和政黨領導人中亦有半數是女性。
「這是因為北歐早於其他國家賦予女性選舉權。」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薩迪亞·扎希迪解釋說,芬蘭早在1906年就開放了女性選舉權,美國直到1920年才給予女性選舉權。「北歐國家的女性擁有諸多生育方面的福利政策,包括慷慨的帶薪育兒假,父親也同樣享有帶薪產假,使得女性沒有後顧之憂。」
隨著雙職工和單親家庭數量的增加,對託兒服務的新需求也出現了。歐洲性別平等研究所認為,高質量、可獲得和可負擔得起的託兒服務是使父母能夠留在或加入勞動力市場和減少就業方面的性別差距的關鍵。在這方面,芬蘭同樣樹立了標杆。
此外,《歐洲政治科學評論》的研究表明,配額制度是提高女性在議會中所佔比例的有效手段。部分歐盟成員國出臺了「女性配額」法案,以立法形式規定大型企業和聯邦政府部門管理層中的女性比例。
12月1日,歐盟委員會首位女主席馮德萊恩甫一上任,就組建了歐委會史上第一個基本實現性別平衡的團隊——如今的27名團隊成員中有13名女性、14名男性。馮德萊恩說,希望扭轉半個世紀以來女性委員數不足20%的情況。
相比歐洲諸國,美國在女性參政方面則有些跟不上腳步了。希拉蕊·柯林頓原本在2016年有望成為首位女性美國總統,可惜未能如願。2020年的美國大選,一度熱門的非裔女性總統候選人卡馬拉·哈裡斯被視為「女版歐巴馬」,如今卻由於「資金不足」而退出角逐。
聯合國婦女署與各國議會聯盟每兩年更新一次《婦女參政地圖》,就女性在政府立法和行政部門所佔的比例對全球各國進行排名。2019年的排名顯示,全球193個國家中,美國位列第78位。過去20年,由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女性參政人數均有提高,使得美國的排名一直下降。
有分析認為,隨著英國脫歐、美國也在川普掌權下變得更「內向」,英美的影響力將減弱;而歐洲多位新生代領導人正以樂觀態度展望自由開放的世界,使歐盟煥發生機並有望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重要作用。
當然,這些年輕領導人也會遭遇質疑。歐洲外交關係理事會高級政策研究員利伊克就說:「他們看上去表面很光鮮,但內在與外表相配嗎?」
上臺才兩年多,馬克龍便遭受各方挑戰。2018年底馬克龍政府提高燃油稅,全國爆發「黃馬甲」運動,其支持率也降到歷史最低點。2019年馬克龍政府試圖推動退休改革,又招致工會主導的全國大罷工。
在國際舞臺,馬克龍在北約峰會上的一句「北約腦死亡」惹了禍,被批評是在挑起矛盾,破壞團結。與此同時,法國對美國科技巨頭徵收「數字稅」,使得法美陷入貿易摩擦。他所呼籲打造的「歐洲軍」,不僅被川普嘲諷,也未能得到歐盟的響應。最新民調顯示,雖然馬克龍支持率微微提升,但負面評價仍佔多數。
曾經的全球最年輕領導人庫爾茨,上臺不久後遭到彈劾下臺,成為奧地利執政時間最短的總理。這是因為極右翼的自由黨在2019年5月爆出「通俄」醜聞,自由黨當時正和庫爾茨領導的人民黨保持聯盟關係,一時間輿論譁然,奧地利國民議會隨後通過針對庫爾茨及其內閣的不信任案,他也被罷免。不過在9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人民黨支持率大獲全勝,庫爾茨仍有望東山再起。
庫爾茨競選時的海報
「在如今歐洲的大環境下,領導人年輕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性變化趨勢,還是只作為某種趨勢的一種表現,抑或是歐洲人焦慮之下的一個選擇,還值得我們謹慎判斷。」張蓓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