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其骨與不雕,觀代中國畫藝術大師——潘天壽

2020-12-16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小編雙婷,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強其骨」與「不雕」,觀代中國畫藝術大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號壽者。浙江寧海人。他生長於農村,幼時家境清寒,以《芥子園畫傳》作為啟蒙課本,靠刻苦自學走上藝術道路。19歲進入杭州第一師範,得到經亨頤、李叔同的指導,有機會看到許多古今朽畫名作,廣泛學習,莫定基礎。27歲到上海,很受吳昌碩的器重,在藝術上嶄露頭角。

在舊社會,他作為一個愛國的、正直的畫家,與國民黨的賣國、腐敗,是格格不入的。他在畫上曾自署二獺道人代徽在何處呢?他是懶於應酬,不屑與達官貴人之流交往。他非常欣賞八大山人孤傲冷逸的藝術風格,曾在詠八大山人的詩中寫道:「不堪聽唱念家山,盡在瘋狂哭笑間,一鳥一花山一角,破裂裝溼暮雲煙。」這無非是感事傷懷,在那風雨飄搖、國事日非的形勢下,借詠八大以抒發憂國之情罷了。故有一段時間,潘天壽在他的畫上自署「心阿蘭若住持」的別號,寄情於佛學。也是他對現實失望心理的反映。但是強烈的愛國之情,使他不能遁跡空門,曾在《夢渡黃河》一詩中說:「時艱有憶田橫士,詩絕彌懷救勒歌,為訪幽燕屠狗輩,夜深風雪渡黃河。」他「憶田橫」,是痛斥那些喪失民族氣節的投降派;他盼望有韓信那樣的「屠狗」英雄,挽民族於危亡。原來畫家那淡泊冷漠的外表下面,包藏著一顆熾熱的赤膽忠心。熱愛祖國,熱愛民族藝術是播天壽思想的核心,從這點出發,決定了他後來繪畫風格的發展。

解放以後,躬逢盛世,潘夭壽的思想豁然開朗。他積極下鄉深入生活,創作歌頌勞動、歌頌新風尚的繪畫,畫風產生巨大轉變,從表現孤傲超脫的內心世界,轉向表現崢嶸壯闊的時代精神;變蕭散淡遠的幽思,為雄強勁健的意境,從而使其作品出現雄闊奇崛、樸質高華的獨特風格,表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他非常重視畫家的人品,在《聽夭閣談畫隨筆》中說:「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藏於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術,不求工智能登峰造極。」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潘天壽的畫以大筆墨線為主,雄健剛直,凝練老辣,極有骨力。他畫上的墨線,很少弧線,轉折處往往成為方形,稜角分明,給人以倔強不屈的感覺。運筆沉重而多頓挫,筆線邊緣不整,或粗或細,或幹或溼,有複雜的變化,益顯得老辣生澀。這樣的墨線,方中有圓,直中有曲,剛中有柔,重而能秀,所謂如「折釵股」、「屋漏痕」,這正是寫意畫所推崇的用筆的上乘。所以黃賓虹稱讚他「筆力扛鼎」。潘天壽喜歡畫巨大的磐石,往往頂天立地,碩大無朋,充滿整個畫面。然而這麼大的巨石,卻不加披染,只靠幾條勾勒輪廓的墨線來表現,不僅巖石的凹凸轉折,紋理層次,一清二楚,而且石頭的千鈞重量和堅硬的質地,都強烈地表現出來。這種畫法是前人沒有的,也是其他人不敢做的。

因為如果沒有扛鼎的筆力,石頭的輪廓線就會成為中間空白的框框,越是簡括造型,越是要筆筆見骨力,來不得半點疲軟。潘天壽喜用濃墨、潑墨作畫,特別顯得墨氣厚重。筆法與墨法相輔相成,形成沉雄勁健的風格荃調。他畫的石,不是花園裡的假山,小巧玲瓏,供人玩賞;也不是河灘上的卵石,經不起波濤的衝刷,磨洗得圓滑精光。他畫的是故鄉天台山的花崗石。是雁蕩山的沉積巖,雖經歷千年的風霜,萬年的雷電,仍巋然屹立於天地之間,表現了雄鍵剛毅的內在精神。這正是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

他畫的鷹、鮮,羽毛蒼老披紛,嘴爪硬如屈鐵,常常居高臨下,轉側啤院,雄視四方。他畫的松、梅,虯枝強拗,葉如鋼針,樹幹布滿蒼老的疤痕,是飽經風霜磨練的不屬形象。他畫菊花,枝幹多做垂直造型;畫荷,梗多用頓挫筆法,均能於婉約中見剛勁。總之,潘天壽的畫是不屬的意志與剛勁強健的力量的化身,是在「強其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產物。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情神、氣質和時代風貌。

潘天壽還有一顆刻著「不雕」二字的印章。不雕,即不加雕琢,渾樸、自然、純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意,體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在藝術追求上的最高境界。他畫巖石碩大方正的造型,畫鷹的粗獷。畫松、梅的古拙,都表現一種質樸無華的意趣。他畫梅、竹,常配以突兀的山巖,畫荷花常配以雜草、枯葉,使畫面充滿山野氣息。他還直接畫野藤、山花,曾多次以雁蕩、龍漱間不知名的花草入畫,正因為它們不是人工培植的,更為自然樸質,更符合畫家的審美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潘天壽長於指畫,晚年作品大部分是用指墨畫成。為什麼要用指畫?他在《指頭畫談》一文中說:「(指頭畫)每條線的畫成,往往似斷非斷,似續非續,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或粗或細,如錐畫沙,如蟲蝕木,如繃蚌的文字,如屋漏的痕跡。特具一種凝重古厚的意味,極為自然,殊非毛筆所能到。」這段話的核心,就在「極其自然」。可見潘天壽晚年喜用指作畫,不是獵奇炫異,而是因為指畫更能達到他所追求的」不雕」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四川往事|另類的潘天壽
    有人說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講座現場在成都畫院「藝術大家與四川」系列講座中,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博士以《另類的潘天壽——一個孤獨的大師》為主題,從潘天壽的生平、藝術生涯、思想成果等方面,為聽眾解讀一代美術巨匠潘天壽的傳奇人生。
  • 蒲華、吳昌碩、潘天壽,三位大師的時空臆想
    蒲華、吳昌碩、潘天壽這些書畫大家,如今都在另一個世界聚首了。如果可以重返人間,蒲作英會像缶翁那樣經營自己嗎? 吳昌碩肯定是不願意落到蒲華那步田地。讓他跟潘天壽換,恐怕他也不幹,文革那些年不會有好果子吃。
  • 民族翰骨——「潘天壽學派」的探討
    近代西方,像雅典學派那樣文化領域的學派輝煌不再,但在藝術領域,卻出現了瓦爾堡學派等著名的學派,使藝術由重在創作、重在風格轉化為重在教育、重在思想。近代中國,像浙東學派、常州學派那樣文化領域的學派亦輝煌不再,但在藝術領域,卻出現了潘天壽學派的高峰標舉,使藝術由重在創作、重在風格轉化為重在教育、重在思想。從這一意義上,用學派而不只是畫派的視野來認識潘天壽,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其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
  • 霸悍奇崛、充滿金石氣的潘天壽書法
    潘天壽(1898-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別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我國著名的中國畫家和藝術教育家。浙江寧海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書畫得李叔同、吳昌碩等名家指導。著作有《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潘天壽書畫集》等。潘天壽的書法霸悍奇崛、充滿金石氣,他的書畫作品是一律不準出境的藝術品。大約在四十年代末,潘天壽的藝術走向成熟,至五十年代後期進入高峰期。
  • 「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移師杭州
    」移師杭州   今年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5月,「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潘天壽一時成為時下中國畫壇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他「一味霸悍」的繪畫,他關於「中西繪畫拉開距離,兩峰獨立」的觀點,特別是他「振興民族藝術,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係」所表現出的一種文化自信和擔當,都無疑對當下中國畫壇乃至文化界有著深刻的啟示與時代意義。
  • 美術研究|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
    近現代百餘年來,主張並實行本位文化的傳統派畫家不勝枚舉,但對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水墨畫)作出了卓越貢獻和深刻影響的並不很多,如果要推出幾位可以稱之為大師的人物,我認為應當是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他們四位都不曾借鑑外來繪畫;都是從傳統自身和時代感應中求對中國畫的發展;他們還都創造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將自己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 民族翰骨 巨匠歸來 | 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先睹為快
    潘天壽大展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下半年此展覽回到了潘天壽生活和工作的杭州,在浙江美術館展出,有特別重要和深刻的意義。此次在浙江美術館策劃的潘天壽大展與中國美術館在策劃上有所不同,將更加突出潘天壽先生在教育上的貢獻,以及中國畫傳承上的延綿不絕。突出的方面表現在:第一,「師容」:入口及中庭圍繞「百代宗師」設計,以四堵潘天壽形象牆呈現大師的親切面容。
  • 中國畫松樹的三種形式畫法
    上面這幅畫是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李可染先生對繪畫一絲不苟,一生勤勉刻苦,對藝術有著深厚的理解和高超的造詣。那麼我們就看看他的松樹有何特點哪?李可染先生的繪畫有很大的一部分成份是來自於寫生所得,他與張仃等幾位老藝術家在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走出去到生活中去寫生,汲取營養,並且結合了西方繪畫的光影的繪畫思想終於有了自己的藝術形式和特點。
  • 潘天壽年近八秩的學生薑寶林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展——師心:姜寶林中國畫筆墨傳習展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幕。此展生動地說明中國畫的筆墨探索沒有中斷,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拓展形成了新的藝術境界。姜寶林的畫裡寓意著未來精神,沒有這種造詣、立意就不可能成為藝術。在肖峰看來,此次展覽和研討會是一個開始,很有價值,希望這樣的活動在潘天壽紀念館能夠繼續下去。
  • 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12月1日開幕 巨幅水牛圖首次合璧
    《耕罷》   杭州網訊 2017年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12月1日,「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作為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將在浙江美術館展出。5月,「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展覽此番巡迴到杭州,回到潘天壽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展示上突出潘天壽的教育形象和教育貢獻以及中國畫學脈傳承的綿延不絕。展覽還進一步展現了潘天壽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文化自信,堅守中國特色,立足中國現實,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不斷鑄造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羽扇綸巾】潘天壽:中國畫系學素描,我表示反對
    潘天壽:中國畫系學素描,我表示反對【羽扇綸巾】    但中國畫捉形,卻是用線勾大輪廓而不用明暗,這是中西不同之處。學西洋素描,畫一張石膏頭像或半身像要畫三個星期,有的甚至要畫四五周,一學期只畫三張或四張,一年畫六或八張。油畫系這樣訓練是好的。中國畫系這樣畫,我不敢說絕無好處,但是作用不大,費時太多,我表示反對。中國畫系除共同的理論課以外,其他的項目很多。如詩詞、書法、篆刻、畫理、題跋等等,是油畫、雕塑等系統所沒有的,哪有很多時間費在專摸明暗的素描上?
  • 美術研究|潘天壽: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
    畫畫是條很艱辛的道路,潘天壽先生曾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滑思宏,號「北邙山人」,1941年出生於洛陽偃師。滑思宏不滿足僅僅在設計領域的工作,1972年就暗暗下決心在中國山水畫這一中國文化藝術殿堂去闖蕩。
  • 與君共歲華:潘天壽與徐家的交往,品茗賞梅,其樂融融
    潘天壽 芙蓉雛菊圖 局部潘天壽(1897-1971年),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人。是現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授。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鬥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
  • 潘天壽抗戰時期的七幅作品:每一幅都是與徐伯璞友誼的見證!
    潘天壽(1897-1971年),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人。是現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其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練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是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
  • 潘天壽?不,李苦禪!
    李苦禪中國大寫意花鳥的集大成者如果說潘天壽是基於中國畫而青出於藍突破傳統的天授之才李苦禪則為融西方造型於中國畫探索國畫大寫意的創造先鋒他的畫博眾家之長,融匯出新渾厚豪放、古樸雅致>畫裡世界鮮明獨特今天,就和默默跟隨李苦禪大師感受磅礴揮灑的大寫意世界吧雄鷹勢待發濃墨渾厚揮筆而就方眼利嘴蓄勢待發禽鳥安得家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創作的《武漢防汛圖卷》《護林》等一大批代表20世紀中國畫成就的精品力作,豐富了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繼承和拓展了嶺南畫派藝術,也為新美術教育體系提供了新鮮而重要的經驗,在中國畫壇影響至今。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
  • 白天畫畫,藝術大師吳冠中作品欣賞
    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吳冠中說:「藝術是野生的,藝術家的要害在個性,拒絕豢養,自生自滅,餓死首陽而不失風骨。」
  • 廣東肇慶雕硯人變身齊白石大師的「齊門」治印傳人
    廣東肇慶雕硯人變身齊白石大師的「齊門」治印傳人 2015-05-07 20:40:47圖為伍錦標在展示拜師後齊西來大師所贈的「重禮」—「白石之門」、「白石門下」以及「齊門」等印章12枚。 黃耀輝 攝  今年72歲伍錦標,筆名思石,硯人,肇慶端州區人。現為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特聘書畫家,多次被海內10餘家藝術專業團體、出版社授予殊榮。
  • 潘天壽親傳弟子江楓及再傳弟子劉國銘師徒相聚,藝術探討
    近期,潘天壽的《耕罷》因其一味霸悍的非凡氣度以及嚴謹沉靜的內蘊,以1.76億在華藝國際首度推出的大美夜場最終落槌。成為潘天壽藝術生涯中難得一見的宏章巨構。堪為新美術史上新的裡程碑。明年是一代畫壇巨匠潘天壽先生50周年的忌辰,出於對先師的緬懷與悼念,素有當代寫意葡萄之王之稱的滹沱書畫院院長劉國銘先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耕讀文化,從小出身貧寒的他,幼時也放過牧,且能深感「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身堅韌勞作而不居功」之意,結合自身感悟再現《耕罷圖》,並有幸邀請自己的恩師江楓先生前來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