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江網信 譚耀廣
近日,江門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展出了一件不久前從美國郵寄回來的二戰美國陸軍軍服以及一頂繡上了英語「二戰老兵」字樣和勳章樣式的帽子。記者2日從該博物館及臺山華僑歷史研究者陳慶偉處得知,這套軍服的主人是諾曼第戰役參戰老兵、美軍最高榮譽勳章獲得者、臺山鄉親黃君裕。今年4月26日,這位百戰餘生的老兵在美離世。得知消息後,陳慶偉與黃君裕的兒子黃兆英取得聯繫。最終,在陳慶偉的發動下,黃兆英將父親的軍裝等遺物寄回並捐贈給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讓它們在僑鄉大地訴說五邑子弟為二戰勝利作出的卓越貢獻。
據悉,目前考證出有數十位華人作為盟軍戰士參加了1944年6月的諾曼第戰役,包括黃君裕在內,已確認有4位來自臺山。他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寫下了不可抹殺的濃墨重彩一筆。
陳慶偉介紹黃君裕的軍服等遺物
搶灘奧馬哈 矢志為英雄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1924年出生在臺山市大江鎮水樓潮慶村的黃君裕,14歲時移民到了美國。1943年美國計劃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打擊納粹德國。當年黃君裕入伍參軍,隸屬第28步兵師,移駐英國準備歐洲戰事。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打響。第28步兵師是搶灘諾曼第的首批部隊之一。當日拂曉,黃君裕和戰友們乘船從英國出發,登陸易守難攻的奧馬哈海灘。黃君裕曾回憶,在登陸時,隱藏在碉堡中的德軍並沒有開機槍向他們掃射。盟軍後續部隊登陸時,機槍聲突然響起,並逐漸頻密。冒著密集的掃射和不停的轟炸,他衝到一個草叢中暫時躲避,並伺機還擊。慘烈的戰事一直持續到天黑,在海空火力支援下,德軍防線崩潰,黃君裕和戰友們成功爬上海岸制高點,登陸作戰取得勝利。
隨後,黃君裕隨部隊一路北上。黃君裕曾回憶,作為一個偵察兵,他總是懷著「如果要死去,就作為一個英雄而死」的信念,戰鬥在最危險的前線位置。在當年9月的許特根森林戰役打響前夜,黃君裕奉命帶領一支巡邏隊進入德國偵查,最早發現德軍設置的阻擋坦克和車輛的障礙物。他回憶:「一開始我不知道怎樣去表達這個障礙物,後來腦子閃過一個念頭,覺得障礙物的形狀像我們中國龍的牙齒,於是我就用『龍牙』這個詞來向上級報告。」自此之後,「龍牙」一詞進入官方文書,並被美軍沿用至今。
美軍最高榮譽勳章 遲到65年
在歐洲戰事的最後階段,黃君裕因傷退下火線。等他康復後才知道,戰事早已結束,自己的部隊也被整編,原來的建制不復存在。因此,黃君裕沒有拿到原部隊的參戰證明。戰爭結束半個多世紀後,黃君裕的家人向時任美國國會聯邦參議員約翰·克裡尋求協助,最終找回老人當年的參戰記錄。2009年,約翰·克裡親自向黃君裕寄信:「美國陸軍黃君裕,今天,我驕傲地宣布,你獲得了國家的最高軍隊榮譽勳章——紫心勳章、銅星勳章。」
視死如歸 臺山子弟血灑歐洲
陳慶偉向記者介紹,二戰期間,有兩萬多在美華人從軍。目前已考證出數十位華人參加諾曼第戰役,其中確認包括黃君裕在內的4人是臺山人。
「當年他們參軍,都是抱著赴死的決心,不少人因此而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陳慶偉透露,其中服役於美軍101空降師的陳炳沛,就在1944年9月的荷蘭市場花園行動中犧牲,年僅20歲。
黃君裕回憶,參戰之後家人曾經收到過一封美軍寄出的陣亡通知書。「我爺爺不懂英語,以為是我陣亡了,傷心得不得了。」原來,不少華人子弟移民美國時並沒有固定居所,登記資料時習慣把親戚、朋友或同鄉家的地址作為自己的住址,「估計通知書裡提及的陣亡士兵,也是一位華人。」在一些視頻採訪資料中,每每提及往事,黃君裕總是止不住傷心的淚水:「奧馬哈海灘登陸那一戰,我們隊187個戰友,只有我一個活下來。」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陳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