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開篇首播!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2021-01-13 澎湃新聞
【速看】開篇首播!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

2020-12-29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後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

為了全景展現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

歷史意義、社會影響,

《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

於12月29日至31日晚8點檔

在CCTV-4播出。

央視頻APP將在每天17:00

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在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的策劃協調下,

今天,第一集《漂洋過海》

將重點聚焦江門僑批。

江門僑批率先

以「跨越山海的家書」講述家國故事!

今天17時,

央視頻APP將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今天20時,

CCTV-4也將準時播出,

街坊們記得收看哦!

△去海外謀生的五邑人通過銀信與家人建立聯繫。

《跨越山海的家書》分為三集:《漂洋過海》《信短路長》《家國情懷》。攝製組前往江門、汕頭、漳州等地取景拍攝,以實物展示、人物訪談、情景再現等方式,挖掘鮮為人知的僑批故事,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立體展現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

△攝製組在江門拍攝。圖片來源:開平發布

△攝製組在江門拍攝。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

攝製組採訪了眾多僑批局的後人,包括「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的兒子曾益奮、「魏啟峰批局」第六代傳人魏壁光、「天一總局」創辦人郭有品的第五代傳人郭伯齡等。並採訪了眾多專家學者、收藏家,重溫華僑先賢艱辛創業、心繫國家、回饋家鄉的時代記憶。

廣東江門,

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

有著400多萬五邑籍

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

分布在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

△五邑華僑廣場。彭偉宗 攝

一張張泛黃的銀信,

是老一輩五邑僑胞

艱難創業史的有力見證。

△五邑人通過銀信與家人聯繫。

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

始終閃耀在歷史長河裡。

僑鄉江門是銀信檔案「寶庫」

銀信(僑批)是指

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

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

是「銀」和「信」結合的檔案文獻。

△臺山銀信博物館。

2013年,

僑批檔案申遺成功,

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銀信檔案館藏豐富,截至目前:

江門市博物館館藏銀信檔案資料約2.6萬件(套),其中華僑書信約6000件(套),金融票據2萬多件(套);

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

開平市博物館目前收藏銀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書信、票據、記帳簿、年結簿等。

△銀信紀念廣場。彭偉宗 攝

江門銀信保護走在全省前列

早在100多年前,

一封封來自世界各地、

道盡家長裡短的銀信,

記載著五邑海外遊子對家的眷戀

被郵寄了回來。

現存的銀信檔案大部分歷經百年,

難免受潮、蟲蛀,外觀破壞嚴重。

如何保護這批銀信檔案成了文物工作者的重點。據悉,目前江門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實現恆溫恆溼和分類保存,銀信檔案資料存放在紙質文物庫房,庫房櫃架等做防蟲處理。此外,博物館購置有真空殺蟲機兩臺、冷藏冰櫃一臺,可以在館內實現銀信檔案資料的殺蟲處理。

△臺山端芬海口埠——銀信柱。

據了解,江門市博物館目前和廣東省博物館以及省內修復單位合作,已經完成了數十件銀信檔案資料的修復。在澳門文物修復學會的指導下,正在逐步建立紙質文物修復實驗室,並開展人員培訓工作,未來江門市博物館將具備獨立修復銀信檔案資料的條件。

「江門銀信僑批保護走在全省前列。」廣東華僑博物館副館長陳宣中認為,江門有關僑批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對僑批進行專業化、規範化保護,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僑批保護蔚然成風。

來源:江門發布

運營:恩平市融媒體中心(恩平廣播電視臺)

原標題:《【速看】開篇首播!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開篇首播!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開篇首播!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僑批紙短,家國情長。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黎禹君實習生/陳清松「江門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做得特別好,既有自然景觀、歷史文物,還有不少珍貴文獻。尤其是人和物結合得特別好,這裡還有民歌表演、樂器表演,房子保存著原始的生活氣息,非常難得!」參觀了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總編輯戰歌稱讚道。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隋軍指出,今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汕頭調研時,專程參觀了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了解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強調指出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僑批廣泛分布在廣東潮汕僑鄉、五邑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僑鄉,以及海南僑鄉,是華僑華人歷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記錄和見證。「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說。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僑批保護研究的前沿重鎮,江門市創新思維、積極探索,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展開一場大討論,匯聚「金點子」,開出「好方子」,為僑批保護活化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徑、形成新思考。
  • 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如何進一步保護僑批文化?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業」即僑批業,折射的精神是誠。僑批這一民間金融網絡對於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有什麼時代意義,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討。「銀」即銀信,折射的精神是惠。僑批在歷史不同階段都體現出互惠互利的精神,僑批匯款的數量、用途、來源等,都是僑批文化中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信」是書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華僑華人家庭跨國聯繫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內涵。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在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之際,昨日(10日),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等專家學者以及全國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一行50多人考察了開平自力村碉樓群、開平立園以及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銀信廣場等地
  • 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做好新時代僑批工作!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
    江門日報記者 周華東 攝活動為設在五邑大學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揭牌。昨日,在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鶴山樓揭牌成立,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也同時揭牌,推動僑鄉江門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再上新臺階。
  •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汕頭日報》、「汕頭橄欖臺」:《僑批登記箔》見證汕頭僑中珍貴華僑校史
    七十年前,依靠父母寄來的僑批,汕頭僑中僑生開啟祖國求學之路——泛黃「登記簿」見證一段珍貴歷史本報記者 陳文惠 文 攝編前語僑批一封,銀元幾許,漂洋過海,輾轉歸鄉……在「望洋興嘆」的年代,海外華僑與故土的聯繫,靠的是一封封的僑批。
  • 泰國出版書中發現惠陽僑批:記錄匯款歷史 距今近80年
    惠陽區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的僑胞眾多,更是出現了「吉隆坡王」葉亞來這樣著名的華僑領袖,華僑文化資源豐富。然而,僑批——這種反映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聯繫的歷史見證在惠陽卻鮮有發現。
  • 他捐兩千份「僑批」助建銀信博物館
    家人翹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過這也造就了臺山豐富的「僑批」資源,這些來自華僑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僑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 福建漳州天一總局:見證百年僑批史
    它,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天一總局(前身為天一批郊)。它見證了我國(中國)僑批的發展史,也是「僑批檔案」明年將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重要文物。  從水客到信局  流傳村坐落於九龍江畔,天一信局離江不足百米。「先祖郭有品是天一信局的創始人。1869年,他就是從這裡乘船,順著九龍江出東海,直抵南洋,開始從事僑批事業的。」
  • 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龔春輝攝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龔春輝)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江門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目前正在開展銀信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記者獨家獲悉,海口埠銀信博物館的建設主體工程將於下月完工,經過展成設計和布展之後,今年8月份有望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 抗戰時期,僑鄉成田6家僑批局同時運作:「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館內,一封封僑批背後的奮鬥經歷和感人故事在講解員的解說下躍然紙上,讓參觀人員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汕頭是著名僑鄉。上個世紀,大批潮汕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相隔甚遠,只有通過書信與家人保持聯繫。
  •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通訊: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
    記者10日走訪汕頭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中國、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是贍養親人和稟報平安的一種「銀信合封」,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下半葉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
  • 江門景堂圖書館:僑鄉文化的靈魂棲息地
    古籍文獻修復和特色館藏在眾多圖書館中獨樹一幟   景堂圖書館:僑鄉文化的靈魂棲息地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劉倩  新會區鬧市中隱藏著一座有將近百年歷史的圖書館——景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