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2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後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
為了全景展現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
歷史意義、社會影響,
《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
於12月29日至31日晚8點檔
在CCTV-4播出。
央視頻APP將在每天17:00
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在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的策劃協調下,
今天,第一集《漂洋過海》
將重點聚焦江門僑批。
江門僑批率先
以「跨越山海的家書」講述家國故事!
今天17時,
央視頻APP將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今天20時,
CCTV-4也將準時播出,
街坊們記得收看哦!
△去海外謀生的五邑人通過銀信與家人建立聯繫。
《跨越山海的家書》分為三集:《漂洋過海》《信短路長》《家國情懷》。攝製組前往江門、汕頭、漳州等地取景拍攝,以實物展示、人物訪談、情景再現等方式,挖掘鮮為人知的僑批故事,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立體展現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
△攝製組在江門拍攝。圖片來源:開平發布
△攝製組在江門拍攝。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
攝製組採訪了眾多僑批局的後人,包括「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的兒子曾益奮、「魏啟峰批局」第六代傳人魏壁光、「天一總局」創辦人郭有品的第五代傳人郭伯齡等。並採訪了眾多專家學者、收藏家,重溫華僑先賢艱辛創業、心繫國家、回饋家鄉的時代記憶。
廣東江門,
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
有著400多萬五邑籍
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
分布在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
△五邑華僑廣場。彭偉宗 攝
一張張泛黃的銀信,
是老一輩五邑僑胞
艱難創業史的有力見證。
△五邑人通過銀信與家人聯繫。
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
始終閃耀在歷史長河裡。
僑鄉江門是銀信檔案「寶庫」
銀信(僑批)是指
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
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
是「銀」和「信」結合的檔案文獻。
△臺山銀信博物館。
2013年,
僑批檔案申遺成功,
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銀信檔案館藏豐富,截至目前:
江門市博物館館藏銀信檔案資料約2.6萬件(套),其中華僑書信約6000件(套),金融票據2萬多件(套);
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
開平市博物館目前收藏銀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書信、票據、記帳簿、年結簿等。
△銀信紀念廣場。彭偉宗 攝
江門銀信保護走在全省前列
早在100多年前,
一封封來自世界各地、
道盡家長裡短的銀信,
記載著五邑海外遊子對家的眷戀
被郵寄了回來。
現存的銀信檔案大部分歷經百年,
難免受潮、蟲蛀,外觀破壞嚴重。
如何保護這批銀信檔案成了文物工作者的重點。據悉,目前江門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實現恆溫恆溼和分類保存,銀信檔案資料存放在紙質文物庫房,庫房櫃架等做防蟲處理。此外,博物館購置有真空殺蟲機兩臺、冷藏冰櫃一臺,可以在館內實現銀信檔案資料的殺蟲處理。
△臺山端芬海口埠——銀信柱。
據了解,江門市博物館目前和廣東省博物館以及省內修復單位合作,已經完成了數十件銀信檔案資料的修復。在澳門文物修復學會的指導下,正在逐步建立紙質文物修復實驗室,並開展人員培訓工作,未來江門市博物館將具備獨立修復銀信檔案資料的條件。
「江門銀信僑批保護走在全省前列。」廣東華僑博物館副館長陳宣中認為,江門有關僑批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對僑批進行專業化、規範化保護,發動民間力量參與僑批保護蔚然成風。
來源:江門發布
運營:恩平市融媒體中心(恩平廣播電視臺)
原標題:《【速看】開篇首播!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