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汕頭日報》、「汕頭橄欖臺」讓汕頭僑中這本泛黃的《僑批登記箔》重現在世人面前,汕頭僑中這段深遠的華僑校史亦隨之浮現出來。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汕頭僑中深挖校史,追求的是以史鑑今,追求的是弘揚僑中精神,追求的是凝心聚力,追求的是共謀發展。2021年,新徵程開啟,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希望汕頭僑中全體師生、校友攜手前行,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七十年前,依靠父母寄來的僑批,汕頭僑中僑生開啟祖國求學之路——
泛黃「登記簿」見證一段珍貴歷史本報記者 陳文惠 文 攝
編前語
僑批一封,銀元幾許,漂洋過海,輾轉歸鄉……在「望洋興嘆」的年代,海外華僑與故土的聯繫,靠的是一封封的僑批。每封僑批背後的故事大都平凡而瑣碎,但將萬千封批信融入歷史的長河中,浮現的是潮汕人這一富有拼搏和奮鬥精神的群體濃烈熾熱的家國情懷。這些歷經百年的跨國家書,內容涉及家情、親情、鄉情、國情、世情等,記錄著近一個半世紀的社會變遷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具有極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汕頭融媒集團、僑批文物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從今天起在本報開設「中國心·赤子情——僑批印記」欄目,述說歷史,對話先輩,「喚醒」塵封在僑批裡的記憶,還原海外最鮮活的「中國故事」,傳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篤誠守信、樂於奉獻的可貴精神。
在廣東汕頭華僑中學校史館,珍藏著一本《僑批登記箔》,這是一本歷經近70年歲月的僑批籤收登記本,雋秀的鋼筆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依次排列登記著上世紀50年代歸國僑生收到家人僑批的籤收記錄,內容包括時間、姓名、匯款金額、領款地點、領款人籤名等,泛黃的封面標註著時間:1957年3月11日至9月6日。冬日下午,記者依約來到華僑中學採訪。該校負責校史材料整理的陳宏之和潘偉鵬兩位老師告訴記者,為迎接校慶90周年,汕頭僑中近期對歷史檔案進行全面整理時發現了這本《僑批登記箔》,它見證了學校一段珍貴的歷史。「關於當時學校收到的僑批具體數量,還不能確切統計,但按照這本登記薄的編撰特點,回溯祖輩下南洋的奮鬥史,見證了先輩們的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陳宏之老師說。
記者翻開《僑批登記箔》看到,登記薄共有54頁,每頁登記了21項,共登記了1134項,其中,登記在冊的僑批匯款金額最低是5元,最高是1000元,匯票最高金額是2500元。從登記的資金額情況發現,這些僑生的家庭經濟資本較為雄厚,當年僑生依靠父母寄來批款作為生活來源。在這本《僑批登記箔》中記者看到,方秀中是僑生中的一人,關於方秀中的僑批登記記錄共有5次。其中,3月匯款金額50元、5月匯款金額50元、6月匯款金額40元、7月匯款金額80元、8月匯款金額100元,這幾封僑批既是匯款,也是家書,蘊含著父母對孩子濃濃的親情。記者查閱相關記載了解到,方秀中是普寧鳴崗鄉人,家中有父母、兄嫂和孫兒等10人,當時家中屬於小資產階級。1950年10月11日,18歲的方秀中從泰國返回祖國。1951年,方秀中就讀汕頭私立華僑中學初中二下級甲班。
記者了解到,創辦於1932年的廣東汕頭華僑中學是全國最早成立的一所公辦僑中。新中國成立後,大批印尼、泰國的僑生回國,為了更好安置愛國歸僑學生,「僑中」應運而生。上世紀50年代,有大量僑生在校,高峰時超過全體學生人數的半數,僑生來自東南亞各國,其中以泰國居多。據汕頭僑中潘偉鵬老師介紹,當年,僑中傳達室代為收發僑批。這些飽含父母思念之情的僑批,以及學校的真誠服務,讓僑生們能安心學習、積極進取。這本《僑批登記箔》就是當時學校傳達室專門的登記薄,由學校負責登記造冊,驗明銀、僑匯證,蓋章籤收後,留交收批人。隨著金融、通訊行業發展,僑批如今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其蘊含其中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在如今的社會依然彌足珍貴。陳宏之老師表示,僑批是情感的記錄,體現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的熱愛,僑批文化從古至今傳承下來,青年一代也肩負著將這種優秀中華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的責任和使命。從僑中學成的學生大多數回僑居國從事商業貿易,或者擔任中文教師,或者為所在國派出機構駐外人員。該校培育的一大批優秀僑籍學生被海內外名牌大學錄取。近年來,華僑校友重返母校,回憶往昔,對母校充滿了感情。他們慷慨捐資捐物,助力家鄉和母校的建設和發展。1985年,作為旅泰校友會籌委會秘書,僑生方秀中給母校發來一封信,邀請四位老師前往泰國訪問。信中寫到「今時看到母校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更看到了汕頭特區的長足進步,顯示了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希望更加強旅泰校友和母校的聯繫」。1992年,汕頭華僑中學新樓改建,方秀中和眾多旅泰校友捐資支援母校,該新大樓落成後,每間教室都掛上了捐資校友的牌匾,以此紀念他們對母校的赤誠之心。潮汕僑批故事正是潮汕人感恩等傳統美德的一種美好記錄。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汕頭僑中校史館還有一本封面寫著「汕頭私立華僑中學」字樣的本子,是僑生方秀中當年所寫的親筆自傳,學校還有一張方秀中的「僑生證明書」以及學生證等。這一自傳,可以說是僑生良好家風以及當時紛繁歲月的真實寫照。方秀中小時候在泰國的華文小學就讀,後來學校被封。日寇南侵時,為了躲避空襲,班級的上課地點就搬到山巴去,在山巴繼續就讀私塾學校,直至和平後,才回到曼谷,後來再在附近私塾讀了些時候,到了1946年華校復辦,乃進入培英小學,讀了兩個學期,為求深造,乃轉入當時的中華中學。一個華裔家族的興旺發達與其先輩們長期形成的良好家風分不開,這在方秀中的自傳資料中可見一斑。自傳中,方秀中對自己的特長、優點及缺點進行了剖析。方秀中寫到,他很喜歡醫學,從小希望當一名醫生,愛看醫學相關的書,同時他對農學也很喜歡。自傳中對於他自己的缺點,寫道「性情有時很急躁,容易灰心,有時對人態度不好,驕傲」,而對於優點則以「坦白、有工作熱情」概括。「在一次世界學聯主辦的東南亞學生運動展覽會中,使人真正看到反動派的猙獰面目,我對反動派的仇恨更增加了。」以上文字摘錄自方秀中自傳中的一段話。「在這一段生活中,我看到了奸商市儈欺騙人的面孔,十分不慣,而繁華的都市生活,商人的投機取巧,雖然在引誘我,但我總不失學生的優秀品質。」自傳中說,到了第二學期暑假,學校再度被封了,再次失學的方秀中於是向家裡提出回祖國升學,但因家人的反對他只好在店前工作,晚間就補習英文或暹文。後來,方秀中和幾位同學組織了秘密的小型圖書館,一起寫文、看書、互相研究。不久,因鬧意見而解散。後來,他加入學生總會,這是當時領導學生的唯一秘密團體,平時進行新民主主義學習及愛國運動。方秀中的父親方乙鳴、哥哥方秀南致力家庭生意,社會關係主要是商場的老闆和親戚。在泰國讀中學時,使他認識了反動派的假面具,認識了共產黨才是真理。從那時候起,方秀中的思想逐漸進步,接觸了新的書籍,同學林健對他給予鼓勵,使他有了工作熱情,同時互相學習得益不小,這幾頁珍貴的自傳也見證七十多年前他在泰國時的社會背景。
汕頭華僑中學校長劉毅婉:追尋更多與海外華僑的連結點汕頭僑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去年6月26日,學校啟動《汕頭僑中90年校史》編纂工作,著手對汕頭僑中辦學歷程尤其是華僑辦學歷史進行系統梳理。學校校史編纂小組通過走訪僑中首任校長黃勖吾先生澄海樟林故居、整理上世紀50至90年代的僑生學籍檔案、走訪僑生校友及親眷等方式,與泰國校友重新建立聯繫,深入挖掘學校與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僑血濃於水的連結點。「僑批」就是一個重要的連結點。汕頭僑中校史資料整理中發現的學校僑生《僑批登記箔(1957年)》,印證了作為「家庭生活的生命線」,僑批是家鄉僑眷和海外僑胞感情維繫的紐帶,也是華僑對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僑批更承擔了特殊的角色,有著特殊的歷史貢獻。相信隨著這類華僑辦學史料的陸續發現,對於拓寬學校的海外華僑連結方式,必定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潮人出洋,主要是出賣苦力賺錢寄回家鄉以贍養家人。僑批,便是海外華僑通過華僑自辦的民間信局寄給家鄉親人的銀信。初期的僑批都是由水客帶送的。慢慢的,隨著收寄批信這一行業形成,有了專門為華僑收寄批信的批局,大部分批信就通過批局收寄了,但並不是就沒有水客收寄僑批了。華僑出洋,大都是聚群而居。親戚朋友、同鄉同族的人,多聚居在一起。批局的形成,最初就是因這些族群的擴大,寄批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需要已經可以形成行業了,因此,一些大的水客也就把它當成一種行業來經營。但是一些地方出洋的人不多,國內投遞批局沒有設點到那裡,就只能仍由水客帶送了。如梅州的一些山區,就一直是由水客帶送批信的,直至解放後還是這樣。早期水客帶回的僑批,批封上往往只有寄批者寫的收批人名址、批銀數額,沒有批局印章和郵政戳記。後來,水客帶批也需要登記了,在國外,水客攬收批信後,因為沒有經營許可證,只能委託有許可證的批局代寄至國內,再由水客自己領出來投送。因此,我們便可看到批信上常常蓋有一些人名戳記,如「吳四貴」「學禹」等,也有列字和編號了。解放後,人民政府為了吸收外匯,仍然允許水客經營僑批,只要在國內登記,水客就可以在國內領取到「水客證」或「僑批員」的證件,然後,水客在海外攬收的批信,通過委託海外批局寄入國內後,便可由其在國內自己投送,但批信都得通過郵政寄入,批銀必須通過中國銀行結匯。批局形成後,批封上當然就多了批局的一些管理痕跡了,如蓋有批局印章,寫上列字及編號等。 (曾旭波)
版權為汕頭融媒集團所有,轉載須經授權。
圖文/陳文惠
編輯/林鬱
編發審核/汕頭融媒集團融媒編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