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出新:僑批文物「走出」博物館與公眾見面
位於韓江、榕江和練江三江入海交匯處的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它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
「數以百萬計的華僑從這裡乘船出海,他們回望家鄉最後的景象就是這裡。」站在西堤公園的海濱木製棧道上,西堤公園管理所負責人陳寧邑告訴記者,早期僑民大多數來源於社會底層,他們為了生活前往異國他鄉打拼,從事的大多都是出賣勞動力的行當。
漂洋過海的僑民們,在苦苦拼搏時仍心繫故裡,採用了僑批這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寄回一些血汗錢贍養家庭,「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三江出海,一紙還鄉』。」陳寧邑說。目前,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也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已成為我省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典型樣本。自2016年9月開放以來,西堤公園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訪客達450萬人次。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如今在汕頭、江門等地,這些珍貴文物紛紛「走出」博物館,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在汕頭西堤公園,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嵌入西堤公園的公共空間裡,為市民創造重溫僑批歷史文化的場所,實現歷史文獻展示與人居環境改善合理結合,在2017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而在江門五邑地區,僑批直接被稱為「銀信」。在臺山海口埠,僑批銀信文化保護同樣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緊密相連。漫步銀信紀念廣場,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銀信柱按照愛國、教育等不同主題展示銀信文化,無形的文化變得可觸、可感。
2017年,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通過深入挖掘臺山當地的銀信文化,發動當地村民、高校教師學者等社會力量,搜集銀信原件數百份,建成銀信紀念廣場,還修復了銀信博物館、古碼頭以及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的河堤觀光道,7.5公裡古驛道亦隨之煥發新生。專家指出,將部分重要文獻的片段進行視覺形象化處理,在城市公共空間展示,與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及利用工作緊密結合,有助於提升「世界記憶」項目的影響力。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創新性地將僑批、銀信在公共空間進行展示,探索出讓僑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強市民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出彩:驛道活化為僑批文化注入新活力
今年11月26日晚,潮語版大型話劇《風雨僑批》在汕頭藝都大劇院舉行首場公演,這部重新編排的話劇,結合僑文化,展現了汕頭僑批商人堅守道義,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以新的表達方式弘揚僑鄉精神。
這是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2017年初,廣東依託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了「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邀請僑批銀信後人講述僑批銀信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僑批銀信製作成作品「銀信牆」在江門海口埠展示。
不管是汕頭西堤公園還是江門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都逐漸成為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創業史的重要場所。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南粵古驛道正將這些節點串珠成鏈,熱愛祖國、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僑批精神在這些地方不斷得到升華。
同樣是南粵古驛道四大出海口紀念地之一,位於汕頭市東裡鎮的樟林古港是僑批往來的重要港口。近年來,通過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當地設立了樟林古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這個一度被歷史掩埋的破舊港口,搖身一變成為華人華僑最愛的網紅打卡點。「南粵古驛道的保護活化為樟林古港注入新的生命力,紅頭船再次『啟航』。」樟林古港研究學會會長陳澄波感嘆。
展望: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
僑批銀信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是廣東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閃亮點。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一直以來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利用,深入持續牽頭推進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串聯整合沿線的名城名鎮等自然文化資源,保護修繕了一大批文物遺蹟、紅色革命遺址,搶救性地挖掘保護了僑批、銀信等文化遺產以及沿線珍貴優秀傳統文化、工藝技藝等,發掘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並建設利用華南研學基地,規劃建設了一批紅色文化遊徑,打造開放式體驗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據介紹,當前省自然資源廳正深入推進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省自然資源廳將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不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儘可能保留歷史原貌」的原則,遵循「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規劃方法,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及與之對應的空間載體活化利用,作為我省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為南粵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充分空間資源保障。
據了解,在省級層面,《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充分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深入挖掘南粵歷史文化資源,通過設置「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專章,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嶺南人文美麗體系。同時,也將推進國土空間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將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聯繫起來,以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的方式來落實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