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2021-01-13 中國僑網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出新:僑批文物「走出」博物館與公眾見面

  位於韓江、榕江和練江三江入海交匯處的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它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

  「數以百萬計的華僑從這裡乘船出海,他們回望家鄉最後的景象就是這裡。」站在西堤公園的海濱木製棧道上,西堤公園管理所負責人陳寧邑告訴記者,早期僑民大多數來源於社會底層,他們為了生活前往異國他鄉打拼,從事的大多都是出賣勞動力的行當。

  漂洋過海的僑民們,在苦苦拼搏時仍心繫故裡,採用了僑批這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寄回一些血汗錢贍養家庭,「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三江出海,一紙還鄉』。」陳寧邑說。目前,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也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已成為我省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典型樣本。自2016年9月開放以來,西堤公園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訪客達450萬人次。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如今在汕頭、江門等地,這些珍貴文物紛紛「走出」博物館,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在汕頭西堤公園,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嵌入西堤公園的公共空間裡,為市民創造重溫僑批歷史文化的場所,實現歷史文獻展示與人居環境改善合理結合,在2017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而在江門五邑地區,僑批直接被稱為「銀信」。在臺山海口埠,僑批銀信文化保護同樣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緊密相連。漫步銀信紀念廣場,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銀信柱按照愛國、教育等不同主題展示銀信文化,無形的文化變得可觸、可感。

  2017年,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通過深入挖掘臺山當地的銀信文化,發動當地村民、高校教師學者等社會力量,搜集銀信原件數百份,建成銀信紀念廣場,還修復了銀信博物館、古碼頭以及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的河堤觀光道,7.5公裡古驛道亦隨之煥發新生。專家指出,將部分重要文獻的片段進行視覺形象化處理,在城市公共空間展示,與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及利用工作緊密結合,有助於提升「世界記憶」項目的影響力。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創新性地將僑批、銀信在公共空間進行展示,探索出讓僑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強市民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出彩:驛道活化為僑批文化注入新活力

  今年11月26日晚,潮語版大型話劇《風雨僑批》在汕頭藝都大劇院舉行首場公演,這部重新編排的話劇,結合僑文化,展現了汕頭僑批商人堅守道義,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以新的表達方式弘揚僑鄉精神。

  這是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2017年初,廣東依託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了「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邀請僑批銀信後人講述僑批銀信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僑批銀信製作成作品「銀信牆」在江門海口埠展示。

  不管是汕頭西堤公園還是江門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都逐漸成為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創業史的重要場所。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南粵古驛道正將這些節點串珠成鏈,熱愛祖國、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僑批精神在這些地方不斷得到升華。

  同樣是南粵古驛道四大出海口紀念地之一,位於汕頭市東裡鎮的樟林古港是僑批往來的重要港口。近年來,通過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當地設立了樟林古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這個一度被歷史掩埋的破舊港口,搖身一變成為華人華僑最愛的網紅打卡點。「南粵古驛道的保護活化為樟林古港注入新的生命力,紅頭船再次『啟航』。」樟林古港研究學會會長陳澄波感嘆。

  展望: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

  僑批銀信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是廣東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閃亮點。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一直以來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利用,深入持續牽頭推進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串聯整合沿線的名城名鎮等自然文化資源,保護修繕了一大批文物遺蹟、紅色革命遺址,搶救性地挖掘保護了僑批、銀信等文化遺產以及沿線珍貴優秀傳統文化、工藝技藝等,發掘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並建設利用華南研學基地,規劃建設了一批紅色文化遊徑,打造開放式體驗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據介紹,當前省自然資源廳正深入推進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省自然資源廳將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不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儘可能保留歷史原貌」的原則,遵循「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規劃方法,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及與之對應的空間載體活化利用,作為我省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為南粵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充分空間資源保障。

  據了解,在省級層面,《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充分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深入挖掘南粵歷史文化資源,通過設置「構建詩意棲居的魅力嶺南體系」專章,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嶺南人文美麗體系。同時,也將推進國土空間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將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聯繫起來,以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的方式來落實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相關焦點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
  •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2017-07-027月2日電 題: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2日探訪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僑批紀念地的廣東汕頭市西堤公園「僑批」記憶廣場。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當晚,潮樂演奏——潮陽笛套音樂《燈樓》,潮語歌曲《一封番批》《夜色小公園》,話劇《風雨僑批》精彩片段輪番上演;現場還進行了「尋訪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站後人」倡議書發布;還展出了僑批及潮劇、潮繡、潮汕勾花、潮汕木雕等傳統非遺文化,一場精彩的潮汕文化盛宴為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站)劃上圓滿句號。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陳 冀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期間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遊客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楊 彥攝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  指著一封署名「陳蓮音」的批信,林慶熙說:「這是一封少見的女性『番客』寄給母親的信。信中說,她『在街邊賣霜尚無從維持生活』,但聽聞母親受傷,『故而節省日常用費』給母親寄錢。這份孝心令人感動。」  「有僑才有批。」在僑批文物館裡,陳列著一艘「紅頭船」示意模型。
  •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舉行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舉行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組委會供圖中新網汕頭11月22日電 (記者 唐貴江)11月21-22日,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站)暨大美南澳活力海島「旅遊+」啟動儀式在汕頭市南澳縣南澳島成功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辦賽
  • 習近平廣東行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汕頭僑批文物館建於2004年,是中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3年搬遷至外馬路18號。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的盛會。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弘揚華僑精神。僑批保護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僑批」亦稱「銀信」,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家書(信)和匯款(銀)憑證的統稱,其基本特徵是銀、信合體。
  • 《汕頭日報》、「汕頭橄欖臺」:《僑批登記箔》見證汕頭僑中珍貴華僑校史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汕頭融媒集團、僑批文物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從今天起在本報開設「中國心·赤子情——僑批印記」欄目,述說歷史,對話先輩,「喚醒」塵封在僑批裡的記憶,還原海外最鮮活的「中國故事」,傳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篤誠守信、樂於奉獻的可貴精神。
  • 【本地】品牌化與普及化雙豐收,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五周年顯崢嶸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跳臺跳水冠軍孫淑偉,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世界擊劍錦標賽男子花劍團體冠軍黃良財出席開幕式並宣讀「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環保宣言」,亞奧理事會副主席、亞青會組委會副主席宋魯增為大賽總決賽鳴鑼開賽。
  • 通訊: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
    中新社汕頭1月10日電 題: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中新社記者李怡青位於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最近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作為中國內地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已成為汕頭「新網紅」地,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20年10月16日 10:36   來源:南方日報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林慶熙說,近代旅居海外的潮汕、閩南等地僑胞,把寄回家鄉的書信和錢款,逐步演化成「銀信合封」的特殊載體。「潮汕方言將這種『銀信合封』稱為『僑批』或『番批』。」  在僑批文物館展廳,有幾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  一張信箋上,右側一個大大的「難」字佔了紙面的2/3,左側附詩一首:「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裡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隋軍指出,今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汕頭調研時,專程參觀了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了解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強調指出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廣東通過自然教育活化南粵古驛道
    南方網訊 尋梅小偵探、辨梅小能手、植物辨認、拼貼筆記……28日,類似的自然教育小遊戲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上演,2名大學教授分別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這兩條自然教育徑上給中小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教育課。據悉,這是省林業局聯合省自然資源廳在南粵古驛道上首次開展的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也是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一次新嘗試。
  • 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已經有上百年歷史的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銀信,又稱僑批、番批,是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間往來的銀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是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2013年6月,「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世界已知最大的個人僑批收藏僑批又稱「銀信」,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約在清代出現,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郵政匯款的興起,才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