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2020-12-20 南方新聞網

已經有上百年歷史的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龔春輝攝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龔春輝)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江門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目前正在開展銀信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記者獨家獲悉,海口埠銀信博物館的建設主體工程將於下月完工,經過展成設計和布展之後,今年8月份有望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銀信,又稱僑批、番批,是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間往來的銀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是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2013年6月,「僑批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在海口埠,古老的銀號「萬元號」仍然存在,且老字號依然清晰可見。龔春輝攝

「批一封,銀二元!」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國時期,臺山銀信機構一度達到了數百家之多。而作為五邑先僑出海謀生重要口岸的海口埠,自然催生了發達的銀信業。但如今,海口埠的銀信機構早已經不再運營,而那些保留下來的銀號建築和大量票據,則成為了僑鄉輝煌歷史最好的述說者。

去年底,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工程正式開工,選址為當地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梅氏祠堂,這標誌著海口埠作為廣東省古驛道建設示範點正式啟動建設。

「銀信作為臺山的城市表情,承載著一代代華僑的記憶;而海口埠是過去五邑地區最重要的出洋碼頭之一,在此建設一個展示出洋文化的博物館意義重大。」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劉進對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項目讚譽有加。他指出,銀信博物館作為本土教育的重要基地,能夠幫助臺山民眾更好地了解銀信這一文化歷史和傳統;而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也可以向外來遊客傳播僑鄉文化。

日前,記者在海口埠施工現場看到,銀信博物館的主體工程已經封頂,外立面裝飾等配套工程正在加緊進行中;旁邊的古碼頭項目正在開展樁基工程;在古碼頭旁,銘記臺山僑批文化的銀信柱正在澆築。而正對著古碼頭的街道,兩旁的房屋正按照「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的原則,集中進行修繕改造。

據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目前,海口埠各項建設工程進展順利。這幾天銀信博物館正加緊進行外部裝飾的施工,估計4月25日至26日就可以整體完工,後續還有少量的收尾工作。」他透露,海口埠的街道上將建設一面銀信牆,用於記載臺山輝煌的僑批歷史。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今年8月份正式開館。圖為銀信博物館主體建築的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據悉,海口埠銀信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共有2層,一樓面積512平方米,二樓面積210平方米,將設置圓夢之旅、銀信遞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復興之夢、文明之魂等六個展陳板塊。值得一提的是,銀信博物館內將復原銀號、僑眷在家讀寫家書等歷史場景。

目前,臺山市正面向海內外徵集銀信文物,同時邀請銀信後人講述背後的故事。臺山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伍國堯表示,他們於去年底啟動了文物徵集工作,目前徵集到的銀信文物約有400件,「文物徵集的工作得到了海內外鄉親的大力支持,我們有信心到銀信博物館開館之時,展品能夠滿足展陳大綱的要求」。

相關焦點

  • 他捐兩千份「僑批」助建銀信博物館
    2 .2015年8月編組《抗戰五邑銀信之國際郵路》參加「2 0 15廣東集郵展覽」,李柏達獲得鍍金獎。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了李柏達,聽他細數幾十年的收藏經歷。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
  • 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國故事!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後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黃敘浩、唐卉、陳別「『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 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後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為了全景展現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社會影響,《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於12月29日至31日晚8點檔在CCTV-4播出。央視頻APP將在每天17:00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今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與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將聯合在我市舉行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如今在汕頭、江門等地,這些珍貴文物紛紛「走出」博物館,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在汕頭西堤公園,僑批被創造性地製作成500多塊瓷磚藝術作品,嵌入西堤公園的公共空間裡,為市民創造重溫僑批歷史文化的場所,實現歷史文獻展示與人居環境改善合理結合,在2017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而在江門五邑地區,僑批直接被稱為「銀信」。在臺山海口埠,僑批銀信文化保護同樣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緊密相連。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在臺山銀信紀念廣場,聳立著20根「銀信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做好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12月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共同舉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我市舉行。活動為設在五邑大學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揭牌。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NEWS.SOHU.COM  2004年04月24日14:55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少年中國說」閱讀公益行活動走進廣東江門臺山 打開粵港澳臺及...
    11月26日,「少年中國說」粵港澳臺暨海外華裔青少年閱讀公益行臺山專場在廣東江門市臺山舉行。現場,華僑華人代表、海外華裔及江港澳臺青少年學生、江門知名作家等200多名嘉賓,齊聚在「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的臺山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以「海的呼喚」為主題,共同聆聽「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迴響。
  • 臺山這條線路,你打卡了嗎
    近年來,橫江村將紅色文化、華僑文化、耕讀文化、鄉俗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彭偉宗攝橫江村被譽為中國書室第一村,位於鬥山鎮東南部,有著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村內有28座雄偉的碉樓、私塾、書室、別墅,建於上世紀初,橫江村是革命老區,曾出現多名革命先賢;是中國第一代新興版畫家黃新波、革命英雄黃藝華的故鄉。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陳 冀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期間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首家僑批文物館新館開館:展示華僑家書(圖)
    創辦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將僑批文物館搬遷擴容,並於日前在廣東汕頭市外馬路18號隆重舉行新館開館揭牌儀式,使其更具規模,更能體現潮汕僑批歷史文化內涵。該館系世界唯一僑批專題博物館。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僑批僑批 卜松竹/攝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活動,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無償捐贈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偉榮(除署名外)嶺南金融博物館運營方負責人葉軍表示,目前博物館館藏約8000件藏品,日常展出的約800件。也就是說,馬婭、麥保爾伉儷的此次捐贈,讓這家廣州最年輕的博物館之一(2018年12月開放)的藏量猛增。
  • 福州市非國有博物館增至10家
    東南網12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近日,經省文物局備案確認,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正式設立,成為福州市第10家非國有博物館。目前,福州市非國有博物館數量繼續居全省第一,佔全省非國有博物館總數的25%。
  • 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昨在廣東汕頭開館
    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昨天(4、25)在汕頭開館。通過參觀該館展出的僑批文物,記者發現,在銀行電郵還沒有誕生的100多年前,海外華僑匯給家鄉親人的僑批就裝在一個竹籃裡靠「水客」千裡迢迢人工送達的。令人稱奇的是,如此原始的送達卻從不失信。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原標題: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學佳 通訊員/孫少珠)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昨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同時,也將省委書記胡春華今年3月考察汕頭時所作出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僑批檔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