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外華僑歸國,衣錦還鄉之時,帶回的是一個個沉甸甸的、裝滿金銀財帛、銀信和金山貨的「金山箱」。
2 .2015年8月編組《抗戰五邑銀信之國際郵路》參加「2 0 15廣東集郵展覽」,李柏達獲得鍍金獎。
3 .19 3 2年11月28日,香港新成利號託水客將擔保信一封及鹿尾巴等珍貴藥材帶回臺山公益。
4 .新寧鐵路公司公函封。
受訪者供圖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首臺山民謠,反映了僑匯是僑眷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被譽為「華僑之鄉」的臺山,上百年前就有很多人踏上了出國之路,遠渡重洋。在沒有便捷交通的時代,只能通過古老的書信跟家人溝通。家人翹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過這也造就了臺山豐富的「僑批」資源,這些來自華僑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僑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了李柏達,聽他細數幾十年的收藏經歷。
捐贈「銀信僑批」給博物館
李柏達是臺山收藏銀信僑批最多的收藏家,也是全國著名的銀信僑批收藏家。他家裡一直保持良好的書信收藏習慣,其本人又有著濃厚的銀信僑批收藏愛好,日積月累,家裡收藏了大量銀信僑批。
據李柏達介紹,他的曾祖父當年遠渡重洋,赴古巴求生。從那時起,家裡就開始出現銀信。100多年過去了,李柏達家裡的銀信僑批、家書積存80多封,這些銀信僑批資料見證了臺山群眾的日常生活和華僑的創業史、血淚史。一封封銀信僑批,鋪開了一幅幅歷史畫卷,是中國華僑史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李柏達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臺山銀信僑批展覽活動,積極宣傳華僑文化,深受各界歡迎。今年,臺山在籌建銀信博物館時,向李柏達徵集銀信僑批資料,李柏達答應將收藏多年的銀信僑批資料影印出來。
李柏達家裡收藏的僑批,最早可以追溯到光緒五年(1880年),那是他高祖父的一本帳本,裡面記錄華僑給家裡匯款,後來還有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這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李柏達此次奉獻的這批銀信僑批資料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少已屬絕版。這些銀信僑批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感人故事,最快於5月在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開放展覽。
臺山銀信機構繁多,清末民國時期,先後在臺山經營過銀信業務的機構多達數百家,既有公辦的銀行、郵政局,也有私營銀行、民營信託公司、私營銀號和各類商號。其中,銀行、郵政等銀信機構是主力軍。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選址為端芬鎮海口埠內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梅氏祠堂。梅氏祠堂位於海口埠西北位置,規模較大,舊址整體保存完整,坐落方位與古碼頭遙遙相對,該工程將於今年6月底竣工並完成驗收。
看到照片時孫子已經長大
李柏達的曾祖父早在清朝末年就去了古巴謀生。通信不暢的年代,只能依靠信件與家人溝通,由此積累了大量的往來書信,這也成了李柏達收藏僑批的開始,李柏達也講述了他曾祖父的「僑批故事」。
1940年,李柏達的曾祖父已經60歲了,他在古巴舍咕埠經營一家洗衣館,但生意極其冷淡,很難維持下去了,加上年紀老邁,無法做工,身無分文所存,連解決自己的基本生活也成問題,更是無法籌錢買船票回家鄉,眼看回鄉團聚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了。
在這種困境下,這些老一代的海外華僑,只有寄望飛越太平洋的信件,帶來家鄉親人的生活情況。
不過穿越萬裡的書信,投寄速度可不像今天這麼快捷。有一天,李柏達的曾祖父終於接到家鄉的來信,他喜出望外,拆開信封,裡面竟有孫子煥麟的照片。這張照片上他的孫子嘴角掛著微笑。
可真想不到,當他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照片中的小娃娃如今已經長成一個英俊少年,還在學校當上了童子軍。
「當時在國外謀生的華僑,見到親人的照片,就像和親人相聚一樣,一切愁悶此刻煙消雲散。當時曾祖父手上有些盈餘,於是他即寄國幣300大元回家,作為家庭生活和孫子讀書的費用,同時囑咐兒子召集全家人到臺城的相館拍一張全家福寄來古巴,以解萬裡相望親人之痛苦。」李柏達說。
在國外拍賣行競拍藏品
說到僑批的保存,李柏達坦言他的很多資料除了自己家裡的收藏,也通過國外的拍賣網站進行競拍,很多散落在美國的當年飛虎隊的信件,就是這麼被李柏達保存了下來。
在臺山的鄉間,有很多的碉樓,南都記者曾經在碉樓裡發現散落著不少華僑寫回來的信,但沒有人整理。
「平時我都很留意國內外拍賣行拍賣的舊信件,一看到有合適的,就託人下單競買,有時候會以較便宜的價格拿到,但如果有人跟你競買,價格拍得很高,拿下的成本就非常高。我平時也集郵,這些信件上的郵票也很有價值。總的來說,散落在外國的這些舊信件保存得比國內更好,而臺山仍有部分沒有被收藏的銀信,還在被老鼠啃噬。臺山銀信承載著一代代僑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刻錄了一個個愛國愛鄉的動人故事,是僑鄉文化的靈魂,是一部珍貴的僑鄉文化遺產,應該好好保存。」李柏達說。
如今在臺城工作的李柏達,通過微信與國外親戚溝通。可能李柏達的曾祖父不會想到,期盼半年的信息和照片,如今不超過1秒,就能讓遠渡重洋的家人看到了。
人物檔案
李柏達,臺山市集郵協會副會長,收藏、研究銀信已有大約20年,致力挖掘、保護五邑銀信文化。2010年,他編組的五框郵集《廣東五邑僑批(1900-1949)》參加「廣東省集郵展覽」,獲得大鍍金獎;2012年,《廣東五邑僑批(1900-1949)》郵集在「呼和浩特2012第15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和「澳門2012第二屆東亞集郵展覽」中展出,並雙奪鍍金獎。
銀信即僑批,是華僑華人與 家 鄉 親 人 間 往 來 的 銀(僑匯)、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臺山銀信是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最獨特之處是美洲僑匯數量巨大,臺山僑匯冠全粵。
採寫:南都記者 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