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兩千份「僑批」助建銀信博物館

2020-12-20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1 .海外華僑歸國,衣錦還鄉之時,帶回的是一個個沉甸甸的、裝滿金銀財帛、銀信和金山貨的「金山箱」。

    2 .2015年8月編組《抗戰五邑銀信之國際郵路》參加「2 0 15廣東集郵展覽」,李柏達獲得鍍金獎。

    3 .19 3 2年11月28日,香港新成利號託水客將擔保信一封及鹿尾巴等珍貴藥材帶回臺山公益。

    4 .新寧鐵路公司公函封。

    受訪者供圖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首臺山民謠,反映了僑匯是僑眷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被譽為「華僑之鄉」的臺山,上百年前就有很多人踏上了出國之路,遠渡重洋。在沒有便捷交通的時代,只能通過古老的書信跟家人溝通。家人翹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過這也造就了臺山豐富的「僑批」資源,這些來自華僑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僑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了李柏達,聽他細數幾十年的收藏經歷。

    捐贈「銀信僑批」給博物館

    李柏達是臺山收藏銀信僑批最多的收藏家,也是全國著名的銀信僑批收藏家。他家裡一直保持良好的書信收藏習慣,其本人又有著濃厚的銀信僑批收藏愛好,日積月累,家裡收藏了大量銀信僑批。

    據李柏達介紹,他的曾祖父當年遠渡重洋,赴古巴求生。從那時起,家裡就開始出現銀信。100多年過去了,李柏達家裡的銀信僑批、家書積存80多封,這些銀信僑批資料見證了臺山群眾的日常生活和華僑的創業史、血淚史。一封封銀信僑批,鋪開了一幅幅歷史畫卷,是中國華僑史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李柏達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臺山銀信僑批展覽活動,積極宣傳華僑文化,深受各界歡迎。今年,臺山在籌建銀信博物館時,向李柏達徵集銀信僑批資料,李柏達答應將收藏多年的銀信僑批資料影印出來。

    李柏達家裡收藏的僑批,最早可以追溯到光緒五年(1880年),那是他高祖父的一本帳本,裡面記錄華僑給家裡匯款,後來還有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這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李柏達此次奉獻的這批銀信僑批資料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少已屬絕版。這些銀信僑批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感人故事,最快於5月在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開放展覽。

    臺山銀信機構繁多,清末民國時期,先後在臺山經營過銀信業務的機構多達數百家,既有公辦的銀行、郵政局,也有私營銀行、民營信託公司、私營銀號和各類商號。其中,銀行、郵政等銀信機構是主力軍。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選址為端芬鎮海口埠內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梅氏祠堂。梅氏祠堂位於海口埠西北位置,規模較大,舊址整體保存完整,坐落方位與古碼頭遙遙相對,該工程將於今年6月底竣工並完成驗收。

    看到照片時孫子已經長大

    李柏達的曾祖父早在清朝末年就去了古巴謀生。通信不暢的年代,只能依靠信件與家人溝通,由此積累了大量的往來書信,這也成了李柏達收藏僑批的開始,李柏達也講述了他曾祖父的「僑批故事」。

    1940年,李柏達的曾祖父已經60歲了,他在古巴舍咕埠經營一家洗衣館,但生意極其冷淡,很難維持下去了,加上年紀老邁,無法做工,身無分文所存,連解決自己的基本生活也成問題,更是無法籌錢買船票回家鄉,眼看回鄉團聚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了。

    在這種困境下,這些老一代的海外華僑,只有寄望飛越太平洋的信件,帶來家鄉親人的生活情況。

    不過穿越萬裡的書信,投寄速度可不像今天這麼快捷。有一天,李柏達的曾祖父終於接到家鄉的來信,他喜出望外,拆開信封,裡面竟有孫子煥麟的照片。這張照片上他的孫子嘴角掛著微笑。

    可真想不到,當他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照片中的小娃娃如今已經長成一個英俊少年,還在學校當上了童子軍。

    「當時在國外謀生的華僑,見到親人的照片,就像和親人相聚一樣,一切愁悶此刻煙消雲散。當時曾祖父手上有些盈餘,於是他即寄國幣300大元回家,作為家庭生活和孫子讀書的費用,同時囑咐兒子召集全家人到臺城的相館拍一張全家福寄來古巴,以解萬裡相望親人之痛苦。」李柏達說。

    在國外拍賣行競拍藏品

    說到僑批的保存,李柏達坦言他的很多資料除了自己家裡的收藏,也通過國外的拍賣網站進行競拍,很多散落在美國的當年飛虎隊的信件,就是這麼被李柏達保存了下來。

    在臺山的鄉間,有很多的碉樓,南都記者曾經在碉樓裡發現散落著不少華僑寫回來的信,但沒有人整理。

    「平時我都很留意國內外拍賣行拍賣的舊信件,一看到有合適的,就託人下單競買,有時候會以較便宜的價格拿到,但如果有人跟你競買,價格拍得很高,拿下的成本就非常高。我平時也集郵,這些信件上的郵票也很有價值。總的來說,散落在外國的這些舊信件保存得比國內更好,而臺山仍有部分沒有被收藏的銀信,還在被老鼠啃噬。臺山銀信承載著一代代僑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刻錄了一個個愛國愛鄉的動人故事,是僑鄉文化的靈魂,是一部珍貴的僑鄉文化遺產,應該好好保存。」李柏達說。

    如今在臺城工作的李柏達,通過微信與國外親戚溝通。可能李柏達的曾祖父不會想到,期盼半年的信息和照片,如今不超過1秒,就能讓遠渡重洋的家人看到了。

    人物檔案

    李柏達,臺山市集郵協會副會長,收藏、研究銀信已有大約20年,致力挖掘、保護五邑銀信文化。2010年,他編組的五框郵集《廣東五邑僑批(1900-1949)》參加「廣東省集郵展覽」,獲得大鍍金獎;2012年,《廣東五邑僑批(1900-1949)》郵集在「呼和浩特2012第15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和「澳門2012第二屆東亞集郵展覽」中展出,並雙奪鍍金獎。

    銀信即僑批,是華僑華人與 家 鄉 親 人 間 往 來 的 銀(僑匯)、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臺山銀信是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最獨特之處是美洲僑匯數量巨大,臺山僑匯冠全粵。

    採寫:南都記者 申鵬

相關焦點

  • 臺山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預計8月開館 有望成為廣東第二家國有僑批類...
    龔春輝攝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龔春輝)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江門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目前正在開展銀信博物館的建設工作。記者獨家獲悉,海口埠銀信博物館的建設主體工程將於下月完工,經過展成設計和布展之後,今年8月份有望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10月18日,在僑批文物館往西南不到2公裡處的廣東汕頭西堤公園記憶廣場人頭攢動,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話劇《風雨僑批》主創團隊再次到公園重溫歷史、尋找靈感,編劇、導演趙曙光感慨良多。「逛完博物館才發現,原來華僑文化、銀信文化與我們臺山人日常生活這麼近。」在剛剛過去的周末,黃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孩子到江門臺山銀信博物館參觀。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汕頭考察,在參觀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時深情地說出了這段話。  汕頭的僑批、江門的銀信,都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這一封封僑批、銀信背後,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華人華僑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如何讓僑批、銀信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 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臺山銀信博物館。2013年,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銀信檔案館藏豐富,截至目前:江門市博物館館藏銀信檔案資料約2.6萬件(套),其中華僑書信約6000件(套),金融票據2萬多件(套);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開平市博物館目前收藏銀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書信、票據、記帳簿、年結簿等。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在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張國雄為考察團成員講述華僑故事。今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與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將聯合在我市舉行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臺山銀信博物館。2013年,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銀信檔案館藏豐富,截至目前:江門市博物館館藏銀信檔案資料約2.6萬件(套),其中華僑書信約6000件(套),金融票據2萬多件(套);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開平市博物館目前收藏銀信共有1214件(套),包括書信、票據、記帳簿、年結簿等。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僑批僑批 卜松竹/攝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活動,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無償捐贈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該批僑批涉及的地域以潮汕為主,包括部分五邑地區,寄出方以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為主。時間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其中陳集允陳氏家族的僑批比較完整,有560多件。嶺南金融博物館館方表示,這將是建館以來接受數量最大的一批捐贈。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完善僑批捐贈者獎勵機制,加強對海外僑團僑批的徵集,通過加強與僑團的接洽,面向持有僑批的華僑家族、海外社團、歸僑、僑眷,點對點尋訪徵集,填補僑批徵集方面空白。同時積極探索與民間「僑批收藏圈」聯繫合作,以暫存、託管方式聚攏資源,不求所有,但為所用。  二要提升專業修護能力。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有著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的僑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和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五邑銀信)。五邑銀信作為「僑批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著江門與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貴歷史。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批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泰國出版書中發現惠陽僑批:記錄匯款歷史 距今近80年
    由於三地僑胞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過去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這種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贍家匯款暨平安家書,就叫做「番批」或「銀信」。福建方言、廣東潮汕話和梅縣客家話稱「信」為「批」,這些匯款或家書也稱為僑批。
  • 萬件「僑批」藏品!嶺南金融博物館獲珍貴檔案文獻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麻衛華圖/主辦方提供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把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無償捐贈給嶺南金融博物館。
  • 中國各界捐贈千萬善款助建婦幼博物館
    中國各界捐贈千萬善款助建婦幼博物館 2008年01月09日 18: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2110萬元善款,力助這座旨在展示中國婦幼生活風貌的博物館在北京奧運會前夕開館。
  • 「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開展
    12月22日,嶺南金融博物館「鴻雁傳書牽萬裡——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盛大開展,現在向您誠摯發出邀請。今年7月,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向嶺南金融博物館無償捐贈了一萬件「僑批」。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為此,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郭伯齡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快收集整理「僑批資源」的建議》 和《關於在臺商投資區規劃「中華僑批博物館」的建議》兩份提案,呼籲搶救實物文獻,加快僑批的徵集和整理歸檔工作。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將展「抗戰僑批珍品」 不少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
    閩南網4月16日訊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周六上午9點半,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將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三樓報告廳,舉辦「閩南僑批——重現華僑抗日歷史」學術講座暨「抗戰僑批珍品」實物展示。活動邀請學會常務理事、僑批收藏與研究者黃清海主講。黃清海從大量僑批中遴選出40份珍貴實物,並將帶到現場,其中不少是首次公開亮相。
  • 2017內蒙古赤峰銀信勞務派遣有限公司史前文化博物館講解員招聘6人...
    赤峰銀信勞務派遣有限公司位於赤峰市新城區金帝大廈C座08066室,公司註冊資本人民幣伍佰萬元,是一家專注於勞務派遣及人事外包的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提供商,主要經營勞務派遣業務及保安服務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