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開展

2020-12-24 CIBE中國國際美博會

12月22日,嶺南金融博物館「鴻雁傳書牽萬裡——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盛大開展,現在向您誠摯發出邀請。

今年7月,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向嶺南金融博物館無償捐贈了一萬件「僑批」

△麥保爾、馬婭伉儷

麥保爾、馬婭伉儷向嶺南金融博物館捐贈僑批

這批僑批文物是嶺南金融博物館建館以來接受社會捐贈數量最多的一批,以潮汕地區為主,充分和深刻地反映潮汕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

同時,也是研究嶺南華僑金融史、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以及僑民文化的珍貴檔案文獻,有利於嶺南金融文化的有效傳承,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及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嶺南金融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現代社會,交通是那麼方便、科技是那麼發達,即便是獨自漂泊異鄉的人,想家了就買張車票回去,再不然打個視頻電話也可解思念親人之情。

但對於兩百多年前,與家人遠隔重洋的中國僑胞而言:回家,談何容易?思鄉,何處訴說?他們只能望著茫茫大海,朝著家鄉的方向,等著水客把承載著家人思念之情的僑批傳遞……

晚清末年,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災禍連連。嶺南沿海地區的百姓只得海外謀生,他們選擇水路乘船前往,首選目的地便是東南亞,俗稱「下南洋」。

△下南洋

華僑漂泊異鄉,很多人從事港口搬運、挖礦、割膠、種植等苦力勞動,他們艱難謀生、拼命工作,換取微薄的薪資,都悉數寄回故鄉,贍養親人。

遠離故土的華僑櫛風沐雨、砥礪打拼,在求得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上,謀得家族安泰、宗族振興、鄉族榮耀,進而上升到在動蕩時局下對國家命運、社會變革的勇於擔當和務實作為。這種華僑精神也匯聚於僑批的一字一句當中,紙短情長,卻承載著家與國的憂思。

△擔憂家中親人健康

這是一封潮汕僑胞從異國寄往家鄉的僑批,該僑胞在批信中表達了對家中親人的擔憂:「家母之恙、吾兄之疾,相見漸愈,但願吉人天相」,由於正值年關,寄批艱難,心生愧疚:「塘(應為唐,指唐山,即中國,下同)中環境,百物騰貴,可能匯款來塘一事,現因年關在即,難設法匯去」。

過年,原本應該團圓,但對於當時遠隔兩地的僑胞與僑眷而言,實在是太奢侈了。在外打拼的僑胞們不僅不能回家團圓,還要百費心思從微薄的收入中攢下一點錢,寄回家讓家人過個好年。

△得病不敢告知

「在床不能起身一月之餘,不能飲食,今幸稍愈,四肢無力,行走艱難,尚在服藥,以致現刻甚是拮据,得病不敢告知」,這位在外打拼的潮汕僑胞宋嘉銳,因為生病不敢告知家人,害怕家人憂心。

「今塘中欲用錢項,兒實無資可寄,故敢告知」,因治病耗費大,這位僑胞已經沒有錢可以寄回家供養親人了,這時他才敢跟家人說出實情。但是批信最後,他還是堅持附上十元大洋寄回家。

這十元大洋,或許是他跟身邊的人借來的,或許是他用什麼東西換來的,或許是他強撐病體辛苦工作掙來的。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個男子對於家庭的責任,獨自在外謀生,即使受再多苦再多痛,忍受再多白眼,吞下多少眼淚,只要能給身後的家人提供溫飽,那便是值得的。

△出洋謀生的艱辛

這封批信中訴說了出洋謀生的艱辛,該僑胞出洋後還未尋到好工作,但是他並沒有感到挫敗,而是滿懷希望地「等待時機,候身邊有銀,即行往暹」,尋找更好的機會。儘管目前的收入不多,但他仍然堅持寄款回家,還讓家中親人不用擔心他。

信中,他還囑咐家人照顧小兒「切宜愛護,不可視之度外,教示要有義方,切勿暴性,以養好良好人格為要」。一字一句,無不訴說著一個長輩對小孩的深切寄望。

每一封僑批,就是一段家國故事。僑胞們通過一張張輕飄飄的信紙,寄託著沉甸甸的情感,而今時今日我們讀著這些泛黃的信件,卻能夠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共情感。

不論你是廣漂、深漂、北漂、滬漂,還是在異國留學工作,批信中對闔家團圓的期盼、對家鄉親人的惦念、對父母子女的責任……每一個離家在外的打工人何嘗沒有體會過?

所謂思鄉,不過如此。

兩百多年前,數以萬計的中國沿海百姓遠赴異國,僑批可以說是他們與家鄉聯繫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僑胞海外奮鬥史的見證者。

而今天的我們,身處科技發達的時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這是我們的幸運。

隨著時代更迭,技術更新,作為特定時代產物的僑批,已經在歷史浪潮中隱退幕後,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使命已經完結。饒宗頤先生曾稱僑批為「僑史敦煌」「海邦剩馥」,它對於近代中國金融與海外華僑發展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意義。

請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一起來看「鴻雁傳書牽萬裡——

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

了解萬封僑批背後的故事!

廣州國際直播產業博覽會

LIVE STREAMING

營商

廣交會展館B區

12.25-12.27

來源丨嶺南金融博物館

分享/點讚/在看一鍵三連

快告訴你的小夥伴們吧~

相關焦點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僑批僑批 卜松竹/攝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活動,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無償捐贈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也就是說,馬婭、麥保爾伉儷的此次捐贈,讓這家廣州最年輕的博物館之一(2018年12月開放)的藏量猛增。葉軍表示,嶺南金融博物館將深入挖掘僑批背後的歷史文化,通過舉辦僑批專題展覽等方式,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批史料的價值和作用,認真講好嶺南金融故事。
  • 數一數那些年藏在僑批裡的「行話」
    被著名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稱為「海邦剩馥」的僑批不僅對於近代中國金融發展與海外華僑奮鬥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義批信中所使用的「客套話」以及隨著華僑過番和僑批業發展而出現的業內行話、俗語和外來詞彙……都說明了僑批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它不僅保留了中國人最重視的孝道之美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萬件「僑批」藏品!嶺南金融博物館獲珍貴檔案文獻
    馬婭女士(右)捐贈「僑批」給嶺南金融博物館累計收集「僑批」近12萬件在儀式現場,嶺南金融博物館與馬婭女士籤署了捐贈協議,並為其頒發藏品捐贈榮譽證書。據了解,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廣東省美容美髮化妝品行業協會會長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一生致力於慈善公益事業,累計捐贈人民幣超7000萬元。馬婭女士此次無償捐贈「僑批」,是為了完成麥保爾先生的遺願。
  • 僑批文物館成為汕頭僑文化窗口 - 中國僑界
    2005年2月2日         華聲報訊:潮汕歷史文化中心僑批文物館是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 他捐兩千份「僑批」助建銀信博物館
    家人翹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過這也造就了臺山豐富的「僑批」資源,這些來自華僑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僑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 謝昭璧急公好義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獲贈珍品
    十個國際擋案日宣傳活動,汕頭市副市長林依民出席活動。在活動中,為僑批捐贈者一一謝昭璧老先生頒發了證書。  謝氏家批無論從捐贈、從收藏、從研究等等不同角度看,均極其珍貴,無法以所謂「市價」來衡量。它不同於僑批文物館創館後從民間渠道收購、搜集而來的那些「事不關己」的僑批,而是一個家族自身保留下來並可追溯到源頭的僑批。這些僑批,是研究僑史和僑批史、挖掘中華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珍貴資料,是親情、家情、鄉情、國情和海外情勢的翔實見證,也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訓」的鮮活教材。
  • 《閩南僑批史話》在泉州首發 論述了百年僑批史
    中新社泉州十二月九日電 (記者 黃瑤瑛)由泉州籍新加坡華人集郵家張美寅、福建泉州集郵家王朱唇先生合著的《閩南僑批史話   閩南語稱信為「批」,寄信稱「寄批」,海外華僑的書信又稱做「僑批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僑批,可謂「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誠信」,它是當年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潮汕閩南地區叫「僑批」,在江門又稱「銀信」,即有「銀」、又有「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現存最早的僑批也出自江門。
  • 汕頭演繹僑批故事,傳揚民間文化
    近年來,僑批作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最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僑批專家學者就齊聚一堂,就如何傳揚僑批文化進行交流、分享。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在分享會上,來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30多名僑批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關於僑批的文學創作故事。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饒老的這番論述,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茅塞頓開,決定把研究僑批擺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王煒中說,隨後,研究中心在汕頭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一方面加強對僑批文獻的徵集整理,一方面創辦《僑批文化》半年刊,並於2004年4月成立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加強對僑批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 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被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林東生 記者羅勉報導 12月11日,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為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牌匾,這是繼汕頭市潮陽區耀明書院之後汕頭市第二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 通訊: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
    中新社汕頭1月10日電 題: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中新社記者李怡青位於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最近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作為中國內地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已成為汕頭「新網紅」地,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 「逸仙人的家國情懷」抗疫專題展覽開展
    2020年4月29日,「逸仙人的家國情懷」專題展覽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的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開展。據了解,該展覽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主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廣東省最早派出援鄂醫療隊的醫院之一,抗疫期間共派出了2批次151名隊員。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56歲的張美生頭銜不少:汕頭僑批研究會副會長、僑批文物館顧問、廣東省檔案館民間檔案徵集鑑定專家等。他已出版《潮汕僑批賞析》《潮汕僑批書法薈萃》《僑批檔案圖鑑》等著作。  張美生愛好集幣,上世紀80年代後期常去鄉下收集紙幣,在此過程中,接觸了很多「落鄉人」(專門下鄉收購舊書雜貨的人)。從落鄉人那裡的各種廢舊書雜中,張美生發現大量僑批並開始收購。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為此,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郭伯齡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快收集整理「僑批資源」的建議》 和《關於在臺商投資區規劃「中華僑批博物館」的建議》兩份提案,呼籲搶救實物文獻,加快僑批的徵集和整理歸檔工作。
  •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福建漳州揭幕 傳承海絲文化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開幕式現場。 龔雯 攝中新社漳州6月19日電 (龔雯)「僑批的背後,是勇於開拓、奮發進取的精神,是情系家國的大愛,傳承著海絲文化。」中國人民銀行漳州市中心支行行長林宏山19日在觀看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時感慨道。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黃少彥告訴記者,該館正在舉辦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了汕頭的開埠歷史、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歷程。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第一部分 港口——堅船利炮下的開埠和通商口岸記者在館內參觀時看到,該館的展覽分設在三層樓,其中一樓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開埠後的情況,二樓主要集中展示辛亥革命以後汕頭城市的設立與發展變遷,三樓則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
  • 「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在京開展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魏夢佳)為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的豐功偉績,彰顯香山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由中央檔案館、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香山革命紀念館承辦的「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18日在京開展,向觀眾集中展出毛澤東同志在香山時期發布的202封珍貴電報手稿。
  • 首家僑批文物館新館開館:展示華僑家書(圖)
    創辦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將僑批文物館搬遷擴容,並於日前在廣東汕頭市外馬路18號隆重舉行新館開館揭牌儀式,使其更具規模,更能體現潮汕僑批歷史文化內涵。該館系世界唯一僑批專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