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嶺南金融博物館「鴻雁傳書牽萬裡——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盛大開展,現在向您誠摯發出邀請。
今年7月,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向嶺南金融博物館無償捐贈了一萬件「僑批」。
麥保爾、馬婭伉儷向嶺南金融博物館捐贈僑批
這批僑批文物是嶺南金融博物館建館以來接受社會捐贈數量最多的一批,以潮汕地區為主,充分和深刻地反映潮汕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
同時,也是研究嶺南華僑金融史、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以及僑民文化的珍貴檔案文獻,有利於嶺南金融文化的有效傳承,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及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嶺南金融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現代社會,交通是那麼方便、科技是那麼發達,即便是獨自漂泊異鄉的人,想家了就買張車票回去,再不然打個視頻電話也可解思念親人之情。
但對於兩百多年前,與家人遠隔重洋的中國僑胞而言:回家,談何容易?思鄉,何處訴說?他們只能望著茫茫大海,朝著家鄉的方向,等著水客把承載著家人思念之情的僑批傳遞……
晚清末年,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災禍連連。嶺南沿海地區的百姓只得海外謀生,他們選擇水路乘船前往,首選目的地便是東南亞,俗稱「下南洋」。
華僑漂泊異鄉,很多人從事港口搬運、挖礦、割膠、種植等苦力勞動,他們艱難謀生、拼命工作,換取微薄的薪資,都悉數寄回故鄉,贍養親人。
遠離故土的華僑櫛風沐雨、砥礪打拼,在求得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上,謀得家族安泰、宗族振興、鄉族榮耀,進而上升到在動蕩時局下對國家命運、社會變革的勇於擔當和務實作為。這種華僑精神也匯聚於僑批的一字一句當中,紙短情長,卻承載著家與國的憂思。
這是一封潮汕僑胞從異國寄往家鄉的僑批,該僑胞在批信中表達了對家中親人的擔憂:「家母之恙、吾兄之疾,相見漸愈,但願吉人天相」,由於正值年關,寄批艱難,心生愧疚:「塘(應為唐,指唐山,即中國,下同)中環境,百物騰貴,可能匯款來塘一事,現因年關在即,難設法匯去」。
過年,原本應該團圓,但對於當時遠隔兩地的僑胞與僑眷而言,實在是太奢侈了。在外打拼的僑胞們不僅不能回家團圓,還要百費心思從微薄的收入中攢下一點錢,寄回家讓家人過個好年。
「在床不能起身一月之餘,不能飲食,今幸稍愈,四肢無力,行走艱難,尚在服藥,以致現刻甚是拮据,得病不敢告知」,這位在外打拼的潮汕僑胞宋嘉銳,因為生病不敢告知家人,害怕家人憂心。
「今塘中欲用錢項,兒實無資可寄,故敢告知」,因治病耗費大,這位僑胞已經沒有錢可以寄回家供養親人了,這時他才敢跟家人說出實情。但是批信最後,他還是堅持附上十元大洋寄回家。
這十元大洋,或許是他跟身邊的人借來的,或許是他用什麼東西換來的,或許是他強撐病體辛苦工作掙來的。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個男子對於家庭的責任,獨自在外謀生,即使受再多苦再多痛,忍受再多白眼,吞下多少眼淚,只要能給身後的家人提供溫飽,那便是值得的。
這封批信中訴說了出洋謀生的艱辛,該僑胞出洋後還未尋到好工作,但是他並沒有感到挫敗,而是滿懷希望地「等待時機,候身邊有銀,即行往暹」,尋找更好的機會。儘管目前的收入不多,但他仍然堅持寄款回家,還讓家中親人不用擔心他。
信中,他還囑咐家人照顧小兒「切宜愛護,不可視之度外,教示要有義方,切勿暴性,以養好良好人格為要」。一字一句,無不訴說著一個長輩對小孩的深切寄望。
每一封僑批,就是一段家國故事。僑胞們通過一張張輕飄飄的信紙,寄託著沉甸甸的情感,而今時今日我們讀著這些泛黃的信件,卻能夠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共情感。
不論你是廣漂、深漂、北漂、滬漂,還是在異國留學工作,批信中對闔家團圓的期盼、對家鄉親人的惦念、對父母子女的責任……每一個離家在外的打工人何嘗沒有體會過?
所謂思鄉,不過如此。
兩百多年前,數以萬計的中國沿海百姓遠赴異國,僑批可以說是他們與家鄉聯繫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僑胞海外奮鬥史的見證者。
而今天的我們,身處科技發達的時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這是我們的幸運。
隨著時代更迭,技術更新,作為特定時代產物的僑批,已經在歷史浪潮中隱退幕後,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使命已經完結。饒宗頤先生曾稱僑批為「僑史敦煌」「海邦剩馥」,它對於近代中國金融與海外華僑發展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意義。
請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一起來看「鴻雁傳書牽萬裡——
麥保爾、馬婭伉儷捐贈僑批專題展覽」
了解萬封僑批背後的故事!
廣州國際直播產業博覽會
LIVE STREAMING
營商
廣交會展館B區
12.25-12.27
來源丨嶺南金融博物館
分享/點讚/在看一鍵三連
快告訴你的小夥伴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