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僑批史話》在泉州首發 論述了百年僑批史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泉州十二月九日電 (記者 黃瑤瑛)由泉州籍新加坡華人集郵家張美寅、福建泉州集郵家王朱唇先生合著的《閩南僑批史話》,九日上午在泉州市萬維生郵票藝術館首發。

  閩南語稱信為「批」,寄信稱「寄批」,海外華僑的書信又稱做「僑批」。僑批是華僑時代特定的歷史產物,是出國華僑與國內家眷及親友進行經濟聯繫和通兌信息的紐帶。後來,「僑批」成為華僑寄託銀信的代名詞。

  《閩南僑批史話》圖文並茂地論述了百年僑批史,全書分十三章,有三十五萬字、二百幅圖片,蘊藏著僑批歷史的主要信息,反映了民族工商史。該書獲得二00六全國首屆集郵文獻及文獻集郵展覽金獎和特別獎。

  張美寅為泉州籍新加坡華人實業家、集郵家,二00四新加坡文化獎獲得者。王朱唇系晉江退休中學高級教師、集郵家,其編組的《僑批一百年》郵集榮獲一九九八義大利(米蘭)世界郵展金獎。(完)


相關焦點

  • 福建漳州天一總局:見證百年僑批史
    它,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天一總局(前身為天一批郊)。它見證了我國(中國)僑批的發展史,也是「僑批檔案」明年將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重要文物。  從水客到信局  流傳村坐落於九龍江畔,天一信局離江不足百米。「先祖郭有品是天一信局的創始人。1869年,他就是從這裡乘船,順著九龍江出東海,直抵南洋,開始從事僑批事業的。」
  • 僑批故事 | 僑批與國際信函 兩條郵路不大同
    年10月8日坤甸黃世劍寄福建泉州南安縣千金廟下虛街交瑞興大商號轉交家母黃門潘氏的國際掛號封。七年十一月三日」、泉州日戳「CHUANCHOW FU/泉州府/七年十一月四日」。(3)從郵路看,僑批因系由信局整包按照批次通過國際郵局運送,也許留下的中轉信息較少,難以完整體現,但該僑批封蓋有新加坡信局章,說明封是從坤甸送到新加坡後,由新加坡的「梁永吉信局」再按照新加坡郵政的規定實行總包郵寄到廈門的,然後由廈門等信局派送到南安收批人手中。而掛號的國際封從坤甸寄出,要經新加坡、香港、廈門、泉州中轉,才寄到南安的收件人手中,較為複雜,歷時近一個月。
  •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20年10月16日 10:36   來源:南方日報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將展「抗戰僑批珍品」 不少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
    閩南網4月16日訊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周六上午9點半,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將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三樓報告廳,舉辦「閩南僑批——重現華僑抗日歷史」學術講座暨「抗戰僑批珍品」實物展示。活動邀請學會常務理事、僑批收藏與研究者黃清海主講。黃清海從大量僑批中遴選出40份珍貴實物,並將帶到現場,其中不少是首次公開亮相。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為此,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郭伯齡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快收集整理「僑批資源」的建議》 和《關於在臺商投資區規劃「中華僑批博物館」的建議》兩份提案,呼籲搶救實物文獻,加快僑批的徵集和整理歸檔工作。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一個『難』字,寫盡僑胞出洋謀生的艱辛和對家鄉的思念,但他們時刻不忘贍養家人的義務」  僑批的批封,與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紅色長條。紅條上用毛筆寫著收信人姓名,右側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則註明了匯款的幣種和數額。  林慶熙說,近代旅居海外的潮汕、閩南等地僑胞,把寄回家鄉的書信和錢款,逐步演化成「銀信合封」的特殊載體。
  •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福建漳州揭幕 傳承海絲文化
    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開幕式現場。 龔雯 攝中新社漳州6月19日電 (龔雯)「僑批的背後,是勇於開拓、奮發進取的精神,是情系家國的大愛,傳承著海絲文化。」中國人民銀行漳州市中心支行行長林宏山19日在觀看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時感慨道。
  • 僑批中那些感人的「讀書事」
    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泉州華僑始終不忘故國桑梓,尤其是心系青少年的教育,即便他們在海外從事的工作是「引車賣醬者流」,依然十分重視家中親人、家鄉子弟的「讀書」問題。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泉州市檔案館,從僑仳中尋覓泉州華僑尊師重教的感人故事。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12萬僑批述說華僑故鄉情
    中新社汕頭7月27日電 (李怡青 張源 鄭瑞國)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27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情系故裡、篤誠守信的精神。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下半葉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林慶熙說,近代旅居海外的潮汕、閩南等地僑胞,把寄回家鄉的書信和錢款,逐步演化成「銀信合封」的特殊載體。「潮汕方言將這種『銀信合封』稱為『僑批』或『番批』。」  在僑批文物館展廳,有幾件展品令人印象深刻——  一張信箋上,右側一個大大的「難」字佔了紙面的2/3,左側附詩一首:「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裡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
  • 習近平廣東行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汕頭僑批文物館建於2004年,是中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3年搬遷至外馬路18號。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原標題: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學佳 通訊員/孫少珠)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昨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同時,也將省委書記胡春華今年3月考察汕頭時所作出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僑批檔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2日探訪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僑批紀念地的廣東汕頭市西堤公園「僑批」記憶廣場。記者在「僑批」記憶廣場看到,下沉式記憶景牆、拉膜平臺等,展示的一幅幅「僑批」讓遊人們仿佛經歷了一場「僑批記憶之旅」。  汕頭的西堤地塊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僑批」記憶廣場與大海交相輝映,遊覽其中,「僑批」「記憶之流」「批局」「過番紀念碼頭」等元素,讓人們真切感受先輩那段背井離鄉奮鬥的艱辛,體驗當時的海外鄉親通過僑批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僑批,可謂「跨越山海的家書」「穿越時空的誠信」,它是當年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載體。潮汕閩南地區叫「僑批」,在江門又稱「銀信」,即有「銀」、又有「信」,在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16萬件僑批中,江門僑批文獻有近5萬件,現存最早的僑批也出自江門。
  • 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做好新時代僑批工作!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
    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做好新時代僑批工作!江門日報記者 周華東 攝研討會上,隋軍指出,廣大專家學者、僑務工作人士要在今後研究工作中繼續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僑務工作重要論述研究走深走實,推動華僑華人領域重大課題研究取得突破,推動新時代僑聯工作對策性研究提升水平
  • 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為了全景展現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社會影響,《國家記憶》之《跨越山海的家書》於12月29日至31日晚8點檔在CCTV-4播出。央視頻APP將在每天17:00全網獨家首發播放。在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的策劃協調下,今天,第一集《漂洋過海》將重點聚焦江門僑批。江門僑批率先以「跨越山海的家書」講述家國故事!今天17時,央視頻APP將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僑批僑批 卜松竹/攝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活動,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無償捐贈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葉軍表示,嶺南金融博物館將深入挖掘僑批背後的歷史文化,通過舉辦僑批專題展覽等方式,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批史料的價值和作用,認真講好嶺南金融故事。
  • 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昨在廣東汕頭開館
    國內首家僑批文物館昨天(4、25)在汕頭開館。通過參觀該館展出的僑批文物,記者發現,在銀行電郵還沒有誕生的100多年前,海外華僑匯給家鄉親人的僑批就裝在一個竹籃裡靠「水客」千裡迢迢人工送達的。令人稱奇的是,如此原始的送達卻從不失信。
  • 山清水秀好風光 僑批文創入白眉
    文圖/李靖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會旗下會員企業智慧藝風(福建)有限公司投資的中國(白眉)僑批文創園國慶節當天在馬尾區領導的關心下,一期項目順利開業,因國慶節當天有事走不開,便約了一些朋友今天早上出發前往中國(白眉)僑批文創園,我們一行車行三環高速路
  •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