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山銀信紀念廣場,聳立著20根「銀信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做好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12月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共同舉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我市舉行。活動為設在五邑大學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揭牌。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的盛會。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弘揚華僑精神。
僑批保護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僑批」亦稱「銀信」,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家書(信)和匯款(銀)憑證的統稱,其基本特徵是銀、信合體。僑批廣泛分布在廣東潮汕僑鄉、五邑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僑鄉,以及海南僑鄉,是華僑華人歷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記錄和見證。
「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說。
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有著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的僑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和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五邑銀信)。五邑銀信作為「僑批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著江門與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貴歷史。
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批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據各收藏機構列入僑批申遺文本中的僑批數量資料顯示,約15萬件僑批列入申遺文本,其中江門就有約4萬件。這些僑批中,最早的是光緒九年(1883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區的家書。
研討會上,廣東省檔案館副館長黃菊豔、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總結了兩省從僑批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尤其是從2013年以來,在搶救整理、政府立法、科學研究、文宣出版以及與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並對新時代僑批保護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舉措進行了闡述。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成為世界記憶遺產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僑批檔案主管部門、收藏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在保護、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建章立制,多種形式開展活動,成效顯著。
在銀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門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及文旅集團推出了一系列筆記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創產品;臺山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精彩僑鄉」App專門設置「雲書信」欄目,展示「最美家書」;開平市博物館將23件(套)館藏銀信進行IP授權,引入社會力量共同開發文創產品。
加強僑批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
僑批是江門與五邑華僑華人密切交往與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隋軍指出,新時代僑批文化保護要講好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鬥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研討會上,廣東、福建兩省僑批博物館以及民間僑批收藏家在會上獻計獻策,就如何活化利用、保護好民間收藏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建議。
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說:「僑批不僅是華僑華人和僑鄉的珍貴遺產,也是近現代以來國際移民書信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將僑批研究放在國際移民書信遺產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尤其需要堅持發展。」
僑批作為紙本文獻如何更好讓民眾感知,如何將僑批豐富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的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臺山市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廣場學術負責人、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劉進說:「申遺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創辦了一批僑批博物館,汕頭、江門建設了世界記憶遺產廣場,讓僑批走進大眾的文化旅遊生活。下一步應該加強僑批文化的文創發展,加強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加強僑批文化的展示傳播。」
對僑批的開發利用要堅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黃菊豔建議,可探索僑批展覽出海、僑批文藝作品出海等方式,積極推動僑批利用成果走出國門,擴大世界影響,讓海外華僑華人艱苦創業、心繫祖國、樂於奉獻的精神繼續發揚和傳承,引導和激勵華僑華人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研討會期間揭牌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我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該研究院依託五邑大學的多學科僑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門市、廣東省和國內外各方面的僑文化資源,開展省內外、境內外合作交流,對華僑華人文化和僑鄉文化進行科學研究、活化利用。藉助這一研究平臺,我市將全面開展僑批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推動僑批文化活化利用等。
聲音
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 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中國僑批學
僑批研究怎麼自下而上書寫歷史,見微知著探討華僑精神?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業」。僑批業,折射的精神是誠。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正不斷走向世界,僑批這一民間金融網絡對於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有什麼時代意義?能夠給我們提供什麼經驗、教訓?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討。
第二是「銀」。僑批折射的精神是惠。僑批在歷史不同階段都體現出互惠互利的精神,華僑華人匯款回鄉,不僅幫助家人,也帶動了地區乃至國家的發展。僑批匯款的數量、用途、來源等,都是僑批文化中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
第三是「信」。書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華僑華人家庭跨國聯繫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內涵。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聯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成功舉行兩屆國際移民書信研究學術會議,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僑批文書整理與研究」,在「信」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
今後中國的僑批研究工作應該更有規劃、有目標,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在學術舞臺上發出更好更強的中國聲音。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
通過研究僑批 講好中國故事
通過總結華僑華人的奮鬥史,可以激勵新一代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
僑批文化折射了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家的精神,通過研究僑批,講好海外僑胞、中國人民和諧相處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為傳播好中國精神做更多工作,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好地促進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交流傳播。
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僑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江門正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開展一些重要的學術活動。我建議,江門可以依託碉樓文化作為重要基礎,在挖掘僑批文化方面形成整體合力,使江門的華僑精神、廣東的華僑精神,甚至我們國家的華僑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揚。
福建省社科院華僑所副所長、 研究員鄧達宏:
用「三支筆」弘揚僑批文化
我們應當踐行「大僑務」觀念,加強不同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聯繫、分工、協作,保護好、涵養好、發展好、利用好有限的僑批這個僑務資源。
我建議,用「三支筆」更好地弘揚僑批文化、華僑精神。「第一支筆」是僑批檔案的學術研究。在我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僑批檔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學佔領了一塊高地,不僅獲得了廣東省社科基金支持,而且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支持,希望今後有更多的高校研究項目能夠登頂。「第二支筆」是僑批的對策研究。如何通過對策研究來推動僑批文化的發展?其中,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是重要推手,要積極發揮作用。「第三支筆」是做好宣傳。前段時間,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和劉進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講述僑批歷史文化,闡述僑胞家國情懷,無疑對弘揚僑批文化起到積極作用。此外,還要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高校設立僑批文化選修課。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東南亞 研究所所長、教授袁丁:
建立標準化 電子數據資料庫
成立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對於研究、保護華僑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江門是著名僑鄉,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非常有必要。接下來,應該好好思考怎麼去做好相關研究,怎麼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讓國內外都知道僑批的意義、影響和作用。
江門在華僑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僅政府重視,相關部門、高校和博物館等機構都很熱心、很認真地做這件事,在華僑文化研究利用、展覽、活化等方面做得很好。
我建議,研究院應做好相關資料的規劃和管理,建立標準化電子數據資料庫,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保存資料,也能滿足學術界的研究需求。這是一個工程量比較大的任務,但我們衷心期待研究院能夠為學術界的研究做好這一基礎性工作,讓國內外的學術界都能夠使用,發揮出研究院的作用和價值。
梅州僑批館館長魏金華:
建議各地重視民間收藏
江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華僑歷史文化、僑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凝聚力量。同時,江門從事華僑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用心、努力,事情做得很細緻,挖掘出許多有價值的華僑故事。梅州要向江門學習。
江門五邑華僑歷史已經開發到一定的程度,相對成熟,建議相關機構把僑批研究工作轉變成為政府服務,把僑批的故事、歷史轉換成文化產品,為現代社會和大眾服務。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使華僑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今後研究院能更好發揮作用,加大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力度和活化利用。同時,各地繼續努力推動僑批文化發展,如果能把僑批文化上升為「僑批學」,那麼僑批研究工作的明天會更好。
此外,建議各地重視民間收藏,因為僑批的多數在民間,政府掌握的資源還是不多,要爭取把民間的、收藏家手中的僑批錄入,供專家學者研究使用,有利於對今後的僑批研究工作。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黎禹君 梁佳欣
實習生/陳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