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2020-12-20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在臺山銀信紀念廣場,聳立著20根「銀信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做好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12月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共同舉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我市舉行。活動為設在五邑大學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揭牌。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的盛會。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弘揚華僑精神。

僑批保護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僑批」亦稱「銀信」,是指近代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眷屬的家書(信)和匯款(銀)憑證的統稱,其基本特徵是銀、信合體。僑批廣泛分布在廣東潮汕僑鄉、五邑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僑鄉,以及海南僑鄉,是華僑華人歷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記錄和見證。

「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說。

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有著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的僑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和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五邑銀信)。五邑銀信作為「僑批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著江門與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貴歷史。

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批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據各收藏機構列入僑批申遺文本中的僑批數量資料顯示,約15萬件僑批列入申遺文本,其中江門就有約4萬件。這些僑批中,最早的是光緒九年(1883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區的家書。

研討會上,廣東省檔案館副館長黃菊豔、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總結了兩省從僑批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尤其是從2013年以來,在搶救整理、政府立法、科學研究、文宣出版以及與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並對新時代僑批保護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舉措進行了闡述。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成為世界記憶遺產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僑批檔案主管部門、收藏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在保護、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建章立制,多種形式開展活動,成效顯著。

在銀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門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臺山市銀信博物館及文旅集團推出了一系列筆記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創產品;臺山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精彩僑鄉」App專門設置「雲書信」欄目,展示「最美家書」;開平市博物館將23件(套)館藏銀信進行IP授權,引入社會力量共同開發文創產品。

加強僑批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

僑批是江門與五邑華僑華人密切交往與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隋軍指出,新時代僑批文化保護要講好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鬥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研討會上,廣東、福建兩省僑批博物館以及民間僑批收藏家在會上獻計獻策,就如何活化利用、保護好民間收藏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建議。

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說:「僑批不僅是華僑華人和僑鄉的珍貴遺產,也是近現代以來國際移民書信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將僑批研究放在國際移民書信遺產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尤其需要堅持發展。」

僑批作為紙本文獻如何更好讓民眾感知,如何將僑批豐富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的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臺山市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廣場學術負責人、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劉進說:「申遺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創辦了一批僑批博物館,汕頭、江門建設了世界記憶遺產廣場,讓僑批走進大眾的文化旅遊生活。下一步應該加強僑批文化的文創發展,加強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加強僑批文化的展示傳播。」

對僑批的開發利用要堅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黃菊豔建議,可探索僑批展覽出海、僑批文藝作品出海等方式,積極推動僑批利用成果走出國門,擴大世界影響,讓海外華僑華人艱苦創業、心繫祖國、樂於奉獻的精神繼續發揚和傳承,引導和激勵華僑華人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研討會期間揭牌的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我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該研究院依託五邑大學的多學科僑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門市、廣東省和國內外各方面的僑文化資源,開展省內外、境內外合作交流,對華僑華人文化和僑鄉文化進行科學研究、活化利用。藉助這一研究平臺,我市將全面開展僑批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推動僑批文化活化利用等。

聲音

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 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中國僑批學

僑批研究怎麼自下而上書寫歷史,見微知著探討華僑精神?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業」。僑批業,折射的精神是誠。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正不斷走向世界,僑批這一民間金融網絡對於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有什麼時代意義?能夠給我們提供什麼經驗、教訓?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討。

第二是「銀」。僑批折射的精神是惠。僑批在歷史不同階段都體現出互惠互利的精神,華僑華人匯款回鄉,不僅幫助家人,也帶動了地區乃至國家的發展。僑批匯款的數量、用途、來源等,都是僑批文化中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

第三是「信」。書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華僑華人家庭跨國聯繫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內涵。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聯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成功舉行兩屆國際移民書信研究學術會議,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僑批文書整理與研究」,在「信」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

今後中國的僑批研究工作應該更有規劃、有目標,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在學術舞臺上發出更好更強的中國聲音。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

通過研究僑批 講好中國故事

通過總結華僑華人的奮鬥史,可以激勵新一代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

僑批文化折射了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家的精神,通過研究僑批,講好海外僑胞、中國人民和諧相處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為傳播好中國精神做更多工作,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好地促進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交流傳播。

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僑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江門正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開展一些重要的學術活動。我建議,江門可以依託碉樓文化作為重要基礎,在挖掘僑批文化方面形成整體合力,使江門的華僑精神、廣東的華僑精神,甚至我們國家的華僑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揚。

福建省社科院華僑所副所長、 研究員鄧達宏:

用「三支筆」弘揚僑批文化

我們應當踐行「大僑務」觀念,加強不同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聯繫、分工、協作,保護好、涵養好、發展好、利用好有限的僑批這個僑務資源。

我建議,用「三支筆」更好地弘揚僑批文化、華僑精神。「第一支筆」是僑批檔案的學術研究。在我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僑批檔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學佔領了一塊高地,不僅獲得了廣東省社科基金支持,而且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的支持,希望今後有更多的高校研究項目能夠登頂。「第二支筆」是僑批的對策研究。如何通過對策研究來推動僑批文化的發展?其中,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是重要推手,要積極發揮作用。「第三支筆」是做好宣傳。前段時間,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和劉進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講述僑批歷史文化,闡述僑胞家國情懷,無疑對弘揚僑批文化起到積極作用。此外,還要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高校設立僑批文化選修課。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東南亞 研究所所長、教授袁丁:

建立標準化 電子數據資料庫

成立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對於研究、保護華僑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江門是著名僑鄉,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非常有必要。接下來,應該好好思考怎麼去做好相關研究,怎麼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讓國內外都知道僑批的意義、影響和作用。

江門在華僑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僅政府重視,相關部門、高校和博物館等機構都很熱心、很認真地做這件事,在華僑文化研究利用、展覽、活化等方面做得很好。

我建議,研究院應做好相關資料的規劃和管理,建立標準化電子數據資料庫,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保存資料,也能滿足學術界的研究需求。這是一個工程量比較大的任務,但我們衷心期待研究院能夠為學術界的研究做好這一基礎性工作,讓國內外的學術界都能夠使用,發揮出研究院的作用和價值。

梅州僑批館館長魏金華:

建議各地重視民間收藏

江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華僑歷史文化、僑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凝聚力量。同時,江門從事華僑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用心、努力,事情做得很細緻,挖掘出許多有價值的華僑故事。梅州要向江門學習。

江門五邑華僑歷史已經開發到一定的程度,相對成熟,建議相關機構把僑批研究工作轉變成為政府服務,把僑批的故事、歷史轉換成文化產品,為現代社會和大眾服務。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使華僑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今後研究院能更好發揮作用,加大華僑華人文化研究力度和活化利用。同時,各地繼續努力推動僑批文化發展,如果能把僑批文化上升為「僑批學」,那麼僑批研究工作的明天會更好。

此外,建議各地重視民間收藏,因為僑批的多數在民間,政府掌握的資源還是不多,要爭取把民間的、收藏家手中的僑批錄入,供專家學者研究使用,有利於對今後的僑批研究工作。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黎禹君 梁佳欣

實習生/陳清松

相關焦點

  • 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做好新時代僑批工作!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
    ,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黨的僑務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推動廣大僑胞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建功立業;要講好僑批中的文化傳承故事,推動廣大僑胞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薪火相傳;要講好僑批中的民心相通故事,推動廣大僑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僑批保護研究的前沿重鎮,江門市創新思維、積極探索,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展開一場大討論,匯聚「金點子」,開出「好方子」,為僑批保護活化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徑、形成新思考。
  • 如何進一步保護僑批文化?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在12月10日舉行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齊聚江門五邑大學,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共同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   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僑批學」,建立僑批檔案資料庫,加大對僑批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12月10日舉行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近60名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學者齊聚江門五邑大學,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共同做好新時代僑批保護、研究與價值推廣工作。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三是要講好僑批中的文化傳承故事,推動廣大僑胞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薪火相傳。進一步挖掘僑批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從華僑精神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廣大僑胞講清楚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保護活化僑批、銀信文化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據悉,近年來,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僑批是「愛國、愛鄉、愛家人」的中華民族美德的體現。
  • 僑批銀信搬上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僑批銀信搬上廣東汕頭街頭 古驛道活化出新彩
    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汕頭演繹僑批故事,傳揚民間文化
    近年來,僑批作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最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僑批專家學者就齊聚一堂,就如何傳揚僑批文化進行交流、分享。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在分享會上,來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30多名僑批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關於僑批的文學創作故事。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不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家書,更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鬥歷程,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
  • 將制度理論研究做實做深做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學者們應抓住機遇,通過深入研究,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貢獻制度研究成果。  ■我國制度理論研究要從中國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同時,學習和借鑑國外製度理論研究的有益成果,增強中國制度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國制度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黎禹君實習生/陳清松「江門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做得特別好,既有自然景觀、歷史文物,還有不少珍貴文獻。尤其是人和物結合得特別好,這裡還有民歌表演、樂器表演,房子保存著原始的生活氣息,非常難得!」參觀了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碉樓群,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總編輯戰歌稱讚道。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創新性展示歷史文化遺產
    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廳等部門在僑批、銀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活化中開展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未來,還將利用革命文物、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等推動廣東歷史文化創新性保護、創造性轉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兩岸專家學者在長泰舉行研討座談會 共商閩南民俗文化保護傳承
    中國教育在線訊 6月2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在長泰舉行。座談會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特色,提煉精華」為主題,旨在調研考察長泰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和閩南傳統民俗民風活動,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閩南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它屬於民間文獻,常以家庭為單位連續書寫,真實記錄了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移民向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的遷移歷程,反映出外來文化在中國華南鄉村引發的碰撞與融合及僑居國的歷史文化變遷,在近代國際移民文獻中具有突出意義。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成立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梁佳欣) 昨日(12月11日),在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鶴山樓揭牌成立,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
  • 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馬家浜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
    ◆馬家浜遺址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後需要重新認識馬家浜文化,對其開展深度挖掘、闡釋、研究和活化利用。
  • 專家學者聚焦如何發揮翻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康豔)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協辦的「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 福建漳州天一總局:見證百年僑批史
    作為郭有品的嫡孫,郭伯齡從1999年開始,便一直在研究僑批歷史,試圖儘可能清晰地還原天一信局的歷史。  清末時期,大量閩南人往東南亞謀生發展,當他們在當地紮下根來、略有積蓄之後,便通過「水客」,向家人捎帶銀信,僑批業也由此應運而生。  1869年,年僅17歲的郭有品在「客頭」帶領下,漂洋過海前往呂宋(今菲律賓馬尼拉)成為一名「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