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在中國知名僑鄉廣東,從19世紀初開始,隨著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僑鄉書信與錢款增多,逐漸形成了這種信款合一的僑批。

  「國際檔案日」活動期間,魏金華已向廣東省檔案館捐出1108件珍貴僑批,近日又整理出6000多件僑批文物捐給梅州市人民政府。

  近日,中新社記者專程採訪這位僑批收藏家。

  有30多年收藏經歷的魏金華,從1990年開始對華僑文化史料進行收集和研究,並創建了自己的「僑批檔案館」,目前登記在冊的僑批檔案有15500多件。「我這裡共收集、整理、展示了從清代至20世紀90年代,近150年的客家華僑文化史料。」

  2013年6月,中國僑批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廣東省有了首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這些僑批檔案包括潮汕僑批、五邑僑批和梅州僑批共計16萬件,而由梅州提交的2萬件「客屬」僑批中,大部分來自魏金華的收藏。

  走進魏金華的僑批檔案館,記者看到牆上、玻璃櫃中各種各樣華僑文物史料琳琅滿目,數量眾多的僑批信件被分類展示。「這都是我收集研究後根據時間和信件特徵統一划分,每件僑批都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魏金華分類整理的僑批中,「駝峰航線」和「沙魚湧」匯路僑批最為珍貴。這兩種僑批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海外華僑由印度和印尼與中國國內親人往來的見證,在一封經「駝峰航線」從印度過中國昆明航空掛號寄往梅縣雁洋的僑批上,記者看到貼有戰時檢查封條,封條上加蓋有帶皇冠圖案的大英國協八角形檢查通過放行戳,以及多個印度檢查火漆封印,足見當時海外華僑通信的艱難。

  魏金華告訴記者,這些僑批信件見證著二戰時期的艱苦歲月,說明即便是祖國淪陷的戰爭年代,也未能阻擋海外華僑與親人的聯繫,起到了「以物見史」的作用,這也正是他收藏的目的。魏金華同時表示梅州被稱作「華僑之鄉」,這些客屬僑批就是有力的史料支撐。

  目前,僑批已成為華僑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學科研究的珍貴檔案。魏金華表示,在逐步的規整中自己僅保留1000件左右有代表性的僑批文物,其餘全部捐贈給政府。

  「我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僑批了解客家文化,關注客家文化,也希望為客家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魏金華說。(完)

相關焦點

  • 他捐兩千份「僑批」助建銀信博物館
    家人翹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過這也造就了臺山豐富的「僑批」資源,這些來自華僑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僑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備受關注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臺山收藏家李柏達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臺山從「賣豬仔」到現代的華僑銀信僑批歷史。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僑批廣泛分布在廣東潮汕僑鄉、五邑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僑鄉,以及海南僑鄉,是華僑華人歷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記錄和見證。「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說。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隋軍指出,今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汕頭調研時,專程參觀了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了解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強調指出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林慶熙介紹,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盛行於19世紀中葉至上世紀70年代。2013年6月,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 如何進一步保護僑批文化?江門這場會議給出「方案」
    「業」即僑批業,折射的精神是誠。僑批這一民間金融網絡對於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有什麼時代意義,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討。「銀」即銀信,折射的精神是惠。僑批在歷史不同階段都體現出互惠互利的精神,僑批匯款的數量、用途、來源等,都是僑批文化中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信」是書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華僑華人家庭跨國聯繫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內涵。
  • 通訊: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
    中新社汕頭1月10日電 題: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中新社記者李怡青位於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最近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作為中國內地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已成為汕頭「新網紅」地,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走訪廣東汕頭「僑批」記憶廣場 尋找僑批故事 2017-07-0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炘蔚   中新社汕頭7月2日電 題:走訪廣東汕頭
  • 習近平廣東行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汕頭僑批文物館建於2004年,是中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3年搬遷至外馬路18號。
  • 一紙僑批 滿腔家國(人民眼·文化遺產)
    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說,這便是一封惜墨如金的「僑批」。  林慶熙介紹,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盛行於19世紀中葉至上世紀70年代。2013年6月,由廣東、福建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 汕頭演繹僑批故事,傳揚民間文化
    近年來,僑批作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最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僑批專家學者就齊聚一堂,就如何傳揚僑批文化進行交流、分享。在分享會上,來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30多名僑批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關於僑批的文學創作故事。現在,僑批是一個熱詞,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僑批的內容,例如僑批是如何產生的,僑批的歷史,一些研究者從論文研究,我是從藝術方面,除了寫了幾篇長篇歌冊談及潮州歌冊外,一些短篇歌冊我也有所反映。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今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與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將聯合在我市舉行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 江門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僑批保護活化新路徑  ■陳 冀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期間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12萬僑批述說華僑故鄉情
    中新社汕頭7月27日電 (李怡青 張源 鄭瑞國)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27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情系故裡、篤誠守信的精神。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下半葉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
  • 一萬件僑批捐贈嶺南金融博物館
    世界已知最大的個人僑批收藏僑批又稱「銀信」,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約在清代出現,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郵政匯款的興起,才退出歷史舞臺。
  • 梅州客都人家·客鄉老街·原鄉劇場即將開門迎客
    客都人家項目是梅州市委、市政府引進的一個重大項目,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行動,對於梅州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從2018年11月籤約落戶梅縣區後,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公司註冊、規劃設計、項目審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跑出了「梅州速度」。
  • 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僑批紙短,家國情長。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攝製組採訪了眾多僑批局的後人,包括「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的兒子曾益奮、「魏啟峰批局」第六代傳人魏壁光、「天一總局」創辦人郭有品的第五代傳人郭伯齡等。並採訪了眾多專家學者、收藏家,重溫華僑先賢艱辛創業、心繫國家、回饋家鄉的時代記憶。
  • 今晚8時,央視聚焦江門僑批!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講述家...
    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僑批紙短,家國情長。圖片來源:江門日報臺山微事攝製組採訪了眾多僑批局的後人,包括「振盛興批局」創辦人曾仰梅的兒子曾益奮、「魏啟峰批局」第六代傳人魏壁光、「天一總局」創辦人郭有品的第五代傳人郭伯齡等。並採訪了眾多專家學者、收藏家,重溫華僑先賢艱辛創業、心繫國家、回饋家鄉的時代記憶。
  • 央視地名記正式解讀「廣東卷大埔篇」!梅州大埔.
    大埔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7年,大埔縣轄14個鎮,另轄3個鄉級單位。 縣政府駐湖寮鎮。截至2015年,大埔縣總人口57.19萬人,常住人口38.18萬人。大埔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兼有蒙古、回、壯、滿、瑤、土家、黎族等23個少數民族的少量居民。
  • 東興僑批館:讓「世界記憶」在此世代延續
    「東興匯路」:危亡時期的「生命線」  僑批,簡稱「批」,福建方言或廣東潮汕話都稱「信」為「批」,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僑批業是近代經營華僑匯款和信件的一個特別行業,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海南3省,香港地區和東南亞各國,上海和廣西也有部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