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國際比賽,中國娃的成績相當於中國桌球隊——國際信息學競賽。
近日,為國際賽選拔中國隊隊員的2018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落下帷幕,獲獎名單中,全國64枚金牌江蘇省就佔據了12枚,南京外國語學校5位同學獲得金牌。是哪些孩子成就了中國隊?他們和普通孩子有啥不一樣?
我們常說的五大學科競賽,其實是國內大學最為認可的學科競賽,分別是: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這幾個學科都有全國範圍的競賽,入選國家集訓隊的同學將現場獲得保送北大、清華的資格。相比數理化,信息學算是小學科,但成績斐然。南京外國語學校信息學教師 史釙鐳介紹,從80年代首次參賽至今,我國共獲得70多枚金牌,總量超過第二位的俄羅斯15枚左右。「我們信息學獲得的成績相當於中國的桌球隊。基本上,我們國家派出的隊員應該能全部獲得金牌,或者至少銀牌以上。」
今年,史釙鐳、李曙老師帶領南外10位學生組成校隊參加了全國競賽,取得了5金4銀1銅的好成績。根據規則,全國前50名的選手直接進入國家集訓隊,並獲得保送資格。 「在比賽結束的現場有16所國內頂尖大學,在現場進行招生意向諮詢,我們的10位同學都被清華、北大各種形式提前錄取。」
圖為陳孫立(左)楊駿昭(中)戴言(右)籤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牛娃」不簡單 耐受力極強
因為進入國家集訓隊還要面臨殘酷的淘汰,最終只剩下4人組成中國隊參加國際賽。暑假裡,這些金牌選手們馬不停蹄,繼續參加各項比賽和練習,除了吃飯睡覺和體育鍛鍊,其他時間都在做題。
戴言:三歲編程 夢想是取代蘋果
戴言今年讀高一,父親是資深「碼農」,也是他的信息學啟蒙老師。三四歲的時候,父親拿了一本「老爺爺的寶書」(譚浩強的《C語言程序設計》),隨手丟給無所事事的戴言,沒想到他很感興趣。「他看到我覺得很有趣,就來教我用C語言寫代碼,然後我就每天照著書上一章一章推過去,感覺非常開心。 」
高一期間,因為嫌棄學校的系統不「好看」,他和小夥伴一起設計了自己的一套程序設計在線評測系統,功能也全新升級,不僅能給全校同學練習,還能辦比賽。這次的全國競賽,戴言排名全國第五,保送了清華的計算機專業。戴言認定了自己將來會和父親肩並肩,做一個新「碼農」,始終掌握最前沿信息技術,最終開發出全新的語言,取代蘋果,「我的夢想就是開創一個全新的紀元。」
楊駿昭:Codeforces網站排名全球第10
南外的這支校隊裡牛娃真不少。此次同樣進入國家集訓隊,並獲得清華保送資格的高一學生楊駿昭,最得意的是在一個Codeforces網站(一家為計算機編程愛好者提供在線評測系統的俄羅斯網站)排名全球第10。他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信息競賽,六年級開始學習c++。在他看來,刷題不是必須的,做一道好題往往比做十道簡單題有用得多。關鍵是,做完一題,或者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應該想一想「這題為什麼可以這麼做?這題還可以怎麼做?這個方法還可以怎麼用?」之類的問題。
吳思揚:闖入百度之星決賽 獲得面試機會
高二的吳思揚今年已是第二次參加全國競賽,最終獲得金牌,進入集訓隊,保送至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除了參加信息學奧賽,他還參加了百度面向中國高校學生和編程愛好者所舉辦的高水平的程序設計大賽——百度之星,並一路殺入總決賽,直接獲得面試機會。因為大多比賽家長是無法陪同的,比賽結果的好壞往往都要自己一個人去承受,吳思揚告訴記者,一次次外出交流比賽鍛鍊出自己強大的心臟;一路堅持下來,也一次次地突破瓶頸。「你要不停的克服,學這個就是你要有一個量的積累,當你做到一定數目之後,你就會找到一類題目的共性,就會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難。」
學科競賽生優惠減少,還要不要學?
當下,大學招生大幅度改革,學科競賽生失去了不少保送加分的優惠政策,有家長糾結:高中生還是否有必要繼續投入到競賽呢?史釙鐳表示,參與競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優秀的學習方式:通過實踐,學習編程,通過競技,通過交流來提高能力。「題目都是用英文解決數學問題,所以英語和編程要非常好;題目文字會很長,還要有很強的文字理解能力,也就是語文能力。所以編程要想學得好,其實是多方面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
國家宣布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佔人工智慧全球制高點。中小學生能學好編程和培養計算思維就算走對了方向。但除了好奇、興趣、好勝心,想要在這條道路上取得成功還需要很強的耐受力和目標意識,他帶領的這些孩子基本都有6、7年的編程經歷,完成3000道左右的題目。史老師推算過,一場比賽5小時,同學們在編程時1分鐘可以達到400次的正確擊鍵,也就是1秒鐘擊鍵六到七次,對於體力腦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全國去年參加這個比賽的選手數接近10萬人,而能拿到全國金牌的是前64,這樣的話基本上接近萬裡挑一。」
延伸閱讀:
信息學競賽: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NOI)是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委託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的全國青少年電腦程式設計競賽。1984年,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舉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電腦程式設計競賽活動—這就是信息學奧塞的前身。為了與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活動接軌,全國青少年電腦程式競賽從1988年起改名為」全國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簡稱「信息學奧賽」。
競賽時間:NOIP(省級)初賽:10月中下旬
複賽:11月中旬
NOI(國家級):每年7月
參加五項學科競賽的意義:
1.增強學科能力
對於那些初中就很優秀,確定自己在高中也能保持優異成績的同學,是可以很早介入高中競賽學習的。因為這些同學的近期的目標應該是鎖定學校的實驗班、培優班,長期的目標是211,985大學。
2. 保送名校
國內大學最為認可的學科競賽,按照重要性順序依次是: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這幾大科,都有全國範圍的競賽,獲得國家一等獎的同學將獲得保送北大清華的資格——決賽現場,同學們在得到成績後,就可以直接和大學籤約,不需要參加高考。
3. 獲得名校自主招生降分
隨著高考招生改革,競賽成績在高考中不再加分,但成為自主招生的敲門磚。在同等分數條件下,明顯有一科特長的學生,必然為高校所青睞,因此諸多985高校的自主招生的先決條件就是競賽獎項。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楊惠 編輯/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