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臺灣地區 EBC 東森財經新聞的節目視頻火了。該節目談及新冠病毒源頭,結論赫然將源頭指向美國。其主要依據正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機構於 2 月 19 日在 ChinaXiv 網站上發布的那篇論文。
在那篇論文裡,研究人員分析 93 個新型冠狀病毒樣本基因組數據後得到 58 種單倍型(基因類型)中,其中來自華南海鮮市場患者樣品單倍型與 H1 有關,而作為更古老的基因類型樣本 H3、H13 和 H38 則來自華南海鮮市場之外。作者認為,這印證了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病毒發源地的推論。。
(圖源:來自該節目)
前述東森節目認為,既然美國發現了更古老的單倍型 H38 的病毒樣品,加上在單倍型分組中,美國樣本雖少但覆蓋了 ABCDE 等 5 個組,而中國的病毒樣本只覆蓋了 4 個組,湖北省的樣本更是只有 2 個組。該節目的嘉賓據此認為,新冠病毒更可能來源於美國。
然而該節目斷章取義了。多位業內人士對 DeepTech 表示,臺灣節目提到的依據更多是上述研究中的樣本缺陷造成的,再加上美國首例確診新冠患者有武漢旅行史,那麼就根本不能得出新冠病毒源於美國的結論。
斷章取義的陰謀論
樣本受限,這很可能是沒有從武漢樣本中發現單倍型 H38 病毒樣品的原因。DeepTech 此前的報導也提及為何現有武漢樣本中沒有檢測到 H13 和 H38 單倍型,論文作者推測可能是因為現有樣品主要採自幾家定點醫院,而且樣品採集時間局限於 2019 年 12 月 24 日和 2020 年 1 月 5 日。
第二個反駁東森節目看法的依據是,單倍型 H38 的病毒攜帶者有武漢旅行史。單倍型 H38 的病毒樣品攜帶者是美國首例新冠患者,他是在前往中國武漢旅行後發病的。這名患者是一名 30 多歲的男子,他於 1 月 15 日返美,1 月 19 日去急診診所時已經咳嗽 4 天,1 月 20 日,核酸檢測結果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
有專家評論說,美國首例新冠患者有武漢旅行史,如果對病毒取樣沒有偏倚的話,那麼疫情源自美國的說法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實際上,東森節目邀請的兩個嘉賓並非生命科學背景。
其一是朱學恆,作家、翻譯家。畢業於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曾翻譯《龍槍》系列(第三波出版)《魔戒三部曲》《哈比人歷險記》《星際大戰》等等。
其二是潘懷宗,現任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新黨臺北市議員(士林區、北投區)。他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化學系,是美國埃默裡大學攻讀神經化學及分析化學博士。
上述節目中還提到了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的說法,這也成為其推論的依據之一。
2 月 27 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市政府舉辦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稱:對疫情的預測,我們首先考慮中國,沒考慮國外,現在國外出現一些情況,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
這就引起不少人聯想。流行病學專家、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陳錚鳴在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表示不贊成鍾南山院士的說法,「那個說法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助長了一種陰謀論的謠言的散播」。
陳錚鳴認為,全世界所有的病例頭幾例都與武漢有密切關係,包括美國。這條脈絡非常清楚,至於是不是華南海鮮市場需要探索。我們講要循證,「要有科學的依據,不能捕風捉影、以訛傳訛,媒體和科學家都要以科學、負責的態度說話」。
正如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發源地」 這一結論,是有流行病學研究佐證的。1 月 24 日《柳葉刀》上的研究中,中國研究人員追蹤了第一批 41 個確診病例,發現有 13 個病例與海鮮市場無接觸史。
科學家推測,第一批人類感染是在 11 月發生的,因為在感染和症狀浮出水面之間要有一段潛伏的時間。該病毒可能會在武漢和其他地方的人們之間已經有了悄無聲息的傳播,直到 12 月下旬出現華南海鮮市場的大量病例。
系統發生樹的證據
新冠病毒在宿主中快速複製後,傳播到另一宿主體內。隨著病毒自我複製和傳播,隨機突變(即拷貝 RNA 時的錯誤)會在基因組中累積。具有相同突變的序列在來源上會更緊密相關。這種隨機突變可以幫助追蹤病原體的傳播,並了解其傳播途徑和動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領銜的研究正是依據此理論。
不過多位學者指出,樣本問題是一個大硬傷。作為最大疫情暴發地的武漢只有 22 個病毒樣本數據,而確診病例少得多的其他國家和省份卻有 70 多個樣本數據,那麼前者難以代表武漢的病毒數據。生物化學博士方舟子的看法更加嚴厲,他說,如果取樣受限,那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是不應該進行的。
一位中國科學院從事遺傳學研究的學者告訴 DeepTech,可以很容易通過系統樹來判斷美國出現的時間是否早於武漢的樣本。
1 月 30 日,專業進行病原體基因組數據的網站 Nextstrain 發布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傳播分析報告中指出,所有新冠狀病毒的最近共同祖先極有可能出現在較短的時間內。
圖 | 網站 Nextstrain 發布的新冠病毒系統發生樹,可見中國樣本(紫色)更接近祖先「樹根」,而美國樣本(紅色)更遠離「樹根」。
根據系統發生樹,疫情是由一次病毒爆發,即先由單一的人畜共患病引入到人類群體中,之後再在人與人之間流行傳播,而中國的病毒樣本序列顯然更接近最近的祖先(樹根)。這就說明,美國病毒樣本出現時間晚於中國的病毒樣本。
2 月 25 日,瑞士巴塞爾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理察 · 內爾(Richard Neher)在接受《科學家》(The Scientist)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大約每個月產生 1 個突變,所有基因組序列非常相似,整個 3 萬個鹼基中產生了 8 個突變。並且,病毒來自同一個源頭,時間大約在 11 月中旬到 12 月初。他是 Nextstrain 網站的共同創始人。
當然,並不能說中國的新冠病毒突變都能囊括其他國家發現的突變,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基因組變異,這種變異的頻率在新冠狀病毒這種單鏈 RNA 病毒中更加高,所以美國病毒毒株很可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異。
上述中國科學院學者解釋說,中國新冠病毒的多個變異株都出現最早,遺傳多樣性是全世界所有地方最高的,多樣性分布也是最廣的,在沒有新的、更多的強證據之前,就可以認為中國是新冠疫情的發源地。
他同時提醒,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上,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領銜的這類未經同行評議的基因組學研究可能會導致眾說紛紜的印象,這可能是取樣缺陷和分析不夠規範造成的。他建議採用嚴謹的分子流行病學方法,可為病毒的傳播和演化,從而追溯病毒起源提供更為專業的結論。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