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漳平三中新校區、城關小學、第二實小等三所新學校如期開學。
開學首日, 840多名七年級新生與1500多名八、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和2000多名學生家長一道,帶著憧憬未來的目光,滿懷激情來到三中新校區報到。
同日,漳平市城關小學一年級6個班283名新生也和二年級6個班293人學生一道,精神飽滿地走進改建後的新學校。「真的,一個暑假學校發生了大變樣!」二年級小凌同學興奮地說道。來自漳平城南片區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第二實小一年級兩個班104名新生暫寄在實小桂林校區就讀,不日也將到改建的新校區上課。
來到新三中,最吸人眼球的莫過於已經使用的四棟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綜合辦公樓;操場、校園內外道路綠化等建設在抓緊收尾中;一個年級一棟獨立的教學樓,中間長廊相連,獨顯建築特色。實驗樓與教學樓相隔較遠,遙相對視。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室及音樂、美術、綜合實踐、計算機技能科等功能館室,單獨設置,設備齊全,制度完善。新學校,新氣象,新起點,新希望,漳平三中揚帆啟航。
瞧!城關小學由漳平三中老校區改擴建而成。這裡已改造好一棟教學樓,作為一、二年級教學樓和教師辦公室;拆除了一棟舊教學樓;正在抓緊進行環形跑道、塑膠操場及籃球場、排球場等建設。原三中實驗綜合樓將改建成圖書室、音樂室及其他功能館室,並在其兩側各建一幢教學樓共20間,改建後的學校將更富魅力!位於桂林街道的老桂林中學的漳平第二實小,也在加緊改造中。
為了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學上、上好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教育事業作為一項最大的民生工程,給錢給地給人給政策,集中資金保障投入,用於改善辦學條件。該市制定方案,進一步優化城區學校布局調整,「十三五」期間改擴建漳平二中,建設新三中、城關小學、第二實小、第二附小、城北小學、南學堂小學,逸夫小學運動場等,其他學校建設正有序推進,以實現城區校點優化布局,擴容量、增學位。
9月1日,三中整體遷建竣工揭牌、第二附小開工奠基隆重舉行。這是我市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手筆,也是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幾年來,我市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以創建「教育強市」為目標,揚峰填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亮點紛呈,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健康持續發展。
「三個提高」:促均衡
提高均衡底部。我市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級市,省定經濟較困難縣。受地理、歷史諸多條件限制,學校發展不均衡。該市全力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為讓農村孩子也能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13年全市39所完小和18所中學通過省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而後又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標準化教學點」建設評估工作,創造性地設計出「農村教學點標準化」評估標準,將其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提升工程,2014、2015年分兩批評估驗收了具有生源穩定的48個標準化教學點,大大改善了教學點辦學條件,託高了義務教育均衡的「底部」,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這項工作,漳平走在全省最前列,「農村教學點標準化」評估標準也在全省推廣。
在偏遠的靈地鄉謝畲小學教學點,寬敞的操場上二年級的學生在打氣排球;明亮的教室裡一年級的學生們全神貫注著「班班通」屏幕,跟著老師讀課文。漳平市所有的中學、小學、農村教學點,每一間教室都配備了「班班通」設備,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能熟練自如地運用「班班通」設備進行教學。
走進偏遠的官田和坑教學點,嶄新的教學樓、寬敞的校園、配套齊全的教學設施,仿佛讓人置身於某所城區學校,其實這只是一個僅有3名學生的鄉村教學點。身殘志堅的 「福建省最美鄉村教師」陳明達紮根在這裡30年,如春雨般滋潤著每一個學生。不僅如此,拱橋梧地小學雖然只有8名學生,也一樣擁有嶄新的塑膠跑道。
提高特殊兒童教育關注度。走進漳平市特殊教育學校,修葺一新的校園環境、亮麗的塑膠跑道盡在眼帘。十幾個學生在打氣排球,球技雖不怎麼高,但孩子們奔跑、跳躍、歡笑,其樂融融,根本看不出其自閉或茫然心態。
我市人口不到30萬,市政府高度關注弱勢群體,1996年率先在龍巖市創辦特殊教育學校。近幾年,不斷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提高辦學效益,形成了「以特教學校為骨幹,以隨班就讀為主體,延伸學前和高中教育的特殊教育格局」,建立了隨班就讀支持和保障體系,強化個性化教育,隨班就讀學生真正受到特殊教育。全市特殊兒童入學率達99.34%,做到了特殊兒童鑑定人員資質專業、篩查操作流程規範、特教辦學水平較高、隨班就讀管理精細,特教工作水平躍居龍巖市前列。2014年高分通過省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
提高留守兒童關愛度。我市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人員多,為了讓留守兒童享受同等待遇,制定《漳平市留守兒童管理辦法》,建立幫扶維權、經費保障、聯動、應急機制,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構建「三位一體」關愛網絡,開展「精準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周」活動。為讓全市3000多位寄宿生洗上熱水澡,2009年市政府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實施「溫暖工程」,安排專項資金,為全市農村寄宿制學校統一配置424臺電熱水器,在龍巖市率先解決了寄宿生長期洗冷水澡問題,2012年全市寄宿制學校統一撥補工友費、水電費、燃料費,統一配置被褥,規範寄宿生精細化管理,讓農村寄宿生感受到家的溫馨,得到學生及家長的高度讚譽。
「四個捨得」:保均衡
捨得給錢。堅持政府財政對義務教育發展的主渠道投入。2013、2014、2015年,市財政對教育撥款均達到「三個增長」(義務教育撥款亦達到「三個增長」)。
創新投融資機制。我市大力實施農村「校安工程」、「改薄工程」「運動場塑膠化工程建設」,融資5963萬元用於低標準校舍改建、鄉鎮學校操場及塑膠化建設,已建成改造校舍面積6.23萬平方米,建成塑膠運動場13個。2013年以來,我市投入約5億元用於「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工程」及教學設施設備添置,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2014年投入2710萬元,為全市中學、小學、教學點配備「班班通」設備,實現了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全覆蓋。
捨得給地。近年來,我市全力做好城區學校擴容建設,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中心地帶,建設新三中、城關小學、第二實小、第二附小等校。據統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市區教育用地一直維持在310多畝,而近年猛增至780多畝,城區學位大大增加。
捨得給人。在教師總體超編情況下,我市每年補充一批新教師,緩解教師老齡化和學科結構不平衡問題,2013—2016年共考錄新教師328人。
捨得給政策。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專題會和常務會專題研究或涉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議題有28個,研究出臺一系列政策,解決建設用地、教育經費、師資建設等制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問題。2015年起,我市較大幅度提高農村教師津貼,除城區外所有農村教師按路徑遠近分別給予每月400元、300元、200元補貼;精心培養骨幹教師。率先在龍巖各縣(市、區)中開展漳平市級「名師」、「名校長」評選工作,分別給予「名師」「名校長」每月500元、600元專項補貼。中小學、幼兒園共建立了35個「名師工作室」和一個「少先隊名師工作室」,每月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名師」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此外,成立「小學教研共同體」、 「中學教研協作片」,大力開展課題研討和課程改革工作。全市共承擔國家級課題3個、省級課題16個、龍巖市課題68個、漳平市課題32個。漳平市實驗小學承擔省改革試點課題「新課程背景下 『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深化研究」成果顯著,獲省優秀課題獎和實驗成果省級三等獎。
此外,大力發動社會捐資助學。我市尊師重教、捐資助學蔚然成風。2014年永福鎮成立獎教獎學基金不到半年,就籌資逾250萬元,資金不斷增加。全市16個鄉鎮(街道)均成立獎學獎教基金,籌資1500多萬元,形成全社會「八方抬教、重教興學」的良好氛圍,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多措並舉」:創均衡
創新管理機制。漳平三中和平校區,九年級的黃老師正在上語文課,課堂氣氛生動活潑。教室後面坐著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漳平三中語文教研組的教師,課後在校區小會議室,參與評課的老師各抒己見,分享教學風採,咀嚼教學風味,品評中促提高,互促互進。
近年來,我市積極實施 「小片區」管理模式改革和農村薄弱校「委託管理」試點工作,2012年開始實施 「一校多區」管理機制改革,9所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實行教學管理「八統一」,做到管理互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師資互派,統一教學,捆綁考核。薄弱學校的本地生源明顯回流,學校管理不斷優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創建特色學校。南洋茶鄉,附小南洋校區的20名學生穿著傳統服飾,有模有樣地給客人表演茶藝,動作優雅嫻熟、技術精準老道,茶香風韻,回味無窮;新橋畫鄉,新橋中心學校數百名學生潑墨揮毫,書法神韻、農民畫奇葩,翰墨飄香,讓人流連忘返;和平中心學校,全校學生穿著迷彩服,在大課間演習軍體拳;雙洋中心學校開展祭拜聖師孔子、儒家經典誦讀活動,儒雅校園古色古香……
為全面推動學校內涵發展,2011年我市在龍巖市率先開展小學特色學校創建和「一校一品」建設,整體優化育人環境,充分彰顯校園辦學特色。目前全市16所鄉鎮中心學校(含大型村完小)和4所市直小學及部分中學的學校特色逐步凸顯。實驗小學、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永福中心學校、和平中心學校、新橋中心學校、南洋中心學校、菁華小學等學校獲龍巖市「特色示範小學」稱號。其中實驗小學被評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菁華小學被評為省書法實驗學校和國家書法教育示範學校,和平中心學校被評為省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創建平安校園。我市強化安全工作,加強安全管理、大力構建和諧校園,機制完善,管理精細,成效顯著。各中小學均達到「安全標準化提升工程」二級標準和「平安校園」4A標準。2012年4月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平安校園》雜誌,以「強化科學管理、推進平安先行」為題,全面報導了我市學校綜治安全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2012年福建省教育廳、司法廳在我市舉辦了「法律進學校」現場經驗交流會,省授予漳平市教育局「法律進學校」先進單位。2015年12月我市作為福建省唯一代表參加教育部法治安全教育經驗交流。教育系統連續5年未發生安全責任事故,連續5年學生犯罪為零,連續14年榮獲省、龍巖市綜治安全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優質均衡揚帆遠航。在全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向「教育強市」目標邁進的徵程中,我市中小學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特別是小學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實施學校「大閱讀、大社團、大德育、大教研」四個基礎工程,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激發了校園活力。 每到星期三下午,我市各學校同時開展「大社團」活動,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社團活動,大的學校有幾十個社團,小學校也有幾個社團,琴棋書畫、音樂舞蹈、文體娛樂,應有盡有,精彩紛呈,魅力校園,活力無限。
2016年8月4日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將「義教均衡」寫入工作報告。「均衡之路無止境。漳平教育要立足實際、創新實踐,走出一條更具本地特色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之路,進一步凝心聚力,特色均衡,創出『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教育改革帶來的更多獲得感。」 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長德如是說,「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推進漳平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發展邁進,切實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為建設富強、精美、幸福漳平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