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岸交流合作持續深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李寒芳)全國臺灣研究會16日在北京舉辦2013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兩岸5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學者們普遍認為,2013年兩岸關係總體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兩岸雙方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各領域交流合作出現更多積極因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一步鞏固深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認為,今年兩岸關係有三大突破:一是以6月「習吳會」為標誌,國共兩黨在共同維護一中框架上取得突破,增進了兩岸雙方的政治互信,這是兩岸關係今年能夠取得發展的關鍵所在;二是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鬱琦在峇里島見面,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直接聯繫機制,並就互訪達成共識,為兩岸關係下一步發展增加動力;三是以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的召開為標誌,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在搭建平臺、建立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深化,使『臺獨』空間受到壓縮,『臺獨』這一詞語在綠營的話語體系中開始淡出。」全國臺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說,民進黨今年在兩岸交流上開始採取較為務實與開放的態度,謝長廷、陳菊等民進黨重量級人士再次「登陸」表明,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大門已難以關閉。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民進黨應深入思考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參與者。
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孫揚明等4名臺灣學者應邀與會。孫揚明認為,民進黨雖然舉行了幾次有關調整大陸政策的「華山論劍」,但迫切性並不高,因此並未取得積極進展。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正東說,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共識。大陸應積極協助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擴大臺灣對大陸貿易自由化的動能。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表示,今年兩岸政經互動程度增強,政治互信的增進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基礎。但隨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深水區,兩岸局部產業競爭性的趨強,對兩岸產業進行合理分工、產業政策與規劃的協調對接提出新要求。同時,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對兩岸增進政治互信提出更高要求。
展望未來,朱衛東表示,兩岸關係呈現四大趨勢:大陸因素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強大發動機;兩岸關係的發展同外部因素互動越來越緊密;民進黨面臨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過去5年形成的巨大和平紅利和經濟紅利有巨大慣性,兩岸關係發展的內驅力日益增強。
與會學者還就2013年臺灣政局、2014年臺灣縣市「七合一」選舉、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發表了看法。
據新華社臺北12月16日電(記者查文曄、何自力)為慶祝海峽兩岸通郵五周年,臺灣中華郵政公司於16日啟動「兩岸郵政e小包」業務,以滿足民眾網購需求。
據介紹,「兩岸郵政e小包」業務定位為新型大陸掛號小包業務,即日起在全臺郵局受理民眾交寄。包裹重量限制為2公斤以下,長寬高合計不超過90公分,以滿足輕小型網購商品、一般民生物品以及商貿貨物樣品寄送需求。
與現行大陸掛號小包以全境均一價計費不同,新業務資費更低,將大陸地區依沿海及內陸分為兩區,分訂不同的收費標準。一區包括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及上海等七省一市;二區為其餘省市。以交寄1公斤郵件為例,一區郵資為180元(新臺幣,下同),二區郵資為200元。據悉,「兩岸郵政e小包」包裹送達時間約為4至12天,寄件人還可隨時上網查詢郵件狀態。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