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三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通郵、通航、通商。
188.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何時提出了兩岸「三通」的主張?
答: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確立用和平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時,明確提出統一前,先實現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的政策。
189. 兩岸「三通」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兩岸至今不能實現「三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兩岸「三通」的前提條件是臺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三通」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
兩岸至今不能實現「三通」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90.為推動兩岸直接「三通」,兩岸業界人士提出「兩馬先行、兩門對開」,請問指的是什麼地方,請說出他們的地名?
答:「兩馬」指的是臺灣地區目前所屬的馬祖,大陸福建省的馬尾;「兩門」指的是臺灣地區目前所屬的金門,大陸福建省的廈門。
191. 臺灣當局推出的「小三通」是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直接「三通」嗎?
答:不是。2001年元月初,臺灣當局開放金門、馬祖與福州、廈門間的貨物及人員直接往來,同時禁止金、馬作為海峽兩岸間貨物與人員往來的中轉地,即臺灣當局所稱的「小三通」。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三通」,也無法解決兩岸大量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需求。考慮到金門、馬祖地區民眾的實際需要,大陸方面願意提供幫助,有關事宜由金門、馬祖與廈門、福州相應的民間組織,本著一個國家內部事務的原則予以妥善解決。
192. 為保障海峽兩岸人員往來,促進兩岸交流,祖國大陸政府制定了相關法規。國務院於1991年12月17日,頒布了一個什麼管理辦法?
答:《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
193. 「九二共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經過兩個階段的協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其實質就是雙方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並在此前提下,暫時在事務性商談中擱置了關於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爭議。
194.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於何時?會長是誰?其宗旨是什麼?
答:1991年12月16日。
汪道涵。
該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
195. 請問臺灣海基會的全稱是什麼?成立於何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
答:1990年11月21日成立。
臺海基會的全稱是: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
海基會是臺灣當局授權與大陸聯繫、協商處理涉及公權力的兩岸事務的唯一機構。
196. 「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進行的最高層次的會談,請問「汪辜會談」是在何時何地舉行的?會談達成了什麼協議?
答: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正式舉行。4月29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籤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197. 應海協會汪道涵會長的邀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率團在上海、北京進行了為期6天的訪問。在上海,汪辜兩度會晤,並達成了四點共識,請問四點共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第一,兩會決定進行對話,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作出安排;第二,加強兩會各層級人員的交流互訪;第三,就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加強個案協助;第四,應辜振甫邀請,汪道涵願意在適當時候訪問臺灣。
198. 兩岸紅十字組織1990年9月在金門舉行商談,並籤訂了一個協議,請問該協議的名稱是什麼?籤定該協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金門協議。該協議是1949年以來,雙方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籤定的第一個書面協議,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問題。
199. 為了方便兩岸同胞互通音訊,祖國大陸於何年何月率先單方面開放了對臺電報業務?
答:1979年2月。
200. 從何時起,臺灣郵局開始直接收寄到大陸的信件?兩岸郵政部門互辦掛號函件業務開始於何時?
答:1989年6月。
1993年4月。
201. 在臺灣民眾的強烈呼籲下,臺當局被迫於何時宣布,臺灣民眾給大陸親友的信件可由臺紅十字組織經香港郵局轉寄大陸?
答:1988年3月。
202. 為了打破臺灣當局對兩岸「三通」所設置的種種障礙,大陸郵電部門於何時起經由第三地開辦了郵政和電信業務?
答:1979年2月。
203. 目前,兩岸郵政部門經由第三地都開辦了哪些郵政及電信業務?已建成的兩岸直達光纜和電路大約有多少條?
答:已開辦的郵政業務主要有:平常信函、掛號信函、明信片、航空郵簡、印刷品及盲人讀物等。
已開辦的電信業務主要有:電話、電報、數據通訊、電子信箱、分組數字交換、異地電話卡和行動電話漫遊等。
目前,已建成的兩岸直達光纜和衛星電路已達3000多條。
204.目前兩岸相互間的電信業務量分別是各自境外業務量的第幾位?
答:目前祖國大陸對臺灣的電信業務量是其境外業務量的第二位;臺灣對祖國大陸的電信業務量是其境外業務量的第一位。
205. 海峽兩岸有關方面就處理具體問題進行的第一次公開商談是在哪一年?
答:1986年,臺灣華航公司一架波音747貨機機長王錫爵架機自泰國曼谷飛往香港途中,降落廣州白雲機場,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經中國民航兩次電邀,臺灣當局終於同意「華航」代表與中國民航代表商談。中國民航與華航代表經過5月17日至5月20日的四次商談,達成協議。這是兩岸的第一次接觸。
206. 1997年4月19日,兩岸海上首次試點直航的意義是什麼?
答:1997年4月19日,廈門輪船公司所屬「盛達輪」駛抵高雄港;24日,臺灣立榮海運公司所屬「立順輪」從高雄港直航廈門港,兩岸試點直航正式啟動,終於實現了中斷48年的兩岸船舶的直接航行重新恢復,成為兩岸航運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三通」的一個重大突破。
207. 為了規範兩岸航運市場,促進兩岸海上直航,1996年8月,我交通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分別出臺並公布了哪些管理辦法?
答:1996年8月,交通部公布《臺灣海峽兩岸航運管理辦法》,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公布《臺灣海峽兩岸間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辦法》。
208. 目前兩岸交流的現狀及特點是什麼?
答:截至2004年底,來大陸探親、旅遊、從事經貿和文化等領域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累計3388萬人次,來過大陸的臺胞超過500萬人,祖國大陸同胞赴臺累計104萬人次,赴臺交流的近16萬人次。
①兩岸交流發展迅速,人數、項目大幅度增加。除大量臺灣人員來大陸交流外,大陸赴臺交流人數和項目數連年增多。大陸人員赴臺交流的項目大多是一流水平的,赴臺交流人員也大都是各方面的傑出人士。
②兩岸交流人員層次逐步提高。臺灣經濟界、科技界一些上層知名人士以及臺灣當局的一些中高級人員相繼來過大陸;大陸許多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包括許多副部級上人員以民間身份赴臺交流,對推動兩岸交流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③交流領域不斷拓寬。兩岸交流由文化起步,現已發展到教育、體育、社科、影視、科技、衛生、宗教、民間信仰、金融、稅務、航天以及工農業各部門等領域。
④兩岸交流逐漸向深層次、專業化發展。專業學術交流和科技產業交流增多,由一般參觀、訪問發展到講學、技術指導和合作研究。
209. 兩岸交流大體上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答:1987年以來,兩岸交流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1991年),由於臺灣當局禁止大陸人員前往臺灣進行交流活動,兩岸交流處於單向交流狀態,主要是臺灣民眾來大陸交流。
第二階段(1992—1994年),出現兩岸雙向交流。從1992年起,臺灣當局被迫逐步放寬限制,大陸赴臺交流人員開始逐漸增多。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兩岸交流持續、穩定地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儘管1995年以來兩岸關係複雜多變,但在兩岸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交流繼續發展。
210. 兩岸交流對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完成有何重要的現實意義?
答:兩岸交流的成效是顯著的。從長遠看,將對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①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民族感情。40多年的隔絕,使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實情知之甚少,思想上的誤解和隔閡頗深。通過日益擴大的交流,兩岸同胞有了廣泛的直接接觸和溝通,感受到血濃於水的民族親情,增進了彼此間的聯繫和感情,減少了敵意和誤解,增加了了解和共識,激發了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②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兩岸人民通過交流,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臺灣學術界許多有識之士呼籲,要重視兩岸名詞術語的統一,要重視中華文化的建設和發揚,認為臺灣文化離不開大陸,離不開母文化的滋養。一些大陸文藝界、教育界人士赴臺講學、傳播民族樂器技法、唱法、書法、繪畫等,加深了臺灣青少年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喜愛。
③加深了臺灣同胞對祖國的熱愛。祖國大陸地域遼闊,山川秀麗,深深感染和吸引著臺灣同胞。
211. 1987年以來,大陸第一個入島交流的人是誰?
答: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趙松喬。
212. 第一位赴臺的大陸著名畫家是誰?他是什麼時間赴臺的?
答:劉海粟。1989年12月27日。
213. 國務院臺辦何時發布了《關於臺灣記者來祖國大陸採訪的規定》?1949年以來第一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是誰?
答:1996年12月1日。
臺《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
214. 1949年後,大陸記者何人何時首次赴臺採訪?
答:大陸新華社記者範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兩人,於1991年6月,應邀赴臺採訪「閩獅漁事件」,成為1949年後首次赴臺採訪的大陸記者。
215. 1987年,臺灣影視製片人凌峰來大陸拍攝的第一部反映大陸山川風貌、風土人情的電視片是什麼?
答:《八千裡路雲和月》。
216. 祖國大陸的「秦兵馬俑特展」何時在臺灣展出?
答:2000年12月,祖國大陸的「秦兵馬俑特展」在臺灣展出,受到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觀眾超過100萬人次。
217. 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什麼地方的佛指舍利赴臺供奉?有多少臺灣民眾瞻禮?
答:陝西法門寺。有400餘萬臺灣民眾瞻禮,成為兩岸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
218. 1997年1月至5月,福建湄洲媽祖廟媽祖金身赴臺巡遊,盛況如何?
答:福建湄洲媽祖廟媽祖金身赴臺巡遊,歷經島內19個縣市,受到近千萬人次的朝拜,所到之處均呈現出「萬人空巷、人潮如湧」的盛況。
219. 1988年9月12日,臺灣《中華雜誌》發行人,衝破臺灣當局的禁令從美國到北京訪問,請問此人是誰?祖籍在何地?
答:胡秋原。武漢市黃陂區(原黃陂縣)。
220. 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是什麼時間?
答:臺灣當局宣布自1987年11月2日起,允許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臺灣居民,可經第三地轉赴大陸探親。
221. 請問1949年後第一位抵臺探親的大陸人士是誰?
答:國學大師錢穆的女兒錢易,在1988年11月赴臺奔父喪。
222. 隨著兩岸人員交往發展,兩岸通婚數量不斷增加。請問,截止2004年底,兩岸同胞結婚人數已突破多少對?
答:20萬對。
223. 第一支進入大陸的臺灣地區體育代表隊是哪個隊?是什麼時間來大陸的?
答:臺灣「中華青年體操隊」,1989年4月17日。
224. 海峽兩岸的登山隊員何時共同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答:1993年5月5日。
225.1988年臺灣同胞首次集體組團回大陸探親,請問他們一行多少人?乘的什麼船?
答:他們一行70多人,乘的是巴拿馬籍「昌瑞」輪船,停泊上海港。
226. 請問國務院是何時頒布《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的,該規定又叫什麼?
答:1988年7月3日,簡稱22條。
227. 我國第一部就臺胞在祖國大陸投資的涉臺專門法律是什麼?它是何時審議通過的?
答:1994年3月5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涉臺專門法律。
228. 到2006年9月,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合同臺資金額、臺商實際投資、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等各是多少?
答:截至2006年9月,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七萬零七百六十餘項,合同臺資金額為九百七十四點三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四百三十二億美元。
同時,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達五千七百四十六點五五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九百六十八點三億美元,臺灣向大陸出口四千七百七十八點一七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實現貿易順差三千八百零九點七九億美元。
229. 為解決臺商子女的教育問題,臺商較為集中的廣東東莞於何時建立了臺商子弟學校?
答:1999年11月開始建設,2000年秋季開學。
230. 目前,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第幾大出口市場?
答:第一大出口市場。
231. 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答:在我對臺方針政策的推動下,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經濟關係不斷得到發展,呈以下基本特徵:①兩岸間接貿易與臺商投資大陸相互促進,經濟合作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互補互利局面正在形成。②臺商投資祖國大陸成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主流。③兩岸經濟合作與分工層次提高;④兩岸經貿人員往來接觸頻繁,層次逐步提高。
232.請問目前臺商投資祖國大陸呈現哪幾個特點?
答:目前臺商投資呈現以下五個特點:一是投資地域日趨廣闊;二是投資領域廣泛,涉及到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第一、二、三產業眾多方面;三是投資主體由開始的中小企業向大企業發展,大企業和大項目越來越多,迄今為止,臺百大財團中已有三分之一到祖國大陸投資設廠;四是投資類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發展;五是投資經營形態多樣化,包括獨資、合資、合作等。
233. 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根本原則。②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實行特殊管理,原則上按照對外經貿制度進行管理。③堅持「直接雙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樣、長期穩定、重義守約」的原則。
234. 請問海峽兩岸的經濟合作各有什麼優勢?
答:大陸具有資源、勞動力和市場的優勢;臺灣具有資金、應用技術、行銷技巧的優勢。
235. 請問我處理涉臺法律事務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在處理涉臺法律事務中,要始終貫徹一個中國的原則,適用國家法律、平等保護兩岸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原則,促進兩岸交流交往的原則等。
236. 我處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涉臺問題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具體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正確處理「九七」、「九九」後香港、澳門涉臺問題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九七」後香港特別行政區、「九九」後澳門特別行政區與臺灣地區的關係,是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九七」、「九九」後港澳與臺灣間的各項交流交往,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第二,香港、澳門涉臺問題中,涉及國家主權和兩岸關係的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處理,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處理。
237. 什麼是涉臺突發事件?
答:涉臺突發事件主要包括:發生在中國領海(包括臺澎金馬周圍海域)或臺灣海峽上涉及兩岸人員的重大漁事糾紛,臺灣軍方抓扣大陸漁民及漁船,臺灣軍隊驅射大陸漁民,涉及兩岸人員的走私、搶劫等違法活動,發生在大陸或臺灣涉及兩岸人員的重大刑事案件、交通事故、民事糾紛等。
238. 處理涉臺突發事件應遵循什麼原則?
答: 處理涉臺突發事件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涉及到保護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等正當權益,以及祖國政府的形象和聲譽。處理涉臺突發事件是中國內部事務,必須按照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有利於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堅持原則,妥善處理政治問題,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公正合理,守信用,重承諾,建立信譽。
239. 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14日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引述了二十世紀初臺灣抗日英雄丘逢甲以及臺灣鄉土文學家鍾理和的詩文,用來說明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請說出這兩段詩文的內容。
答: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鍾理和:「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240. 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何時在何地舉行?
答: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於2006年9月20日——24日在臺北舉行。兩岸出版業者在本屆交易會上聯合展出了100萬冊圖書,是兩岸開放交流以來,規模最大、書種最齊全的出版交流活動。大陸190多個機構、303人參展,共展示了各類圖書10萬種、35萬冊,深受島內讀者歡迎,現場圖書交易量達400萬元人民幣碼洋。
241. 臺灣第三十八屆金馬獎的最佳男、女主角得主是兩位來自大陸的演員,請問他們是誰?
答:劉燁、秦海璐。
242. 1997年7月1日臺灣什麼組織的哪位代表應邀參加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答:臺灣海基會的代表辜振甫。
243. 大陸居民赴臺交流應遵循什麼規定?
答: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赴臺手續要經我臺辦部門按程序審批辦理,不允許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繞經第三地入島旅遊。
244. 兩岸有一些話語用詞不同,但意思一樣。請說出高考、渠道、滑鼠、撞球、雷射、飛彈、數碼、輕軌、摩託車、普通話等大陸使用的詞語,在臺灣如何表達。
答:在臺灣說,依次是聯考、管道、滑鼠、撞球、雷射、飛彈、數位、捷運、機車、國語。
245.請問從何時正式實施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政策?具體收費政策是什麼?
答:自2005年秋季開學開始,對已錄取到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的臺灣地區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執行與大陸學生相同的收費標準;即在同一學校、同一科研院所、同一年級學習的臺灣與大陸學生學費標準一致。
246.各級黨委、政府歸口管理涉臺事務的是什麼部門?
答:各級黨委、政府歸口管理涉臺事務的是臺灣工作辦公室、臺灣事務辦公室,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247.受理、協調臺商投訴的機構是什麼?其職責是什麼?
答:各級臺辦的臺商投訴協調中心是受理、協調臺商投訴的專門機構。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落實《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做好在祖國大陸投資的臺灣同胞有關經濟法律、法規的宣傳諮詢工作。
(二)受理臺商投訴,進行調查,協調處理。
(三)會同有關職能部門對臺商投訴進行協調處理。
248.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為積極推動實現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周末化和常態化,以及兩岸貨運包機便捷化,大陸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按照既有模式多次進行直接溝通協商,經過努力,雙方就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和開辦專案包機達成共識。其主要內容為:
在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個節日期間的兩岸包機,相關安排比照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作業方式進行。其中,春節包機實施時間為春節前後各14天。清明、端午及中秋包機時間為節日前後各7天。飛行班次雙方共計168班。飛行航點是北京、上海、廣州、廈門與臺北、高雄;搭載對象是所有持合法、有效證件往來兩岸的臺灣居民及臺商眷屬;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承擔運輸任務;有關證件的處理及其他有關技術、業務問題的操作,均比照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做法辦理。
雙方還就運送緊急醫療救援包機、殘疾人等急難救助包機和有特殊需求的貨運包機等專案包機問題,做出了相應的安排。
249.國共兩黨就保護臺商權益達成共同意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答:200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臺辦和中國國民黨臺商服務中心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工作會談。雙方就進一步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和保護大陸同胞在臺合法權益等議題達成了10項共同意見:
1、繼續推動落實2005年11月1日第一次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工作會談達成的10項共同意見,按商定的工作流程、運行機制和溝通熱線處理保護兩岸同胞合法權益事宜。加強完善工作機制,每年舉行一到兩次工作會談。
2、中臺辦將繼續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對《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的貫徹落實開展執法檢查,加大對臺商投資的保護力度。
3、大陸有關部門將繼續推進依法治稅,貫徹落實鼓勵臺商投資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臺商進行稅收政策及法規的宣傳。雙方促進避免對已依法納稅的企業和個人所得在兩岸重複徵稅,對臺商個人所得稅的核算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4、大陸公安部門將視情增加辦理一次入出境有效「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及籤注手續的城市。
5、大陸有關部門將努力創造條件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就業提供便利。在大陸就業的臺灣居民可以同大陸居民一樣參加社會保險,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大陸有關部門將指導各地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就醫管理和支付規定,為在大陸就業的臺灣同胞就醫和報銷提供方便,並加快工傷保險制度的改革,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加強工傷保險的社會化管理。
6、大陸公安部門將加強與臺灣有關方面的聯繫和協作,依法嚴厲打擊涉及兩岸的走私、販毒、詐騙等各類刑事犯罪活動。近期將集中力量打擊兩岸同胞深受其害的電訊詐騙活動,遏制此類犯罪的高發勢頭與蔓延趨勢;加大專案攻堅力度,偵破一批大案要案;壓縮犯罪活動空間,切實保護兩岸同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7、大陸有關部門將積極研究開放臺灣居民參加大陸專利代理人考試的問題,積極推動兩岸相關專業人員的交流,推動兩岸有關授權民間機構早日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基礎上就專利、商標事務合作進行磋商,制定切實可行的合作辦法。雙方高度重視兩岸知名商標的權益保護問題,積極開展商標權益保護領域的交流活動,加深了解,增進共識。雙方將就構建穩定的兩岸商標保護合作機制進行探討,消除兩岸商標保護中的各種障礙。
8、雙方將繼續推動大陸有關專家學者、從業人員與臺灣業者開展學術交流和業務商談,加強兩岸業界人士的信息交流,積極開展以仲裁規則等為內容的業務培訓工作。將繼續推動各地仲裁委員會增聘臺籍仲裁員,保護臺商合法權益。
9、雙方均對兩岸在標準化領域開展合作取得的進展表示肯定。大陸有關方面希望與臺灣標準化相關領域加強信息交流,在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
10、基於維護臺灣農民權益,希望臺灣當局允許臺灣農產品由高雄直航廈門。
250.臺灣民航班機何時開始可以飛越祖國大陸空域?
答:為幫助臺灣的航空公司節省飛行時間,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增強競爭力,祖國大陸民航總局等有關主管部門於2005年9月2日批准了長榮、中華、立榮、華信等四家臺灣航空公司提出的飛越祖國大陸至歐洲和東南亞定期航班的申請。從2005年9月5日零時起,這四家航空公司從臺北、高雄飛出的指定客、貨運定期航班,可沿祖國大陸目前對外開放的航路飛越大陸空域。
251.簡述《臺資企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暫行辦法》的具體規定?
答:2005年12月22日,國家開發銀行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公布了由雙方共同制定的《臺資企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共有七章二十二條,對貸款對象、貸款領域、貸款品種和利率、貸款的申請程序和評審辦法、信貸合同的籤訂以及貸款管理等做了具體規定。根據辦法規定,臺商在大陸註冊的合作經營企業、合資經營企業、獨資經營企業(包括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經國務院批准的臺商投資區以及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可申請貸款。貸款項目涉及農業、能源、交通、電子、原材料等領域,同時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特別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項目),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出口基地建設項目,資源開發與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以及循環節能開發項目,以及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項目等。貸款按期限分為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按幣種分為人民幣貸款和外幣貸款,貸款利率按人民銀行公布的利率政策執行。申請程序為臺資企業將申請材料,包括貸款申請函、貸款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建議書)、有權部門關於項目、土地、環保以及規劃的審批文件(核准或備案)、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及財務報表等,同時報所在地省級臺辦和開發銀行分行。大型臺資企業集團可將申請材料直接報送國臺辦,同時報國家開發銀行總行營業部。
252.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是如何安排的?
答:祖國大陸「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進行直接溝通,就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達成以下主要安排:
包機時間:自2006年1月20日至2月13日,共25天。
搭乘對象:除臺商及其眷屬外,擴大至其他往返兩岸持合法有效證件的臺灣居民。
飛航地點:大陸方面在原有北京、上海、廣州三點基礎上,增加廈門一點;臺灣方面仍維持臺北、高雄兩點。
包機承運人:仍為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
飛行班次:雙方各執行36個往返班次,總計72個往返班次。
先期準備:雙方執行春節包機的航空公司可派業務、技術人員先期到包機飛航地點進行相關準備,並委託代理的航空公司協助辦理相關手續。
證照查驗:對飛機的機型登記證、適航證、無線電執照、機組人員的駕駛證和體檢合格證的查驗,仍採取事前處理的辦法,即由雙方授權的公司負責人籤署「攜帶證明書」的方式。
其它事項:有關包機的申請程序、地面代理方式、銷售辦法、飛行航路、機務維修、航前安全檢查、機組人員進出手續,以及各項服務保障等均參照2005年春節包機的做法處理。
253.祖國大陸贈臺灣同胞一對大熊貓的乳名是什麼?怎樣產生的?
答:祖國大陸贈臺灣同胞一對大熊貓的乳名是:團團、圓圓。
大陸同胞對贈臺灣同胞大熊貓乳名徵選活動反響強烈,通過網絡進行乳名徵選活動,選票數高達1.7億多票。再經過三輪網上投票,由網友和觀眾選出了贈臺灣同胞大熊貓的乳名,並於2006年1月29日零時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現場揭曉。
254.簡述祖國大陸採取進一步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
答:2006年4月15日,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舉行閉幕式。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在閉幕式上受權宣布和通報大陸方面將進一步採取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
經國務院批准的3項政策措施是:1、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對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由18種擴大到22種。2、為幫助解決臺灣產蔬菜豐產季節出現的銷售困難,開放11種臺灣主要蔬菜品種檢驗檢疫準入,並實行零關稅。3、為擴大臺灣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品在大陸銷售,對臺灣部分鮮、冷、凍水產品實行零關稅優惠措施和檢驗檢疫便利。
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12項政策措施是:
1、為進一步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在現有五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新批准設立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2、為幫助臺灣農民解決水果、蔬菜豐產時出現的銷售困難,供銷總社等將適時組織由有實力的農產品供銷企業和行業組織組成的臺灣農產品採購團,赴臺採購。3、為方便原產於臺灣的水果進入大陸,降低臺灣果農和臺商的經營成本,福建省廈門市建立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對入駐集散中心的進口臺灣水果經銷商,給予免交保鮮冷庫儲存使用費以及經銷場地免一年租金的優惠。4、為降低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運輸成本,交通部決定,開放臺灣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運輸,享受部分地區過路、過橋費減免的優惠政策。5、為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教育部決定,自即日起,正式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准的臺灣高等學校學歷。6、為促進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早日實現,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臺辦制定並公布《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7、為進一步方便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公安部決定,在原有開放五個口岸籤注點(即「落地籤注」)基礎上,增設三個臺胞口岸籤注點,並將繼續增加新的口岸籤注點,為未辦妥入境手續直抵大陸的臺灣同胞辦理籤注手續。8、為滿足在大陸工作的一些臺灣同胞希望取得報關員資格的願望,海關總署決定,開放臺灣同胞參加報關員考試,成績合格者在報名地海關即可申請報關員資格證書。9、為了給在大陸居住的臺灣同胞提供良好、便利的醫療服務,衛生部決定,繼續在臺灣同胞較集中的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醫院指定相對固定的診區,為臺灣同胞提供醫療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挑選一些資質好的醫院,設立專門門診部,接待臺灣同胞,實行「一條龍」服務。10、為有利於兩岸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方便臺灣同胞在大陸就醫,將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就醫後回臺灣報銷醫療費用提供便利。11、繼續歡迎和鼓勵臺灣醫療機構與大陸合資合作興辦醫院。臺灣投資者最高股權可佔70%,合作期限暫定20年,合作期滿可申請延長。12、臺灣同胞可在大陸申請參加醫師資格考試、註冊、執業或從事臨床研究等活動。在大陸取得醫學專業學歷、考取醫師資格的臺灣學生,可在各地衛生部門辦理職業註冊手續。臺灣地區醫師申請來大陸短期行醫,可在大陸從事為期1年的職業活動,期滿後可申請延長。
255.《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共同建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答: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於2006年10月17日在海南省博鰲舉行,提出了《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共同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一、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實現雙贏。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兩岸應結合雙方的農業優勢,相互扶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二、歡迎臺灣農民、農民企業到大陸投資興業。大陸方面支持臺灣農民、臺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臺資農業企業參與大陸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在項目審批、用地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通關檢驗檢疫便利化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努力提供優良的生產和經營環境。對兩岸農業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三、採取措施保障臺灣農產品輸入大陸快速通道順暢。大陸方面將進一步的完善輸入臺灣農產品的「綠色通道」。同時,呼籲臺灣方面建立農產品運銷大陸的快速通道,採取直航方式以縮短運輸周期,爭取時效,減少業者的損失。
四、繼續幫助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大陸方面將進一步研究並及時宣布擴大開放臺灣農產品的準入政策。對其中部分農產品實行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優惠政策,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推動。加強和規範進口臺灣農產品的渠道,減少臺灣出口企業的風險。
五、維護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秩序。大陸方面將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對假冒臺灣產地水果進行銷售的行為依法予以查處。大陸方面歡迎臺灣農產品生產商和經銷商在大陸按規定註冊商標,對於假冒臺灣農產品註冊商標的行為依法予以處罰,維護臺灣業者的利益。
六、推動構建兩岸農業技術交流和合作機制。雙方努力促成兩岸民間團體就有關臺灣農產品和農業技術輸入大陸所涉及的貿易糾紛、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保護、原產地認證、檢疫檢驗、技術標準等問題進行協商。
七、推動建立兩岸農業安全合作機制,支持兩岸民間農業組織就傳統病蟲害、重大病疫、基因食品與農產品汙染等農業安全問題進行探討。
256.大陸推出擴大和深化兩岸農業合作新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2006年10月17日,在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閉幕式上,受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交通部等部門的委託,中共中央臺辦主任陳雲林宣布了一系列擴大和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政策措施。這些新政策措施涉及四大方面,共20項,主要包括:第一、關於進一步完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方面;第二、關於鼓勵和支持兩岸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擴大合作領域方面;第三、關於優化服務,便利兩岸農產品貿易和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產品銷售方面;第四、關於保護臺灣農產品智慧財產權,維護臺灣農民正當權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