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義務教授英語26年,77歲教師被村民稱讚「鄉賢」
孔暉 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77歲的孔暉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南地村小有名氣,提起她,村民們會脫口而出,「哦,你說的是那位『鄉賢』啊。」
孔暉的家看似尋常,卻有一間由臥室改裝而成的教室,牆上掛著大小不一的黑板,室內擺放著約10套桌椅。
9月,正是開學季,今年因疫情耽誤的英語輔導,即將步入正軌。她準備將疫情防控的英語知識作為第一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她站在凳子上,將高處的一塊黑板取下,平放在課桌上,彎腰寫下:「the new coronovirus新型冠狀病毒」。
孔暉在村裡義務教學已有26年。最初只有3個孩子圍在院子裡聽課,經過口口相傳,周邊村莊的孩子也被送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跨越12個年級,最多時候能有30多個孩子。
教室後方掛著一張世界地圖,純手工製作,各個板塊用不同顏色的紙片劃分,上面用英文標著各個地名。那張地圖代表了孔暉的心願,「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籌備疫情後的第一課
「孔老師,你怎麼還沒開課?我都穿得漂漂亮亮地來了。」9月5日,又是一個周末,村裡的兩個孩子出現在孔暉的院子裡。
孔暉在家義務教授英語已有26年。今年因為疫情,課程停滯了,遲遲等不到開課的孩子們終於忍不住,背著書包來到她家中詢問。
「別著急,下周末就要開課了,老師正在做準備呢。」聽到孔暉的回答,孩子們還是不肯走,要留在她的小教室裡自習。孔暉只好由著孩子們,叮囑著在教室裡要間隔一個座位,戴好口罩。
村裡的家長們也一直在詢問開課時間。孔暉給村委會打了個電話,商議能否在疫情防控做到位的前提下開課。村委會表示支持,9月7日,村裡將消毒水、酒精、測溫儀和口罩等物資送到孔暉家中。
看到這些防控物資,孔暉突然想到,這是值得學生們學習的知識點。查完字典後,她將教室內一塊3平米左右的小黑板取下,寫上「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中英文。孔暉決定,這將作為今年開學第一課要講的第一個知識點。
在她看來,義務課堂的宗旨,不單單是講授英語,還應該讓村裡的孩子們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為此,她專門上網看了看近期時政熱點,發現北京在開「服貿會」,便也將這個英文短句寫在了另一塊黑板上。
「我不能一問三不知」,在孔暉的課堂裡,這是必修的內容。她希望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們積累更多詞彙,同時也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支援新疆27年
義務教學前,孔暉是一名援疆教師。
1966年,孔暉大學畢業,作為班級團支部書記,有著決定全班同學工作分配的權力。給同學們分完之後,還剩下兩個名額,一個是去大連,一個是去新疆支邊。
「所有人都以為我會將自己分配到大連,那是我的家鄉。」但想到另一位同學家庭比較困難,孔暉就把這個名額分給了他。
由於在校期間樂於幫助同學,擔任團支書一職時認真負責,孔暉曾被評為「學雷鋒代表」。大二時,孔暉與一些學生一同在瀋陽東北局大禮堂見到了周恩來總理。總理的講話鼓舞了孔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記著「作為一個國民要有奉獻精神」。
1968年,孔暉坐著綠皮火車奔赴新疆。在車上,她想到之前在學校看到的《邊疆處處賽江南》,期待著新疆的歌舞盛況。一下車,卻傻了眼,這是她從未感受過的「冰天雪地」,雪厚得門都推不開。
雖然生活環境和之前差別很大,但孔暉決定堅持下去,「把每件事做到底」。
在新疆任教的學校裡,孔暉的英文水平高,大家都愛上她的課,最多的時候一周排了24節課,來上課的有應屆生,也有在職員工。有的學生基礎不好,她要從教發音開始講起。
除了上課,學校還經常讓孔暉做一些翻譯工作,好將外國的知識帶給學生。有一段時間,她每天晚上熬夜到5點,睡一個小時之後就要去上班,有時候路上來不及,她會冒險從冰上抄近路過去。
「人才和文化是扶貧的根本」
退休後,孔暉跟隨丈夫回到北京南地村。
1994年除夕,孔暉騎著車在村裡遛彎兒。走到一戶人家屋前的時候,她有點吃驚,「居然沒有圍牆」。走進去一看,一名男子正坐在小凳子上對著爐子烤火。
「過節了,你們家怎麼沒人做飯呢?」孔暉問他。對方邊拿手靠近爐子的火,邊回答說:「沒錢,媳婦兒去外邊兒弄米去了。」這讓孔暉倍感心酸,南地村的風沙太大了,連個圍牆都沒有,冬天冷風能直接從門灌到家裡去。
後來,孔暉從自己當月領到的1700元工資中抽出1500元,資助這位村民。她告訴對方,先打個圍牆,再找點活兒幹,要自己找到賺錢的辦法。此後半年,孔暉一直在資助這位村民,直到他開始蓋起羊圈,靠養羊營生。
村裡的貧困讓孔暉回想起童年生活。
孔暉說那時經常沒衣服穿,長袖穿破了,就剪成短袖繼續穿。家裡幾個孩子都要幫忙做手工,補貼家用。她是家中老大,底下還有7個弟弟妹妹,母親希望她擔起大姐的責任,在家裡多幫忙照看孩子、做家務。
母親曾希望孔暉高中畢業後就工作,賺錢幫扶家庭。語文老師找到她,提出願意資助一部分大學的費用,並且告訴她,「你一定要高考,要繼續上學,你要走出去。」老師的鼓勵讓孔暉堅定了上大學的信念,最後她考上了瀋陽師範大學的外語與英文系專業。
童年的貧困生活讓孔暉明白,人才和文化才是扶貧的根本,下一代不能延續這樣的困境,孩子們應該走出去。
1995年前後,村裡陸續有人找到孔暉,想要她幫忙輔導孩子的英語。通過向村委會申請,免費辦輔導班的計劃開始了。
「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
初期只有三個孩子圍在院子裡聽她講課。經過口口相傳,孩子越來越多,從一年級到高三,跨越12個年級,最多時能有30多個孩子,小院裡都坐不下。
2012年,孔暉徵得丈夫妹妹的同意後,將她20平方米大小的臥室收拾成教室,把家具全都丟了,只剩下衣櫃,送到住在城裡的妹妹家。
這些年,掛在牆上的小黑板越來越多。為了讓各年級的孩子們看懂,孔暉的字寫得方方正正,語法、時事熱點、地理知識、愛國主義教育知識、英文歌等內容填滿了這些黑板。每次上課,孔暉都會拿著一根約2米的長棍,棍子指到哪塊黑板,孩子們就學哪裡的內容。
「只有寫正楷,孩子們才能看懂,跟以前教大學生不一樣,寫字可費勁兒啦。」孔暉說。
她還摸索出了輔導班的教學方法,語法是每個年級必學的內容,有的時候可以編成歌謠,「唱會比硬背效果好」。低年級的同學,一般在課上做手工、表演對話、唱英文歌,高年級的同學則必須學好語法和時事熱點。
寒暑假之外,每到周六的早晨,孩子們就會準時來到孔暉的家庭教室裡。有時候,家長覺得不好意思,硬要塞錢給她。但孔暉從來不收,「他們說少給點,給多少我也不要。」
今年,孔暉在村裡帶的第一屆學生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他們特意邀請孔老師去家裡吃飯,以示感謝。此前,他們曾為復讀的事情諮詢過孔暉,在他們眼中,孔老師上過大學,是大學教授,還在村裡義務教學,「說什麼一定是為學生好」。
教室後方掛著一張世界地圖,純手工製作,各個板塊用不同顏色的紙片劃分,上面用英文標著各個地名。那張地圖代表了孔暉的心願,「打開一扇窗,然後讓孩子們看到這個世界。」
新京報見習記者 汪暢